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队

一介教书匠,酷爱自家乡;寓居多伦多,桑梓永难忘。
个人资料
正文

忆海拾贝(28) 屡败屡战下考场

(2017-12-16 13:10:19) 下一个

 

28. 屡败屡战下考场

 

    说完洞房花烛的辛酸,再说金榜题名的坎坷。

 

    我1977年6月份结婚,没想到当年7月份国家就恢复了高考,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了亿万人梦寐10年的大学招生风潮,让我内心那“唯有读书高”的热望迅速升腾,但闭塞的农村根本无法知道国家对已婚者的诸多限制。

 

    当我兴致勃勃地赶到公社报名处时才知道,当年大学招已婚者只对1966~1968年高中毕业的“老三届”,而我这个1967届的初中毕业生被无情地排除在外。虽然现实冷酷,但不死心的我在开考的前日傍晚仍旧与公社的文教助理软磨在北官庄五七高中考场院内。

 

    本想用“就是进了考场也未必高中”来麻痹自己,但在下场的学生邀我鉴别答案时,我竟然发现当年的高考题有模棱两可的(官方后来也承认出题有误),也有难度一般的,也因此更加惋惜错过了让祖国挑选的难得机遇。

 

    难忘的1978年,我终于盼到了挤进考场一试身手的机会。在那被步后尘者称作“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赶考过程中,有三件事值得一提:

 

    一是出发时,爱人抱着刚过百日的大儿子在我的提包里满怀深情地塞进了几个熟鸡蛋。到了傍晚,鸡蛋在“黑色七月”的高温下叟了,望着面前这寄托着全家人期望的难得营养品(当年确实是这样),我还是勇敢地吃了下去,结果可想而知:肚疼,腹泻,胃难受,一夜没睡好觉。病急乱投医的我一错再错,又服用镇静剂来保证睡眠,谁知第二天拿到数学试卷时,上面的考题都与我似曾相识,连解析几何中判断“圆的方程”这一基本知识都成了漏网之鱼,结果当年的数学卷我只拿了三十几分。

 

    第二件事发生在下午的考场上。七月的午后,烈日炎炎,闷热难当。平房考场内正襟危坐的考生好像置身其外,只听铃声一响,一个个像跃出战壕的冲锋战士,挥汗如雨,奋笔疾书,向着既定的人生目标全力冲刺。天公似乎不忍心刻意难为年轻人,只用两声近空闷雷,就引出对流雨一阵紧似一阵。年久失修的平房考场本来就对遮风挡雨心有余而力不足,突遇暴风骤雨,更是捉襟见肘,任凭那铜钱大的雨滴穿堂入室,给搜肠刮肚的考生浇一头冷水。面对突如其来的袭击,考生们一个个捂着心血凝聚的考卷,四散躲藏。那时候的人都实心眼,掂着决定命运的试卷挤在一起也没见有人相互“切磋”。可惜“插曲”短小,大概十几分钟就雨过天晴,严肃的考场又恢复了平静。

 

    在那难忘的高考过程中,我患难与共的同桌也值得一书。那时候的高考不像现在一样,单人单桌如临大敌,让人不可避免地想起壁垒森严的楚河汉界,而是两人一桌,如学生听课一样。我在考场落座时,竟发现同桌考友是自己在水地河学校任教时的“门徒”,记得她当时就品学兼优,“贵”为班长。开考后,她可能认为和老师同场竞技不好意思,故老是挎着桌子角撤在一边。在紧张的考试过程中,我忙中偷闲地瞄她几次,发现她可能受当时浮躁的时代影响,继续深造时没能夯实基础知识,卷子上的答案有几处都似是而非。当时我想,如果她能瞟上几眼我的卷子,其高考成绩一定会水涨船高。但这个学生太老实,在整场考试过程中,她非但不“关心”我的答案,而且目不斜视,中规中矩。见她实在不开窍,临出场前,我故意把自己的试卷往她面前推一推,又专门点了点我的答案,“鼓励”她“该出手时就出手”,见她抬头笑了笑,明白了意思我才离开。

 

    结果,当年我校有成绩260分的上了中牟农校(中专),有同学成绩310分的挤入开封师院(本科),而我的高考成绩296分没走,是因为我的分数大专不到而中专已婚。没想到我处处引导别人不要太实在,而自己就是因为在高考志愿上诚实地填报“已婚”而惨遭淘汰。

 

    遭此挫折之后,我以为自己一辈子就“面朝黄土背朝天”了,可只待了一年,又传来招考民办教师的喜讯。

 

    因为当时的农村学校大多靠民办教师支撑,数量众多的“泥腿子”教师都眼巴巴地盼望着成为“正规军”,所以招考的资格审查相当苛刻,什么连续教龄、学历、年龄等等等等逐一核实。记得当时全县符合条件的一千多人,按考试成绩从高到低只录取80个,竞争异常惨烈。

 

    开考前,我们北山口公社的一帮“难兄难弟”在郑州第二拖拉机厂学校考场外研讨一道平面几何题,由南官庄的李铁山“主讲”,部分人在周围“敲扁鼓”。因为我求学时就没能学到平面几何,后来的自学又隔三卯四,故自己的水平绝不敢在众人面前“露能”。讨论到高兴处,我忍不住插了一嘴,临进考场时,水地河的张金龙小声议论说:“白继周还行。”潜台词很明显,以众人原先的估计,我白继周参加考试只有捧场的份儿,金榜题名的概率微乎其微。

 

   时间不长,大队的高音喇叭公开宣布,我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名列北山口公社榜首。这一消息不但令他人惊奇,就连我自己也感觉意外。为此,我详细地总结了自己的备考过程:本人平常多教数学,对应用题的分析能力比较自信,而不放心的平面几何,临考前我从一本破烂不堪的复习资料中见到的解题思路恰巧与考题不谋而合。我基本不教语文,但年前学校班级调整,校长点名非让我代语文课不可,我的语言表达、文章修改、古文阅读等多种技能因此得到长足长进,而这次考卷上的古文翻译又是我辅导学生多次复习过的原文。看起来,“机遇对有准备者总是无私的”,这话一点不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