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无言独上西楼(一百一十七)专家

(2019-01-31 07:25:47) 下一个

无言独上西楼 (一百一十七)专家

 

不久,全国各地都开始传达中央文件。当时的二号人物,毛泽东主席钦定的接班人林彪在出逃的路上坠机,死在了蒙古的溫都尔汗。所谓炸平庐山源于毛泽东主席写给其夫人,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员江青的一封信中形容林彪的一句话: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 不过是形容而已,并不是真炸。

 

林彪及其夫人,儿子都死在了蒙古。他的重要党羽死的死,被抓的被抓。中央文件以及林彪反党集团制定的”571工程纪要被发放到全国的工矿企业,机关学校,公社大队。这次运动被定为党内第十次路线斗争。

 

中午吃饭的时候,何旭东跟冷建国躲在一个角落里小声聊着:哎,我说这回可是开了眼了啊。这伟大领袖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当初这接班人可是他老人家自己挑的,如今真是窝头尖朝下,显了大眼了。你还别说,这571工程纪要里面关于老百姓日子的说法还真挺有道理的。

 

冷建国横了何旭东一眼:吃你的饭吧,这么好的大白馒头还堵不住你的嘴?你在这儿胡唚*一通,待会儿让人听见不定给自己招多大的麻烦呢。人家不是给他媳妇写的信都预见到了吗?听传达的时候你耳朵里堵上棉花啦?

 

何旭东摇了摇头:谁信啊,那封信不定是什么时候写的呢,他要是那么早就发现了,能让人家活着跑了?

 

得了吧,你。瞧把你能的。少说那些没用的,好好上你的班,干你的活儿。甭管是第几次路线斗争,这日子也不会有什么大变化。冷建国说完低头吃他自己的白菜豆腐。

 

出乎冷建国的意料,这党内的第十次路线斗争引起了国内不小的变化。最为引人瞩目的是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事件。自从1949年建国以来,苏联人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老大哥。美帝国主义则是中国人民的头号敌人。但是自从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上台,中国跟苏联的关系闹崩了。如今连毛主席都接见了尼克松总统,看来天下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

 

尼克松总统的来了又去给对西方封闭了二十多年的国门开了一条缝隙。从此,对东方这块神秘土地充满了兴趣的洋人如过江之鲫,坐着飞机千方百计地挤了进来。更有许多与父母兄弟姐妹骨肉分离多年的海外侨胞也趁此机会回来看看自己的亲人。

 

自从破四旧运动以来,中华大地上许多古建筑被摧毁。越来越多的洋人和海外华人来访问,修复这些古迹迫在眉睫。位于北京的古建筑设计所当仁不让地承担了相当一部分任务。但是绝大多数专家都被下放到河南干校,所里人手严重不足。请示了上级领导之后,设计所决定将专家们调回北京工作。设计所的专家中间有一位跟冷尚生关系很好,虽然他知道冷尚生的头上还戴着一顶现行反革命的帽子,但是他还是极力建议所领导调尚生回北京。

 

自从与包颐丽取得了联系,尚生恢复了他热爱的古建筑研究工作。除了他过去买的书之外,包颐丽还利用休息时间到北京图书馆帮他借到了不少专业书籍。有一年春节,包颐丽利用回广州探亲的机会到河南去看望了冷尚生。她给尚生带去了北京小吃,专业书。在河南的三天里,她还帮着尚生拆洗了被褥。黄昏的田埂上留下了二人的足迹。包颐丽对冷尚生的帮助不止是查找,借阅专业书那么简单。她在精神上给尚生的鼓励是无法衡量的。

 

因为邱婉怡的出卖,冷尚生被打成反革命,失去了家庭,失去了自由。到了干校,又失去了专业上继续研究的机会。自从包颐丽走进了他的生活,一切都变了。有了除家人之外的温暖和关怀,有了继续从事自己喜爱的专业研究的乐趣。无论今后前途如何,现在至少有了生活乐趣。他继续自己过去的手稿,重操旧业,写中国古建筑研究方面的专著。

 

他悄悄把自己写的东西送给同在干校劳教的专家,请人家多多指教。专家为尚生对专业的执着,热情所感动。也对他做出的研究成果特别欣赏。

 

研究所对调冷尚生回北京迟迟不能作出决定。推荐他的专家将他的手稿拿给领导看了。我们都垂垂老矣,出外勤大概有些力不从心。但是做古建筑修复不到现场怎么行呢?冷尚生年富力强,专业上是同行里的翘楚。他回去做古建筑修复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在专家的大力推荐下,尚生终于被批准回北京的原单位工作。告别了干校,尚生提着行李回到了北京西城区的冷家小院。看到被张妈家强占的四间房子,尚生特别气愤。但是侄子冷建国的一番话让他冷静了下来:二叔,您回来就好。房子占了就占了吧。奶奶说了,只要人没出事就好。如今这世道,没有讲理的地方。我的同学,朋友里有好几家的房子被强占。大家一开始都咽不下这口气。什么军管会,街道革委会,派出所,能找的都找了,没用。走一步看一步吧,胳膊拧不过大腿。

 

如此,冷尚生开始了叔侄三人的共同生活。周末他们一起洗洗衣服,打扫卫生,出去打打牙祭。两个侄子都特别懂事,从来不招人来家里折腾。在平静的生活里,他们各自忙着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倒也相安无事。

 

*胡唚,北京话,胡说的意思。

 

 

 

 

版权归蜗牛湖畔所有,未经本人允许,不得转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蜗牛湖畔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eeyan' 的评论 :
老大到了邯郸后,老大媳妇提出接长子来一起住,但是老大不愿意。房子就一间,不方便,而且他觉得北京的学校比邯郸好。其实这样对孩子的心理伤害很大。
老三在东北是右派改造,孩子当时特别小,没带去。后来发现环境还可以,但是他们希望孩子保留住北京户口。
文革的时候老三所在的地方山高皇帝远,革命远不如北京激烈。

谢谢关注。
leeyan 回复 悄悄话 对不起,正写着,屏幕盖了半边看不见写哪里了。
在东北的一家回北京时为什么没有把儿子接走,北京当时正是饥饿状态
leeyan 回复 悄悄话 一边跟读一边也读了莫言的一些,感觉我们出生在七十年代的人还真是幸福啊。有两个疑问一直不是明白,一是老大到邯郸后全家在一起了,为什么不把大儿子接去一起住,二是在东北的那家在那里没有受到饥饿
蜗牛湖畔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夏荷雨沁' 的评论 :
谢谢。
夏荷雨沁 回复 悄悄话 默默地赞一个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