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一
苏轼的故事太多,说都说不过来。今天,讲一段东坡居士对房产的处置与态度,以小见大,看看这位大文豪的悲悯情怀与豁达气度。
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年~公元1135年)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65岁的苏轼从流放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北归,选择在阳羡(今江苏宜兴,宋属常州)定居。
苏东坡喜欢阳羡,有词可证:
《菩萨蛮·阳羡作》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随物外游。
有书仍懒著。水调歌归去。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
据说,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时年48岁。
因为阳羡山水给苏轼的好印象,加之其他考虑,北归后,苏轼来到了阳羡。众所周知,苏轼是从海南流放回来的,故而,阳羡的士大夫都害怕和苏轼交往,不想沾染上是非,影响了自己的人生和前途,大家都明里暗里地躲避苏轼。这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对于这位人生多经波折的老人来说,已经是惯常的状态了。
在阳羡,也不是所有人都那么现实,对苏轼避之唯恐不及。有一位名叫邵民瞻的读书人,他对苏轼很敬仰。这次苏轼来到阳羡,邵民瞻就以苏轼为师,跟从他学习。苏轼也很喜欢这位读书人。
65岁的苏轼虽然年迈,但是,他的游兴还在,且未尝少减。空闲的日子,苏轼就拄着拐杖,和邵民瞻一起走过长桥,探访阳羡的好山好水,以为玩乐。苏、邵二人,这一老一少的二人的交游之中,有学问的授受,也有歌诗的往还,还有潜移默化的身教言传。
邵民瞻很关心苏轼在阳羡的生活。经苏轼首肯,邵民瞻打算帮苏轼在阳羡置一处房产。经过多方考察,邵民瞻为苏轼找了一个很好的宅子,他很希望老人家能够安心定居在阳羡。
这所宅子价值五百缗(一串铜钱为一缗,一串值钱一百文)。苏轼当官,不是那种搜刮民财的污吏,加之官场多风波,所以,他到老也没有存到多少钱。这五百缗钱,对苏轼而言,多少还是有些困难的。苏轼倾尽所有,才凑够买这个房子的钱。
买了新房子之后,苏轼找了吉日,就搬进去住了。
在新宅子里住了没多久。有一天,苏轼和邵民瞻晚上出去散步,以观赏这阳羡的月色。
两人走了一小段路,来打附近一个村庄边上。村子里传来一个妇人的哭声,苏轼仔细听了下。以文人对事物观察的敏感、以老人对世事人情的经验,苏轼听出了这位妇人的哭声及其哀切。这时,苏轼对邵民瞻说:
“邵生,你听见有妇人在哭泣吗?”
邵民瞻答道:
“先生,我听到了,确实有妇人在哭。”
苏轼叹了一口气,说到:
“听这妇人的哭声,极其哀切,也不知遇到什么大的困难了,竟然如此伤心。”
一生多年为民父母,苏轼永远怀着一颗爱民的赤心。听到这哭声后,苏轼对邵民瞻说到:
“不行,我得去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二
邵民瞻跟着先生一起,顺着哭声来到一个茅草房前。邵民瞻在前面轻轻推开柴门,苏轼在后面慢慢地走了进来。
进门一看,屋里在哭的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人。邵民瞻和苏轼进来之后,老妇人还是继续哭,并没有住声。
邵民瞻见老妇人一直在哭,不知从何说话。
苏轼上前问老妇人道:
“这位老人家,您为何晚上哭得这么伤心啊?”
老妇人见苏轼问她,住了声,回答到:
“我们家祖传了一所宅子,算来已经有一百年之久了,每一代人都小心谨慎地保留守护着这所宅子,一直到我这一代。我有个儿子,很不成器,他也没有跟我说,就随随便便把这祖传的宅子给卖掉了。我是今天才搬到这里来的,一想起那座房子,就觉得对不起先人。传了百年的房子,在我手上就这么丢掉了,我这把年纪了,这一次从那房子里搬出来,这一辈子大概再也不能再进自家的宅子了。”
老妇人说到这里,更加伤心,哭得更难过了。
苏轼听了老妇人的话,看着老妇人眼前的处境,心中一酸,难免凄怆。苏轼就问老妇人:
“您的宅在在哪里?是被谁买去了?”
老人家也不知道被谁买去了。听她一说地点,宅子的状况,价值几何……真是巧了!苏轼和邵民瞻发现,原来,老妇人家传百年的宅子,正是最近邵民瞻帮苏轼五百缗买的那一座房子。
苏轼想了想,慢慢地安慰了老妇人到:
“老人家,您也不必伤心难过,真是巧了,您的那个宅子,就是被我买走的。我不知道,这宅子还有这样的曲折。这样吧,我还是把这屋子还给您。”
苏轼说完,就让邵民瞻取了房契(房产证)屋券(买卖合同),他把房契交换老妇人,并且当着老妇人的面,把屋券烧掉了事。
苏轼让邵民瞻喊来老妇人的儿子,对他说到:
“明天就把您的母亲接回老宅子,老人家一把年纪了,做儿女的要孝顺才是。这房子还给你,好好保留守护者,不要再让老人家伤心难过了。”
老妇人和儿子自然感恩不尽。
苏轼将阳羡的房子无偿还给老妇人母子之后,他就到毗陵居住(也在常州)。此后,苏轼再也没有买房子,他就一直租借在顾塘桥孙家的房子里。
这一年的农历七月,苏轼在租借的房子里逝世。
本文源自宋人费衮《梁溪漫志》卷四《东坡卜居阳羡》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