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老外基于多年的观察跟我说,“当放学后看不到孩子们在小区里打曲棍球,而是听到家家户户传来的钢琴声,就知道那是到Markham(马村)了”。我感觉这也算来自多伦多的“东城土著”对我们“海淀人民”的一种客观认识。
在别的地方,“进城”去市中心是郊区人民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可是对居住在我们大多伦多地区“宇宙中心”以外的华人眼里,去“村里”(马村)也是一项定期开展的娱乐活动。买个菜、吃个真中餐、看场中文电影、看个医生(包括按摩针灸)、会个朋友(谁没有一个住在马村的朋友呢),可以打发半个周末的时间,也能顺带治疗海外华人偶尔发作的“乡思病”。
虽说枫叶国没啥历史,不过Markham的历史可比加拿大建国史都要长。从村变成镇,这里走过了一百年,从镇升级到市,却只用了短短四十年。生活在这里的华人小伙伴还是喜欢把Markham 叫作“马村”,取其音意结合,又接地气。马村居民来自65种不同的文化、语言背景,近半数为华人。难怪连市长也能张开就唱《月亮代表我的心》。
英文名: Markham
中文官方名: 万锦市
中文昵称: 马村,宇宙中心
马村极简史:
1791年:上加拿大第一任总督John Graves Simcoe清理了央街,以朋友名字命名了Markham
1871年: 世嘉堡到Uxbridge的铁路开通,也逐渐带动了Markham的发展
1873年:Markham建村
1891年:Markham有1100个居民
1971年:Markham从“村”变为“镇”
2012年:Markham从“镇”升级到了“市”,目前人口已超过32万
因为各种宜居生活方便、华人-friendly(友好),马村和隔壁又一华人高尚聚居区列治文山(Richmond Hill)共享“宇宙中心”的美名。
千万别小看工人新村“工友”的素质。因为(技术)移民扎堆,这里不乏高学历人才。就像你在多伦多市中心一不小心就撞上个乞丐、流浪汉,马村的小区里动辄就是博士、医生。要是只有国内本科学历基本上没法和华人邻居吹嘘光荣往事。你更搞不清隔壁的印度大婶,以色列大叔在自己的母国有过怎样的传奇人生。
1871年的蒸汽火车早已被城际通勤专线“狗圈”(Go Train)代替。每天早上村里的彼得、露西们,睁开朦胧的双眼,在火车关门的最后一分钟跳进车厢找个位子坐定。大叔们拿出手机开始看邮件、打游戏或者闭上眼睛补觉,小姐姐开始聊微信或化妆。火车从城乡结合部的马村一路开进城,那个在家里刚刚给孩子们做完早餐、装好午饭、抓起加拿大鹅、迎着风踩着雪出门的家庭主妇也慢慢在蛾眉淡扫后羽化成蝶,渐渐露出精致OL的模样,进入她们的搬砖角色。
请好好珍惜每一个和你坐同一趟狗圈的工友。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因为共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才定居马村。
【冰球场边】能看到他们还没来得及脱下上班行头就来给娃欢呼或当义工
【泳池边】他们一边盯着泳池里的娃一边回工作邮件,推娃加班两不误
【学校会议室】他们在家委会月度会议上慷慨陈词对学校各项工作献计献策,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
【补习学校、兴趣班】那里基本能保证偶遇老张、老李们
在别的地方学校排名是这样讨论的:
能在安省进前百名,老父亲、老母亲就热泪盈眶互道祝福。
马村的画风是这样的:
不是工友家长矫情,而是马村的学校就是那么牛。在Fraser的学校排行榜上,马村的几所高中年年位居前列。所谓的学校排名在马村就像中国乒乓队的内拼,战胜队友基本就躺赢全世界了。
安省最新高中排名,图片来自Fraser Institution网站,黄色区域为排名居前的马村高中在2017-2018学年及过去5年平均排名
不过马村坐拥全聚德北美首家旗舰店,和大鸭梨在村里的两家分号撑起北京烤鸭的整壁江山;江浙本帮也不甘示弱,挂着马云盖茨小土豆总理合影的杭帮菜头牌外婆家天天宾客盈门;接地气的有老广们钟意村里的银记肠粉、黄三记油条;充满传奇的是店主勇抓歹徒的一夜成名的网红豆浆店;更少不了深得老人家喜爱的高档粤菜海鲜、帝后系粥店、港式茶餐厅;备受小留学生追捧的各种台式港式陆式奶茶水果茶、川味港味火锅、米粉凉皮拉面撸串烤肉烤鱼。没有吃不到,只有想不到。
对的,你没有看错,宇宙中心就是这么牛。我也是到了马村的华人超市才知道原来老干妈有那么多种口味,康师傅不止红烧牛肉面,桂林米粉有江西米粉、台湾米粉这些堂兄弟。
我们“海淀”住久了,已然习惯了这种画风。毕竟,没有什么烦恼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反正村里有的是火锅店!
关注公众号“枫言枫语枫叶国”,了解更多加拿大生活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