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大花与小木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谈美》 读书笔记(二)

(2020-04-28 19:26:01) 下一个

第三章、 子非鱼,安之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我们通常都有“以已度人”的脾气。严格讲,各个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他自己,知道自己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至于知道旁人旁物的状况时,则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

“推已及物”、“设身处地”的心理活动不尽是有意的,出于理智的,所以往往发生幻觉。

花红其实应该是:我觉得花是红的。同理,石头重也是个人的感觉。

云飞泉跃,山鸣谷应,比花红石头重,又更近一层了。原来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现在我们却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成我们的同类,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即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此种心理活动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如,自己欢喜时大地山河都扬眉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

移情作用不一定是美感经验,但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

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比如说欣赏古松时,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因为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产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

再比如欣赏音乐时,何以感到快乐和悲伤呢?也是由于移情作用,乐调本只有物理而好像有了人情。

音乐的命脉是节奏。

书法的欣赏也是同理。名家书法中我们常觉到“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等,都是把墨涂的痕迹看作有生气有性情的东西,都是把字在心中所引起的意象移到字的本身上面去。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即移情后使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但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宗教也无由出现。

所谓神秘主义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在寻常事物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这仍然是移情作用。

两个结论之一: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举例:一朵含露的花,A看只是一朵平常的花,B以为含泪凝愁,C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欣赏中都含有几分创造性。

结论之二: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格,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东坡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

 

第四章、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

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有两个因素:目前意象和实际人生之间有一种适当的距离。 二是在观赏这种意象时,我们处于聚精会神以至于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于无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以物的姿态移注于我。是极自由的活动。下面谈谈对于美感的误解。

第一步先打倒享乐主义的美学。美酒与鲜花,美女和读一首诗或是看一座雕像,美的经验显然是不一致的。

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口渴时要喝水,喝了水就觉到快感;饿了就吃是同理。这些都不是起于“无所为而为”的形象的欣赏。

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所以不带占有欲。看见血色鲜丽的姑娘而能“心如古井”地不动,只一味欣赏曲线美,是一般人所难的。所以就美感说,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对于实际人生距离太近,不一定比希腊女神雕像的价值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