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份错误的报告!
这是我听来的一个故事,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那时候中美两国刚建立起(大使级)的外交关系(这是两个彼此陌生的国家)因此建交后中美两国政府就派出了各自的教育考察团,目的是考察对方的初等教育,考察结束之后双方都撰写了考察报告,中国考察团的报告是这样写的:
美国的学生无论品德优劣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加减法还在掰着手指头,就整天的奢谈发明创造老师对此也视而不见,在他们的眼里让地球调一个(个儿)好像都易如反掌,学校教育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是乏人问津,课堂几乎处於失控的状态,学生或谈天说地或挤眉弄眼,再不然就翘起小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晃来晃去,
综上所述:中国考察团的结论是,美国的基础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样预言:再过大约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中国在科学技术和文化造诣方面,就必将超过美国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这个结论使许多中国人倍受鼓舞!
这些吊儿郎当的小孩子=就是美国的小学生。
同时:美国的考察团也撰写了一份考察报告,在报告中他们是这样写道:中国小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喜欢把手端放在胸前,只有在老师提问的时候学生才会举起右手,否则轻易不会改变,这在中国叫课堂纪律,幼儿园的小朋友则喜欢把胳膊放在身后,然后全神贯注的看老师,室外活动时除外,中国的学生喜欢早睡早起,早晨7点钟前在中国大街上见到最多的就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边吃早点。
在中国有一种作业,叫做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教师解释:家庭作业是学校作业在家庭中的一种延续,中国把考试分数高的学生称为优秀学生,他们在学习结束的时候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的学生则没有,美国考察团的结论是: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好学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任何一个国家同年级的学生相比都是最好的,因此可以预测再过二十年中国在科技方面必然会超过美国。
这个画面不陌生吧,我们的青春时代也是这样度过的。
上述的这些结论:是中美两国在经过考察对方教育的基础上,然后做出的几乎完全相同的预测,但遗憾的是如今二十年的时间早已经过去了,当年中美两国教育考察团所做出的预言不但没有成真,现实情况则与当年的预言恰恰相反,这也就是说从1979年中美两国互派考察团算起,到1999这一年整整过去的二十年时间里,那个病入膏肓的美国教育,却为美国培育出了43位诺贝尔奖得主,遗憾的是在这二十年的时间里诺贝尔奖则与中国无缘,这个故事很能令人深思,故事的内容曾经刊登於2004年9月14日的中国教育报上,题目就叫=两份错误的预言。
我们再接着往下看:从2000年到2023年这期间,美国又有176名美国人获得了诺贝尔奖,涵盖了物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医学,化学,文学等类的奖项,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当年双方考察的预言是多么的不靠谱,如今四十五年的时间过去了,中国在科技与医学方面与美国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许多关键核心的技术上,虽然在嘴上喊着遥遥领先,但在实际上却仍然被人卡着脖子,
尽管如此:中国教育却依然沿袭45年前的教育模式,不仅如此:现在的孩子们比当年那些孩子的压力更大,因此他们更加勤奋,家庭作业也更多,父母的教育投资也比当年的更多,教育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它几乎关系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位独生子女的前途大事,我们在此不妨再预测一下:再过20年中国的教育又会有什么变化,盲目的乐观只能是自欺欺人,溜须拍马歌功颂德(也就是那所谓的正能量)其最终结局吃亏的还是自己,这就是古人说的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关於诺贝尔奖在这需要补充一下:在过去四十五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屠悠悠获得了诺贝尔奖(好像是中医药类)后来莫言的小说(红高梁)也获得了诺贝尔奖,另外还有两位也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因为政治上的原因)他们的获奖不被政府承认,他们一位是法籍的华人作家高行健(诺贝尔文学奖)另一位是死在狱中的刘小波(诺贝尔和平奖)在这我们不妨也来预测一下:未来的中国会不会也呈现出(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社会环境,未来的政府会不会别再奉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独木桥,能不能别再让孩子的父母节衣缩食,别再省吃俭用的把自己的独生子女送出国去当小留学生,这一切的能不能与会不会的答案=似乎只有天知道。
感谢潇潇的鼓励,祝潇潇开心快乐,握手!
中美小学生确实如此,自由散漫的美国小孩出成就多,人尽其才就是美好人生。
我也最敬仰刘晓波,那张空椅子上坐着最丰满的灵魂。他代表了许许多多勇敢坚定的人。还有黎智英也是令人敬仰的人物。而这些高尚伟大的人却是政府镇压的。如果他们离开中,加入美,命运就不会那么悲壮。
言简意赅,的确就是这么一回事,欢迎光临,谢谢!
唉呀,我滴个天呀,这真是一位绝顶聪明的好娃呀(贼淘,前几年只能在墙头和树上逮到他,不在地上玩)哈哈哈哈,调皮的小孩子都聪明,这句话千真万确!再接着往下看就更令人羡慕(开家长会,俺总是低着头进去,挺胸抬头出来)哇塞,这都可以想象的出来,老师对娃儿的赞美,让江歌小妹幸福的心醉、、、、
我这一生都喜欢小孩子,看到这小家伙竟然这么有组织能力,还这么有领导才华,真是看的我呀,都舍不得把目光从文字介绍上移开,江歌小妹有这么一个好娃,真令我为你感到自豪与骄傲,回家带上娃儿=哥请你去老莫、、、
唉呀:圆导这一声(毛猴子)叫的我热泪盈眶,这让俺的思绪一下子就又回到了那不堪回首的从前,这我要是能早一点找到组织,早点认识禾儿和圆导,那我何至於急的抓耳挠腮泥、、、啥也不说了,我先找个地方哭一会去,
大鱼你好,提笔问好大鱼,好久不见啦,看到你家(猫爷)那炯炯有神的大头像,我就特想占为己有,待我跟王府的圆导(爱猫的专家)商量一下,怎样才能让大鱼把那养尊处优的大猫交出来,不行的话那就抢、、、、
谢谢菲儿的提醒,你说的真对,看起来还真就是这么一回事,唉,我现在可真是越来越笨头笨脑啦,多感谢菲儿的及时提醒,衷心的谢谢!在此顺便的再说一句:菲儿你做的那盘浇汁鸭肉真是太馋人啦,美厨娘!
大侠小学时不会是听话的学生吧?一定像毛猴子一样好动,聪明过人!
赞大侠实实在在的好文,中美两处的对比非常真实!
现在有的人喜欢用Deepseek写文,文风一眼就看出来了,大话一句接一句,哈哈哈。
扬扬洒洒的写了这么多,我若不回复的话:那实在是不礼貌、但就算是回复:那也属於是对牛弹琴,因为我们根本就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谨此祝好!
你的误区是把创新作为标准,比如诺贝尔奖,这是中国人很常见的问题,缺乏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认知。
简单讲,人类社会有两种发展模式,追求最大利润,和追求最小成本,无论哪种都可以维持社会延续和发展。
美国是前者的代表,中国是后者的代表,而走到不同的模式是因为经济发展环境不同,如果经济资源相对少,也就没有了追求最大利润的可能。历史上西方为此不得不发展出殖民主义,用掠夺的方式获得经济资源。至于中国为什么没能发展出殖民主义,是另一个话题。
在最大利润模式下,资源足够,鼓励竞争,而竞争必然刺激创新。而在最小成本模式下,资源不够,也就不能鼓励竞争,而没有竞争也就缺乏创新的需求。不是没有能力创新,而是没有需求。
因此就形成这两种模式的典型区别,前者有利于创新,后者具有最高的社会执行力。光有前者社会无法维持,而光有后者社会可以维持。
前者擅长从0做到1,后者擅长从1做到100。
用今天的对比,美国社会擅长创新,而中国社会效率高,拥有制造业。这两者不过是经济活动的不同方面,谈不上谁更高。
而诺贝尔奖是只关心创新,并不在乎社会执行力,创造出来的东西哪怕永远不能成为产品使用也不妨碍获奖。
但这不意味更具有先进性。
这就是你这里的误区。
中美文化的内核完全不同,基本上在人类文化光谱的两极,没有共性。这个区别让中国在创新方面很难赶上美国,不是不能,而是没需求。
但一个社会最终要看社会执行力,否则任何创新毫无意义。
至于关于美国的社会状态,刚来美国的时候一个朋友刚刚毕业,他谈了自己对当时美国的看法。他的观点是美国中学的男孩追求的是成为橄榄球运动员,女孩追求的是成为拉拉队员,这预示着美国未来不可能在科技上维持领先。
美国确实有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但这事情需要看细节,这其中多少人是移民背景?
美国有过统计,sp500公司中有263个,也就是超过一半,是第一代或者第二代移民创办的,谷歌苹果特斯拉雅虎,等等知名公司都是这个范畴。
因此与其说美国的创新能力是美国学校教育的产物,不如说是移民政策的产物。而如果接受这个说法,那么对比中美学校里学生的不同有什么意义呢?美国学生的表现与美国的科技成就毫无关系。
花姐所言极是,近年来我常听人说:生活在国外是:好山,好水,好寂寞,这话说的有道理,对应国内灯红酒绿的生活曾有人问我:你们这帮甫志高,看到我们这鲜花盛开的村庄,是不是特后悔当初叛党叛国,我说从没有后悔,客观的讲:有不少人的移民都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与前途,这就正如花姐说的那样(如今孩子出类拔萃,数学优秀,即将大学毕业)而这种情况就叫可怜天下父母心。
珊瑚姐说的对(天真烂漫的孩子,自己对中美教育做了比较)不知道珊瑚姐注意到没有,在国外长大的孩子(小时候)还好,长大后与国内亲属的孩子(共同语言)已越来越少(包括对大人)有一次女儿的表姐在北京结婚、、、、
看过结婚录像后,我的女儿对我说:爸爸,我很不喜欢咱们家人的这个样子,她的中文表达不清楚,那话的意思是说:她的小叔叔,还有她姑姑,都(太有派)啦,这小丫头认为这就是不礼貌,对我也是(带一个脏字)都会被她训斥,我也特别奇怪,我这人不太讲民主,但在家里却绝对的民主、、、、
珊瑚姐好,姐的孩子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到了中美之间(教育)的不同,孩子的观察往往最具有说服力,俺娘还活着的时候,她就爱听她国外小孙女跟她聊外国的事,俺娘有一句名言叫:小孩子不说瞎话、、、
有一年北京在天安门广场上搞阅兵,我正在客厅里看实况转播的时候,我女儿从学校里回来了,我赶紧叫住她说:XX你快看,爸爸带你去过这,就在这时候(大脑袋)正在检阅部队,女儿问我:这个人是谁呀?他为什么这么生气呀?我赶紧告诉她说:这人是中国最大的老板,他这不叫生气,这叫严肃也叫威严,我女儿听了我的介绍后转身就走上楼去了,临走前留下一句话:嘿,爸爸,我不喜欢这个人、、、你看看在西方国家长大的小孩子,在价值观上与大陆就是格格不入、、、
致谢水星兄,你所说的言之有理,政府希望讲好中国故事,然而(诺贝尔和平奖的礼堂和纪念馆、、、刘晓波的遗像和那张空椅子)那就是一种无言的诉说,过去常说:会说的不如会听的,那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国对科技人才要求的是(为国争光)或者是(振兴中华)也有具体的学习人物,要么就像陈景润一样为国争光,要么像钱学森一样保家卫国,再不然就像袁隆平一样解决吃饭问题、、、、美国在科技领域是否也有学习的标兵人物?这方面我是真的不懂,应当问问在美国搞科研的人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