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人说的毛豆其实就是黄豆,大概是因为豆荚外有一层绒毛的缘故。这两天听打贸易战,说起黄豆,也就来说说我吃过的吧。
老家的气候可以收获好几轮毛豆,但是应该是暑假期间最多,因为我总记得被老妈打发了搬个小板凳去后门口剥毛豆,搞得手指甲里全是毛,甚是厌恶,但是因为剥得的豆子又极好吃,所以不情愿归不情愿,活还是照干。偶尔老妈也会做盐水毛豆,就是带壳的那种,只要用剪刀剪去豆荚的一头一尾,扔清水里煮,等快熟的时候稍稍撒上点盐就可以上桌。虽然这个做法在外婆看来太过粗糙,我却极喜欢,觉得豆的香味更浓,只不过也不能完全排除可以偷懒的缘故在。
飘洋过海后就只在日本饭馆里发现有拿这个当小菜的,碧绿碧绿的两三只放在一个小碟子里,很是精致,可惜煮得半生不熟,丝毫没有毛豆的味道,大概就是吃个好看,说起来和日餐的风格倒是很配,可惜不对我的胃口。
后来在costco发现中国产速冻带壳毛豆,买回来煮了吃,甚是高兴,觉着终于吃到不错的毛豆了,可惜剥出豆子炒了来吃还是差的不是一点两点。据我的分析应该是毛豆壳里那层白色的膜的缘故,老家人叫“衣”。这层絮状的“衣”只有鲜嫩的豆子里才有,主要分布在豆粒的连接部位。如果动作轻柔一点,三四粒豆子从壳里剥出来的时候就是一整条,连接豆子的就是这层“衣”。拿这样的豆子煮出来的汤这层“衣”就浮在面上,云雾似的,还带着点淡淡的绿色;如果炒来吃,这层“衣”就收缩起来粘在豆子的表面,偶尔有聚集起来成一小团的,我看到一般都会先夹了来吃。这速冻的豆子是很嫩,可惜剥开来是看不到这层“衣”的,豆粒周围是湿哒哒黏乎乎的,想来是被这冻了又化的过程给破坏了,而带壳煮的是直接下锅,所以就不存在化的过程,所以好些?
不管这猜测是不是有理,好吃的豆子总还是没有找到。直到有一次在花农市场闲逛,发现一棵壮壮实实的毛豆,都结下豆荚的那种,被种在一个很大的盆里,无人问津,大概是没多少人愿意花4.99美金买棵豆子吧,正好便宜了我,想着这下子不但可以吃到新鲜的毛豆,接下来还可以留豆种,第二年就会有更多棵毛豆,结更多的豆子,收更多的豆种,简直就是子子孙孙无穷尽啊。只可惜理想很完美,现实太残酷,已经结下的那几个豆荚都赶在豆杆子枯萎前掉了,更别说新的了。领导安慰说,4.99买了个这么大的盆还是你赚了嘛。那么我那美味的豆子呢?
猜是浙江余姚,诸暨这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