个人资料
markyan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马克谈天下(361)人形机器的人形真的有必要吗

(2025-10-30 14:55:10) 下一个

我个人先上个人观点,再给出正反两方面的分析

人形机器人在现阶段,还是只适合作为科研和特殊应用场景

对于大多数的应用场景,非人形的机器人(比如四足,或者轮式等等)是更加适合的方向,也更加适合大规模落地,节约成本和便于维护,让产品真正的商业化(而不是演示品)

 

引言

从第一本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诞生以来,人类就沉迷于创造另一个人形生物。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智能 AI 和人形机器人开始在科幻小说和电影中大幅登场。从《复仇者》中的终结者 T-800,到《我,机器人》中的桑尼,再到《钢铁侠》中的各式各样的钢铁盔甲,人形机器人伴随着每一代人成长。

近年来,人形(humanoid)机器人再次成为学界、产业界与大众讨论的焦点。从学术研究到资本投入,类人形平台既被视为推动“物理人工智能(Physical AI)”的试验台,也被批评为“昂贵的展示品”。本文试图以功能优先的工程原则为尺度,系统梳理支持与反对人形化的证据,引用行业报告、研发机构与企业案例,旨在对“人形是否必要”给出基于现有数据与专家观点的评估。

一、支持人形化的论据(正方)

环境兼容性(形态—环境匹配)

支持者认为,人类世界(建筑、门把手、工具、作业台等)是为双足双手的人类设计的;若机器人形态与人类相近,可在最小改造下接入现有环境,完成“上手”操作,减少改造成本与时间。许多研发团队以此为出发点,开发类人双臂、双足与手指精操能力,以期达到“无需改造环境”的通用作业能力。

机器人必须是「人形」吗? - OFweek人工智能网

社会接受度与人机交互自然性

在服务、接待、护理与教育等需要大量人与机器人直接交互的场景里,类人外观与肢体语言可以降低用户认知成本与心理阻力(例如表情、手势、面向),有利于信任建立与情感连接,从而提升使用率与体验。商业化尝试如 SoftBank 的 Pepper 在早期引发大量关注,说明拟人化在社会感知上有其价值(但在商业可持续性方面另有争议)。

技术孵化与基础研究价值

人形机器人因其高自由度、复杂动力学与多模态感知需求,成为推进伺服驱动、实时控制、力觉感知、电池与能效、全身协调控制等基础技术突破的重要平台。研究机构与公司常以人形机器人作为“试验床”,其技术溢出可惠及其他机器人形态与自动化系统。

二、反对人形化的论据(反方)

功能导向:实现功能不必高度仿生

工程史反复表明,“模仿自然形态”并非获得最优工程解的必要路径(如飞机并未按鸟类拍翼飞行,而船舶最后也没有用鱼类的摆尾设计)。在制造、仓储、配送、清洁等场景,轮式或履带式移动平台配合机械臂、视觉与导航系统,已被证明在成本、可靠性和部署速度上优于全面拟人的方案。IFR(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近年工业机器人和专业服务机器人装机量持续增长,而这些主要为非人形设计,说明产业落地优先选择任务导向的形态。[见下文数据节]。

高成本、低经济回报与商业化困难

人形机器人涉及大量关节、高级控制、续航与安全设计,导致单机成本高、维护复杂。历史与现实案例表明,若以短期商业回报为目标,人形化路径难获持续投资回报。典型案例包括 Honda 在 2018 年终止 ASIMO 的开发(由明星展示转向基础研究),以及 SoftBank 停止 Pepper 量产并缩减机器人业务的决策,这些均提示人形化商业化的现实压力。

社会/伦理与监管障碍

人形外观带来额外伦理与法律问题(责任归属、隐私、心理依赖与“拟人化偏差”等),使监管与公众接受门槛更高,从而延长落地时间与增加合规成本。学界(包括 MIT 等顶尖机构)已有声音建议转向更适合任务、可能更安全的生物启发或软体机器人设计。

三、关键数据与行业证据(要点摘要)

工业机器人装机规模(代表性数据):IFR 报告指出,2022 年全球新增工业机器人装机超过 550,000 台,近年总体呈稳健增长,且亚洲占比最大的部署区域(约 70% 以上)。这批增长主要来自工业/专业用途机器人的大规模部署,而非以通用人形为主的系统。

人形机器人市场预测(行业机构差异):Grand View Research 估计 2024 年人形机器人市场约 15.5 亿美元,预测到 2030 年增至约 40.4 亿美元(CAGR ~17.5%);而 MarketsandMarkets 在另一份预测中则更为激进,预测 2025–2030 年 CAGR 达约 39%,2030 年市值可达 152.6 亿美元。两者差异反映出行业对人形化商业化路径的巨大不确定性。

具身智能时代,为什么「轮子」比「双腿」更受资本青睐? - 知乎

代表性人形项目的商业轨迹:

Honda 的 ASIMO 在长期研发后于 2018 年停止对外展示与进一步商业推进,SoftBank 的 Pepper 在 2020 年前后也已停止生产并被裁减业务规模;这些事实说明拟人化示范往往难以直接转化为可持续规模化收入。

(注:上述数字与结论均以公开行业报告与媒体报道为依据;由于市场研究机构模型与口径不同,预测值差异很大,应以“区间与不确定性”视角解读。)

四、专家观点摘录(代表性语句)

进击的机器狗:酝酿、起势、挣扎-yeeyi

(Boston Dynamics)

—— 强调通过类人或类动物平台推进基础动力学与控制研究,但公司商业化重点更偏向于有明确任务的移动平台与四足机器人。

Daniela Rus(MIT CSAIL)

—— 倡导拓宽对“机器人”的想象,强调软体与生物启发机器人在很多实际任务中可能更具效率与鲁棒性,建议不要对“人形”形成迷信性追逐。

「機器人之母」Daniela Rus 台北新書發表會【短篇】#TVBS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 20250928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基于现有产业部署、商业案例与市场数据,人形机器人目前更像是“技术示范与形象工程”—— 在推动基础研究、吸引媒体与资本方面价值显著,但在短中期内并非解决大多数现实自动化需求(制造、物流、清洁、配送、简单服务等)的必要条件。将大量社会资源押注于人形路径,风险较高;从功能实现与经济效率角度看,任务导向的非人形形态更为务实。

建议:

对企业与研究资助方,应区分“基础技术攻关(可用人形平台做试验床)”与“商业化部署(优先任务导向形态)”两类目标;对政策制定者与采购方,应以总体拥有成本(TCO)、可靠性与安全合规为首要评估标准,而非仅被拟人外观所吸引。

 

 

脚注与参考文献

(在线来源,按文中引用顺序列出)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 (IFR), World Robotics — Industrial Robots 2023 (Executive Summary). https://ifr.org/img/worldrobotics/Executive_Summary_WR_Industrial_Robots_2023.pdf

IFR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

Grand View Research, Humanoid Robot Market Size & Share | Industry Report, 2024–2030. https://www.grandviewresearch.com/industry-analysis/humanoid-robot-market-report

Grand View Research

MarketsandMarkets, Humanoid Robot Market — Global Forecast to 2030 (press release). https://www.marketsandmarkets.com/Market-Reports/humanoid-robot-market-99567653.html

MarketsandMarkets

Lex Fridman Podcast (transcript) / Marc Raibert interview; Boston Dynamics background. https://lexfridman.com/marc-raibert-transcript/

Lex Fridman

Reuters reporting on SoftBank stopping Pepper production (2021). https://www.reuters.com/technology/exclusive-softbank-shrinks-robotics-business-stops-pepper-production-sources-2021-06-28/

Reuters

The Robot Report, Honda ASIMO robot development comes to an end (2018). https://www.therobotreport.com/honda-asimo-robot-discontinued/

The Robot Report

IFR, World Robotics — Service Robots (Executive Summary). https://ifr.org/wr-service-robots/

IFR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

MIT News, coverage of Daniela Rus and soft/biologically inspired robotics (Wall Street Journal feature link). https://news.mit.edu/clip/wall-street-journal-forget-humanoids-55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markyang 回复 悄悄话 马克的文章都是个人观点,尽量客观公正,希望大家评论时也是就事论事,不要发表太多情绪化的留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