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独上西楼 (二十八)素贞
李素贞比冷尚民小两岁,出生在北京东城。清朝时期北京有东富西贵的说法。李家祖上也是当官的,武官。多少代之前,素贞的祖先跟着皇上打仗,立下过汗马功劳。她家也是一直吃俸禄的。只是祖上没有显赫的爵位,收入一般,为官也清廉。
辛亥革命后,李家失去了从皇上那儿来的固定收入。一家人只得自食其力。素贞的父亲没接受过太多教育,也没有一技之长,民国后只能靠拉洋车度日。
素贞的母亲也是旗人,满族血统。父母的结合是包办婚姻,二人养育了一个儿子,三个女儿。李家有个祖传的房子,窄窄的小院,一排北房。祖父母在世时,祖孙三代住在一起。
由于家境窘迫,素贞的哥哥很小就出去在一家店里学徒。如今早已出徒做了店员。素贞的姐姐前几年出嫁,生孩子难产,孩子大人的性命都没保住。素贞还有一个妹妹,比她小八岁。妹妹从小就坚持要去上学,但是小学毕业后家里再也没钱供她继续念书了。妹妹和素贞没有什么相似之处。她像个假小子,针织女工一概不会。于是,家里的粗活都是妹妹的。
祖父母去世后不久,哥哥娶了媳妇,生了孩子。他们虽然住着家里的房子,但是嫂子坚持分家自己过日子。素贞的父母无奈,只得随他们去。
素贞的父亲身强力壮,十分肯干,不惜力。素贞的母亲给别人洗衣服,缝缝补补,贴补家用。虽然粗茶淡饭,但是一家人还能过得去。四十岁以后,父亲就开始力不从心,后来几乎出不了车了。为了帮父母养家,素贞只上了两年学。她做得一手好针线,还会织毛衣。
民国时期,毛衣是有钱人才穿的起的东西。织毛衣并不是人人都会的。素贞凭着自己的心灵手巧,勤学苦练,逐渐学会了许多花样,而且毛衣织的速度很快。有些时髦的有钱人,看到新的花样恨不能第二天就能有一件穿出去。素贞为了多赚一点儿钱,常常彻夜加班。平时她白天帮母亲做针线,晚上摸黑织毛衣。为了养家,她一直没出嫁。在当时,二十三,四岁已经算是大龄未婚女子了。
从民国三十六年,素贞的父亲添了新的毛病,咳嗽的一塌糊涂。去医院检查,确诊为痨病。为了给父亲治病,家里能卖的家当都卖了,但是父亲的病还是不见好。素贞的母亲急的团团转。最后想起二女儿还没出嫁。嫁出去大概可以拿到一笔聘礼。于是托媒人给素贞找婆家。
媒婆介绍给素贞过几个男人,有的还见过面。但是没有一个合适的。不是人家嫌她家穷,出不起嫁妆,就是她没看上对方。直到媒人介绍了冷家大少爷。媒人说冷尚民是个大学毕业生,刚刚毕业在找工作。家里颇有些钱财,聘礼不是问题。
冷太太是由媒婆陪着来的。她穿着蓝布棉袍,外加一件毛衣。手里拎着点心匣子和一瓶烧酒。冷太太很温和,拉着素贞的手问长问短。她一会儿夸素贞长得漂亮,一会儿夸素贞懂事。搞得李素贞挺不好意思。冷太太说按照媒人给的生辰,已经让算命先生看过了,尚民和素贞二人八字很合。她问素贞有没有照片。两年前李家附近开了一家照相馆,新开张时给邻居们打五折。素贞和胡同里的姐妹们每人照了一张一吋的照片。于是翻出来给了冷太太。
照片拿去不久,冷家就送来了丰厚的聘礼。看着几色衣料和包的整整齐齐的一百块袁大头,素贞的心里很不舒服。对方不仅人没见过,连张照片都没有。她感到了屈辱,似乎只有人家挑她的份儿。那个叫冷尚民的如果是个残疾怎么办?会不会是个麻子脸?看冷太太的模样挺端正,他应该长得不算太丑吧?转念一想,依自家的条件,无论是残疾还是麻子,自己都得嫁了。
素贞的母亲看着衣料和银元心里也很不舒服。她有一种卖女儿的感觉。她提出给即将出嫁的女儿做几件新衣服。素贞说:“不用了。拿这些衣料去换些白面吧。家里已经好久没吃上一顿馒头,面条了”。
看着这个女儿,母亲的泪再也止不住了。这个孩子懂事的让人心疼。她在李家没过过一天好日子。那两年上学,每次考试都是全校第一。但是为了帮助养家,只能放弃学习。如今为了给父亲治病,女儿几乎是把自己卖给了冷家。如果母亲这辈子对不起谁的话,那就是这个二闺女了。母亲巴望冷尚民是个好人,冷太太是个好伺候的婆婆。她盼望着这个生辰八字很合的婚姻能给女儿带来好生活。
出嫁的前一天,素贞还在给别人织毛衣挣钱。穿嫁衣的时候,她一再嘱咐妹妹以后要听母亲的话。嘱咐妹妹千万别忘了把织好的毛活给客户送去。
父亲早就起不了床了。素贞出嫁的那个早晨去给父亲磕头,感谢父亲的养育之恩。卧病在床的父亲老泪纵横。作为前清上三旗的后代,他觉得自己真是没用透了。虽然尽心尽力,但是没有一点儿手艺的他,只能靠卖力气养家。如今女儿为了他,委屈地嫁人,做父亲的如何不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