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队

一介教书匠,酷爱自家乡;寓居多伦多,桑梓永难忘。
个人资料
正文

忆海拾贝(25) 故乡学校不了情

(2017-12-16 13:06:14) 下一个

 

25. 故乡学校不了情

 

    我从记事时起,就十分钟情于家乡的小学校。

 

    据上辈人说,故乡的小学校是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在当时就小有名气。有史可查,当时力挺建校的开明士绅顶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勇敢地伐掉名刹慈云寺中一棵千年白果树,建成的教学楼使用至今。因当时乡亲们大多食不饱腹,故发展到解放初期也只有一至四年级的初小规模。

 

    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建设蒸蒸日上,学校马上升格为一至六年级的完全小学(当时称完校)。在我的记忆中,每当太阳从东方露出笑脸,高悬于院墙外国槐枝上的磬钟便“当当”响起,浑厚优雅的钟声在氤氲缭绕的山谷中久久回荡,惊醒了我的甜梦,引起我对那二层教学楼上夺窗而出的朗朗书声无限神往。当然,其中不乏对校园葡萄架上飘香硕果的垂涎,对亭亭玉立傲视楼顶的兄弟柏的仰慕。

 

    1958年,我随着时代激进的步伐迈进了校门,虽然大跃进、食堂饭、低标准等特殊年代接踵而来,我还是在这里完成了小学六年的基础学业,迈开了人生的第一步。

 

    在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学业未成的我以民办教师的身份站在母校的讲台上,这里已成了“戴帽初中”,与大队的耐火材料厂成了邻居。队办厂没有防洪意识,将工业废料大量堆积在河道中,让学校不知不觉中陷入了灭顶之灾。

 

    1971年,一场罕见的大雨中,山洪骤然爆发。本不愿受河道约束的洪水在废料的排挤下,破学校大门而入,闯进校园肆无忌惮。大部分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爬上2楼狂呼救命,一名贪于玩耍的学龄幼童措手不及,被洪水挟持而去,葬身鱼腹。

 

    洪水过后,小学校房毁屋塌,断壁残垣。过去闲人免进的财务室桌翻柜倒,现金、账本等贵重物品在没膝深的淤泥中随处可见。昔日摆放整齐的桌椅板凳、篮球架、单双杠等不翼而飞,只在河道的拐弯处留下些扭曲的钢管及桌腿凳面,教师宿舍被洪水灌地一塌糊涂,被褥衣物全成了目不忍睹的泥蛋蛋。

 

    因葬身洪水的学生家长是大队干部,也因大多数贫下中农对原学校的位置、容量不甚满意,遂利用大队多年办工业的积累资金,请来了东山的建筑队,选择四、五队的交界处这个全大队的中心位置,大兴土木。

 

   新落成的校舍别具一格:一溜儿五座冬暖夏凉的双层石券窑洞雄伟中不乏笨拙,玲珑别致通风采光的两层砖结构小楼新潮中透出单薄,虽然使寺庙改建而成的原学校相形见绌,但让其承担教书育人的功能实在有些勉强。即便这样,新校舍落成在周围村落还是引起不小震动,专程赶来参观的不乏其人。我们教师当然不会落后,执绳测距,挖坑栽树,沿校园翠绿的梧桐树亭亭玉立,满怀信心地让新学校中飞出“金凤凰”。

 

 

村里的第二任学校,我曾在这里任民办教师数年。 

 

    时过不久,家乡又“膨胀”出“山头高中”,我们四个“拔节”的教师也被迫攀上了山头。此山头原有一家农户独居,因吃水、上工等日常生活多有不便,便舍弃了破败不堪的农舍,搬入村中安营。高中部是受电影《决裂》的影响仓促上阵的,且不说搞教育的软件具备与否,仅就教师的吃水问题就无法解决。无奈何,就要求学生上学时轮流给老师捎水。十五六岁的年龄,自己吃水似乎都没操过心,负重登高数千米给老师担水心中岂无怨气!有女学生就偷偷地将担水时必备的手帕擦汗后在水桶中洗一洗。只要对老师封锁消息,学生就可以如数“交差”,我们教师也照吃不误。

 

 

当时大队办的山头高中 ,如今已经荆棘茂密,无法近前。

 

 

 

 民办教师的我曾在这里“误人子弟”了好长一段时光

 

    山头生活的艰苦自不必说,但我还是从中找出了乐趣:授课之余,附近的山头成了我的“后花园”,野兔在脚前跑过而不必大惊小怪,山鸡在身后躲藏也每每习以为常;夜晚,风清月朗,带上心爱的小提琴,落坐在温热的岩石上,极目远眺,天地一体,跳荡的音符尽情在指尖流淌;万籁俱寂的雪夜,我往往把两扇窑门开一道缝,将笤帚类的重物架在门扇上,取暖火炉产生的一氧化碳可以从门缝及时溢出而不必担心煤气中毒。如果野兽贸然来访,只要门一动,重物就凌空砸下,不速之客一定会夺门而逃。

 

    “山头高中”大概办了两个学期左右,巩县第二高中就开始招生,我校的高中部还真应运飞出了“金凤凰”,让学生有幸成了堂堂正正的高中生。接着,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还有学生挤进了“文革”后首批大学生的行列。我们几个年轻的民办教师也趁此良机,赤膊上阵,毅然跳出了“农门”。改革开放后,由于我村人口向山外转移,家乡的学校又一次异地而建,座落在3队20亩地东端的红土坡孝大铁路下,只是将往日的“戴帽初中”、“山头高中”免了“冠”,又成了30年前的“小学校”。据有人说,这与我们几个跳出“民办”加盟“公立”,造成学校中坚教师“断档”有关。我不咎其责,但我仍衷心希望心仪的家乡学校雄风重振,人才辈出。

 

 

家乡现在的小学——白瑶学校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