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金庸李敖两大师

(2018-10-30 11:22:59) 下一个

金庸李敖两大师

金庸走了,走时差六岁就一百整,按任何人的标准都算长寿。一提起金庸,人们都会想起他是善于写武侠小说的一代大师,在讲中文的地方大概没有几个人没有看过他的武侠小说或据此改编的电视电影的。

提起金庸,我想起了李敖,因为两个人都是在大陆受的教育,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一个跑去了香港,一个跑去了台湾。不仅背景相同,而且年龄也相仿,加上都是"自由中国"的大师,让我很好奇他们之间是不是有些互动。于是我到网上去查了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没有看到金庸是怎么评价李敖的,但却看到了李敖对金庸很不客气的评价,李敖显然和很多人一样认为武侠小说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东西。

他是这么说的:“金庸到台湾来,有一天晚上到我家,一谈八小时。我责备他不该参加什么“国建会”,自失他过去的立场。他说他参加,也说了不少批评的话。我说这是不够的、得不偿失的、小骂帮大忙的,你参加这种会,真叫人失望。接着谈到他写的武侠,我说胡适之说武侠小说“下流”,我有同感。我是不看武侠的,以我所受的理智训练、认知训练、文学训练、中学训练,我是无法接受这种荒谬的内容的,虽然我知道你在这方面有着空前的大成绩,并且发了财。金庸的风度极好,他对我的话,不以为忤。他很谦虚的解释他的观点。”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两个大师的性格和为人,一个是心直口快,一个是藏而不露,虽然我对两者的性格都很佩服,我本人可能更像李敖一些,心里藏不住事,但金庸却让我更敬重,以他的地位和成就,大可不必听李大师的那些狂言,但他却风度极好,对李敖的话,不以为忤,很谦虚的解释他的观点。可见其修养之好!

李敖和金庸都是“旧”中国培养出来人才,两个人用不同的方式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成为一代宗师,两个人之所以能有如此伟大的成就除了他们自己的奋斗外,还和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关,李敖因和蒋家及后来的台湾政权斗而出名,到后来台湾有了民主和自由才更上层楼,而金庸则是因为香港那个自由的环境,让他的才华能够得以发挥,如果他们当时都留在大陆的话,相信要么只能乖乖地做个普通的知识分子,要么被关押甚至被整死,不管怎么样最多不过做个普通的臭老九。

这让我想起,自由的氛围是产生大师的环境,中国在邓小平搞了改革开放以后逐步有了这样的环境,在这种环境,只要你不妄议中央,专心搞文艺创作,还是能够写出好的作品,并成为大师的,莫言就是这样一个。希望这种环境能够继续存在下去。

说起邓小平,顺便说一下,他也是个金粉,在大陆对金庸的作品开禁前都已经那样了,由于这个加上金庸一直对邓小平赞赏有加,在其报纸的评论上经常予以美言,两个人在北京见面时可以说是相见恨晚。相见后邓小平一声令下,让当时还被视为是对人们身心发展有不良影响的庸俗武打读物得以在大陆公开发行,从那起就一发不可收了。

两大师一起聊了八个小时,居然连张Selfie都没有,这是唯一的一张“合影”。我想警告一下李大师,在那边别再欺负金大侠了,不然不仅我不饶你,连他笔下那些死去的侠客对你也不会客气的!

1981年7月18日,邓小平接见了金庸,相见甚欢。不久,金庸武侠小说在大陆“开禁”,成为畅销书……  (人 民 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6)
评论
天凉好秋 回复 悄悄话 喜欢这篇评论,很到位。不算金庸通,但也读过几部金庸小说,每部都是一气读完,里面的人物塑造得很生动,印象非常深刻,确实是文学大师。
雪白小兔 回复 悄悄话 我不知道李敖和金庸那段对话出自何处. 李敖对胡适很了解, 很推崇, 看过胡适文章的人都知道, 胡适很难说出一棒子打死一片的话. 武侠小说好不好, 他至少会分类来讲. 所以, 李敖这样讲胡适的话的机率相当的低. 当然也不排除大师偶尔哗众取宠一下.
玄米 回复 悄悄话 也许李敖的史学的研究更值得珍惜。他的学习过程是让人佩服,只是结论都没什么大不了的?不懂。
金庸也是好色之徒,他们半斤八两。

妈妈的故事 回复 悄悄话 金庸的文学底子和涵养都要更高一成。。。
玄米 回复 悄悄话 我在想,谈八个小时,说明他们彼此想要交流能够交流的东西很多。他们谁高谁低?从李敖的说词来看,李是小几岁的人,他已经判断出来金庸不如他的存储深。我想想来想去,李敖的作品没有看过唉。
中年呓语 回复 悄悄话 几年前特地买了一箱金庸全集,准备以后慢慢读。金庸的小说伴着我们长大,怎能不怀念啊?!
墨农 回复 悄悄话 喜欢读金庸的小说。 妙笔生花,塑造的人物都个性鲜明。
大荣确 回复 悄悄话 李敖就别大湿了。文痞一个。
黑贝王妃 回复 悄悄话 喜欢金庸,他写的是江湖三国,江湖红楼,江湖西游,都是经典。吊念金庸!
波城冬日 回复 悄悄话 喜欢金大师, 一代人的故事一代人的青春。
h1h2 回复 悄悄话 李傲就是一条狗, 吹捧毛独裁的哈吧狗, 没资格和金庸相提并论
wuliwa 回复 悄悄话 每次看到金庸我就想他死的时候会是什么状况?没想到我有生之年居然看见了!不出意料,铺天盖地的追忆缅怀。不仅仅是演艺界,各个有华人的角落都要加入进来。因为电视媒体的普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哪怕是我这种没读过原著的文盲也能随口道出金庸书里的典故人物,说上几句,并且也毫不犹豫地加入到大家的阵营。这是一种民族文化,共同的文化所产生的凝聚力。如此说来,虽然我因为没有读原作而经常被人鄙视,对金庸的感情还是深厚的。曾经有个朝鲜族朋友,中文说得不错,但不懂金庸,那么就遗憾了。大家在一起交流说到金庸梗她不懂独孤求败不懂葵花宝典真是遗憾甚至无趣了。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搁今天说的就是金庸大侠了。
北美先生 回复 悄悄话 金庸老人家算是高寿了。
伟大之处没有比拟处才是伟大之所在吧。你总结的很好,让我更深一层次去了解了他们俩个人。性格使然吧,互相欣赏互相敬佩还互相认可对方,有缘一起谈心是件很幸运的事。他们身后的文艺精神给喜欢他们的我们留下了很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