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西

记下心的历程 纪录当下
个人资料
正文

官溪赋

(2025-10-02 06:41:20) 下一个

江南大地,洞庭浩渺,资水奔流,梅山绵延。资水中游东坪段,因茱萸丰饶,《水经注》称其为萸江。北岸有溪水注入,名柳溪。沿溪逆流十里,有一片泥沙冲积而成的洲地,这就是官溪。

官溪是典型的湘中山村。北倚牯牛山,南望辰山,东邻百花寨,西接羊公岭。马蹄水与柳溪在村前交汇,群峰环抱,清流萦绕,林木繁茂,鸟语花香。村名由来已不可考,或与宁乡官山相呼应,以示不忘本。明永乐年间,显宗公三子分居:长房廷瓒公留守岩底,廷琏公迁往归化,吾祖廷琇公携家北上官溪。从此,家族枝繁叶茂,世代延续。

六百年来,先人凭借种植从境外引入的红薯与玉米等高产农作物,逐渐人丁兴旺。然山谷狭小,地少人多,遂有分迁:近者徙居百选坪、乌龟岩、小溪里,远者散往桃源、益阳、武冈,甚至鄂、川、陕、桂及港台、海外。虽行迹遍布各地,血脉与宗谊却始终相连。

官溪虽小,气脉却长。四季更迭,景色各异:春桃李竞艳,烟雨如纱;夏林竹深翠,蛙声蝉鸣;秋稻谷金黄,果实盈野;冬雪覆松,溪水清澈。斯土斯景,涵养淳厚,孕育质朴。村户虽寡,却人才辈出。官溪子弟,素重耕读:晨兴荷锄,暮挑灯火;虽羊肠山径,犹不惮往来学馆;虽田亩狭隘,仍勤勉诗书。家风敦孝悌,乡俗崇礼义。于是有人驰骋疆场,有人跻身仕途,有人商旅四海。虽身居异地,未尝忘桑麻;纵离乡千里,犹必岁时祭祖。乡音不改,乡情弥笃。

生于此土,才知山水有温;长于此溪,方悟故园多情。柳溪并非画卷中的曲水,而是童年捉鱼摸虾的乐园,清浅处,彩蚌闪光,犹如点点星辰。马蹄水并非志书上的激流,而是盛夏畅泳之处,石罅之间常有负卵青蟹潜藏,宛若生命的秘密。稻田里,留下我年少挥镰的身影;山坡上,印着我牧牛、伐薪、追逐嬉戏的足迹。

最难忘的,是村头那座老校。土墙黛瓦,斑驳依稀。民办教师朗声诵读,口音未必标准,却饱含真情。声音悠悠,至今仍在耳边回响。如今身在异乡,纵然山川绿意,也不及柳溪一水清澈;校舍宽敞,夏有空调,冬有暖气,也不如旧校舍一隅的温暖。山谷里,似仍回荡母亲呼唤;空气中,仿佛弥散陶坛腌菜的味道。

漫步官溪,总像能听见历史回声。残垣断壁,或许是昔日义塾;断基残垣,曾是剿匪场。忽见孩童追逐,口中唱着童谣;又见老人闲坐,谈论网络,翻看短视频。千年血脉与时代浪潮,在这里交汇。夕阳西下,新建广场灯火初上。年轻人既跳街舞追新潮,也玩龙舞狮承传统;既低头刷屏,也伏案抄谱于族祠堂。传统与现代的光影,在溪水中交相辉映。

故乡之于游子,并非地图上的坐标,而是生命里的印记。柳溪的水,曾濯我胎发;官溪的土,曾埋下我的脐带。写下这些文字,并非效仿文人吟咏,而是怕记忆模糊:怕忘了晒谷场哪处最烫脚,怕记错山歌哪声最高。异国听雨,常恍惚听见汉瓦滴答;异地闻鸦,总误以为布谷催耕;公寓阳台上,邻居烧烤飘来的炊烟,恍惚是过年烘腊肉的香味。

官溪于我,不只是村名,而是灵魂的根。写下这些文字,就像照一面镜子:镜中是游子,镜外是故乡。纵然身在万里之外,心魂却长徘徊在官溪的山水之间。双流润笔,写不尽耕读故事;万壑回声,唱不完忠孝篇章。此溪虽小,可映星斗;此村不凡,自载沧桑。愿后来者,饮其水而思其源,登其山而弘其志,则官溪之魂,当与雪峰并峙,共资水长存!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