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的一生,是修行 - 读《劫修传》

(2019-03-01 07:18:18) 下一个

今年二月中旬做了一次短期旅游。从白雪皑皑的黑森林峰顶下来,一路上积雪消融,暖风微醺,春的气息已经不知不觉地来到了身边。去年的一场噩梦总算及时醒来,而二刷的《劫修传》也在陪伴我度过了人生最黑暗的日子后,进入到了尾声。这本仙修小说里试图探讨的世态人心,心境修行,善恶二元,自我的存在价值等,也一直启发着我的思索。

与仙修界大拿徐公子胜治的小说有同工异曲之妙,《劫修传》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布局宏大,人物精彩纷呈的画面。结构设定恢宏庞大,想象瑰丽,人物关系脉络清晰,伏笔呼应得也不错。叙事结构相对简单,主角原承天为创世世尊的万千分魂之一,转世历劫,游历六界,从灵修开始修行,一直到超越天地束缚的禁重天境界,期间因缘际会,结识了各种人物,有天地间第一点星火元极仙子,三大神火,四大灵焰,创界四神,混沌古兽,仙界神执,以及众多仙修宗族及昊天世家。在修行途中,原承天历尽千难万险,除了要持之以恒地修习法力法诀外,更是要洞察人心,历炼心境,明悟大道。

什么是道?这其实是作者徐炜借修仙为表,试图要探索的一个哲学问题。就象我们一直在问自己,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作者在创作小说期间,被诊断为胃癌晚期,挣扎在生死边缘。我想小说也是借了原承天的心路历程,融合了作者对生命和人生的很多感悟。

什么是“道”呢?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itself)。中国古人很早就悟到了事物本身的特性对于万物运行的重要性,那就是“自然而然”。人受到地的制约(源于古代的农耕文化?),地受到天的制约(无法预知的天时等各种不可测因素),天受到道的制约,道受到自然(itself)的制约。而这种自然又来源于事物本身的特性,以“人”为例,所以最终制约道的“自然”又回归到“人”本身, 这也暗合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万物周而复始的“圆”观念。

真正的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小说中,原承天在悟道之前,也是杀人夺宝,不以兽禽的命为命,自觉高人一等,又自恃善恶分明,替天行道。而在漫长的求索路上,心路和修行兜转曲折,甚至被打回原形,从头再来,最终明悟万物平等,善恶相依,教化天下,无为而治。原承天于天地崩塌之际,创世苍穹,却不以创始者自居;拯救五界苍生,却不居功在身;维持天地运转,却不主宰万物。在天下清平之后,甘于永居灭界,镇御生于自身和众生恶念的“魔我”。

这是关于道的智慧。我们所拥有的,都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真正的拥有在于有无之间。如拢沙在手,松紧有度。摒弃善恶心,得失心,贪欲心,无所谓之无,无所谓之有。

知易行难。原承天用了九世五千年的修行才明悟大道,如我辈凡俗中人,若能在心境的磨练上有点滴进益,于一生也可受用极大了吧。

小说中,时常提到“福缘”。仙修路上,福缘深厚并且常伴左右,才能成功。这个福缘,也就是现代语中所说的运气,没有那百分之一的运气,即使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可能也会功亏一篑。年轻人不相信命运,精力十足,豪情万丈,愿意挑战命运的安排。实际上,解构命运,就会发现,命运有其注定的不公平的一面,出身、家庭、性格等,注定人并不是生来平等。命运也有其偶然的一面,就是运气带来的种种不可知的境遇。但是原承天生性宽厚待人,能饶人处且饶人,且时时警醒于心,勤于自省,善于思索,常于日常小事中机心一动,时有进益。这就让原承天交游广泛,结缘众多,每当处于凶险的境地时,总有转机,也许这就是除了不可知的福缘之外,靠后天的努力而积极创造出来的运气吧。

小说中几次提到“处卑微而需谨慎,唯强者方能慈悲”,可以说是主人公的座右铭。原承天审时度势,平时守性藏拙,谦逊待人,虽不避事,但能力不足时不强出头。人要知人,更贵在有自知之明,才能做出聪明的决定,不至于不识时务,也不至于贻笑大方。人唯有先强大自身,才能履行于自己、于他人、家庭及社会的责任。如果能力弱,资源少,生存的目的只限于自保,而处处需谨小慎微,视他人眼色行事,更不要提心性的自由。唯有自身强大到一定程度,方能油然而出慈悲之心,也才有资格去扶助他人。

关于“魔我”,是人心中与生俱来的贪痴嗔怒。作者的观点是,三尸是斩不尽的,去之复来。既然无法永除魔我,于是原承天放弃世尊之号,永镇混沌灭界,于世间不彰其名,不显其迹。人之初,性本善或性本恶,都失于片面。善恶本为一体,人的修行,就是要遏制恶的本性,努力向善。恶是人的动物性的一面,贪婪、无知、妄言、妄行。善也是人的天性中的一部分,但更多的来自后天的社会性的影响及教化。作为人,最起码的底线是穿着文明的外衣,至少不要让你的恶张牙舞爪赤裸裸地横行在别人面前,否则,跟动物何异?

小说对于人物的刻画,其实并不成功。每个人物类似白描,无法让读者产生共鸣。原承天与九珑仙子的爱情,虽有逻辑支撑,着墨也多,却仍给人牵强附会的感觉。反不如魔界魁神与凤九的一段情缘,读起来令人会心一笑。值得称赞的是小说结局的描写,看似轻描淡写,寥寥数语,却令读者与大仙子元雪蝶一样,虽有千言万语,奈何欲诉不能。摘录一段在下面,完结此文:

“(元雪蝶)就对林九霄使了个眼色,二人想挤出茶肆,却哪里挤得动?又不便施展法术,正在那里挪移。慈航道人忽一抬头,只见茶肆外立着一人,青衫布鞋,头戴斗笠,也在那里听书。这个人有斗笠摭了,本也瞧不出相貌,但慈航道人见了,却是心中一颤。

只因那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哪样不在心里浮现过千回,便是在千千万万人中,一眼瞧见的便是他了,再也不会有错的。

慈航道人双手略略一分,已然出了人群,却见那青衣人转身就行,慈航道人知他不肯相见,心中百感交集,脚步就顿住了。

不想林九霄却急急抢了过来,只是林九霄行得再快,离那青衣人仍有数步之遥,林九霄竭尽全力,也是赶不上。

林九霄忍不住叫道:“是你!”

那人身子微顿,仍不停足,道:“不是我。”

林九霄知道今日相见,已是非份之想,哪里还敢再言其他,不由黯然道:“果然不是你。”

眨眼之间,青衣人已然消失无踪,林九霄缓缓转身,心中怅然。只见慈航道人立在那里,面上喜忧参半,似嗔似喜,却始终不曾流下泪来。

这时也不知从何处高楼上,传来少女的歌声,唱的是:

都道是郎心如铁,

我却是妾意如绵,

你心里装得是千里河山美如画啊,

我对你是牵肠挂肚放不下。

大道独行,谁人为伴。

只有那清风冷月山高路狭。

郎啊郎,你也思念我一回也么哥,呀——

这唱的虽是人间情事,却也是触动肝肠,那元雪蝶再也忍不住,两行清泪扑簌而下,不可断绝。”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