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大花与小木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谈美》 读书笔记(一)

(2020-04-28 16:47:46) 下一个

第一章、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一棵古松,在木商眼里,想到的是价值;科学家想到的是根茎叶;而画家只管审美。

古松不是固定的东西,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

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木商采取的是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实用的经验。小孩抓火,知晓痛。人们根据经验把四周事物分类,事物才有所谓“意义”。 “知觉”:感官接触某种人或物时心里明了他的意义。

科学的态度是客观的,理论的,以“真”为最高目的。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科学的理论可以见诸实用,但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科学的态度仅需很少情感和意志,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在混乱的世界中梳清条理。

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自然以”美“为最高目的。

从“用”的狭义角度讲,美感的态度毫无用处,何必来讲美呢?

真善美三者具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真和美的需要是精神上的饥渴。

一个没有精神上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

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活动愈自由生命就愈有意义。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片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步的几点星光。

 

第二章、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几个例子:树的倒影比正身美;东岸总比西岸风景好;游览新境时最容易见出事物的美,如北方人醉于西湖,平原人欣赏峨眉......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适当的距离。

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过,就不易理解。

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可现实中已经有人生和自然啦,何关乎艺术哪?举例:古希腊和中国戏的面具;歌唱时夸张的声调;古埃及抽象的、千篇一律的雕塑线条;哥特式雕像人物肢体的不自然延长等。

艺术都是主观的,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

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需要当事人从经历者转化为欣赏者时,才能产生客观化的态度。

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大花与小木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微波仙子' 的评论 : 朱光潜先生的作品,我只是摘抄,笔记而已。不过,这第二次的翻阅确实让我很有感触,所以下力气认真做笔记。欢迎留言。
大花与小木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飞来寺' 的评论 : 刚才阅读了《无言之美》这篇文章,确实受益匪浅。感谢分享。
是呀,民国期间好多大作家和学问家,诗人,成就让我辈不敢望其项背。
多交流。
微波仙子 回复 悄悄话 写得非常好
飞来寺 回复 悄悄话 朱光潜先生30岁前就写出了《无言之美》那些文章,那是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的哟,真佩服民国那些先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