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过两年半的死啃书本,终于结束了基础课的学习,正式进入临床课的学习和临床见习。我们已经迫不急待地渴望接触临床知识,那兴奋和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个个跃跃欲试地准备好好学一场,因为临床课程是直接对疾病的认知,那可是将来成为医生的看家本领啊!
为了方便临床课程的学习,我们女生从女生院、男生从男二舍搬到了校西楼。校西楼是一栋四层的宿舍楼,它位于华西坝校园的西区,离附院和第八教学楼(简称八楼)很近。凡是进入临床学习的高年级医学生住在这里,除了我们医七七级的同学入住外,还有口腔七七级的同学住在一层、卫生七七级的同学住在四层。八楼是一栋红柱绿窗青砖灰瓦的四层大楼,除了上课的教室外,还有病理标本室、法医教研室和医学系的行政办公室。八楼和附院是医学系学生学习临床课和见习的主要场所。
临床课程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大课讲授、小课见习和实验室操作。大课讲授是以一个中班为单位,大约130人在八楼聆听授课老师一种一种疾病的讲解;小课见习是以两个小组或一个小班为单位,大约20-40人在附院跟着指导老师在门诊或病房查看病人,观察和学习典型的病例和体征;实验室操作是在病理室或动物房学着带习老师做一些实际操作训练。
我们七七级同学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走进华西校园的医学生,临床各科室对我们寄予厚望,非常重视对我们的培养,所有讲课的老师都是精挑细选的知名教授、科主任、学术骨干等,甚至带见习和实验室操作的指导老师也是这些讲课的老师。
刚进入临床课学习的时候,我很兴奋,总算离成为一名医者又进了一步。基础课太枯燥,而且距临床疾病很遥远,也不清楚学那么多有什么用,可能是为临床课打基础,所以叫基础课。临床课完全不同于基础课,是一种疾病接着一种疾病地挨着学。人体的生理功能系统包括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每一系统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疾病。每一种疾病从病因或病原、流行病学、病理、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或影像学表现,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药物和手术)、预防等依次学习。听起来比学习基础课更有兴趣,其实每一种疾病都是病因或病原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有很多疾病的病因或病原不清楚或正在研究中,也有很多疾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或正在探索或临床试验中,还有很多疾病临床表现不明显、难以明确诊断、不能有效治疗等,由于这些原因,使疾病变得极为神秘、多样和复杂。我们要了解、学习和掌握这些疾病,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第六学期学习四门课: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其中内科、外科在第七学期还要学,所以内科、妇产科、儿科是考试课,其余一门课(外科)是考核课。内外妇儿是所有医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四本书叠在一起足足有半尺厚,我当初领到这四本书时,倒抽了一口凉气,背心出了一层冷汗,心揪起来了:要成为一名医生,任重道远啊!
内科疾病千头万绪、扑朔迷离,在同一系统的疾病中,相互关联,似曾相识,又完全不同。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的核心学科,集中表达了临床医学的共性诊断与治疗思维,医生必须思维缜密、知识渊博、细致入微、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了内科才知道,原来学习的所有基础课,都能运用到每一种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分析过程中。
每一种内科疾病从病因到治疗,就是一个人体对抗病因或病原的过程,就像一个故事,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学起来很有兴趣。当我的大脑装多了疾病时,就混淆、糊涂了,同一种疾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同一临床表现可能是不同的疾病。实验室检查有上百种,同一种疾病有不同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同一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能是不同的疾病。这样一来,每种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成了难点。
附院每月有一个下午的疑难病症讨论会,那是一场精彩绝伦的盛会。虽说是全院各科的疑难病症,可大多数是内科疾病。我和同宿舍的姐妹(岳、许、张和石)最喜欢坐在阶梯教室后排旁听,阶梯教室的前几排坐着与讨论病例有关的各科各级大、中、小医生,也能见到几位德高望重的知名老教授。先由内科的主治医生汇报病例,然后各科专家展开激烈的讨论,每一位发言人都是学术权威,讲得振振有词,头头是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时争论得耳红面赤。几个小时过去了,最后由病理科的一位小医生宣读该病例的病理报告。通常根据病理报告结果得出的正确诊断,基本上与学术权威们的诊断南辕北辙。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忍不住偷笑:嗨,即使是翘楚,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这也反映了内科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神秘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外科与内科完全不同,它不是把人体当作一个独立的系统来进行研究,而是把人体当作一个开放的系统来思考,研究如何利用外科手术方法去解除病人的病原?,从而使病人得到治疗。当然,外科疾病和所有的临床学科一样,需要了解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分期、治疗、预后等,而且,更重视手术的适应症、术前的评估、手术的技巧与方法、术后的护理、手术的并发症与预后等与外科手术相关的问题。
外科疾病分类包括损伤、感染、肿瘤、畸形等,可我们在学习这些外科疾病之前,先要学习外科的无菌术、外科病人的体液失调、输血、外科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麻醉、重症临测治疗与复苏、疼痛治疗、围手术期处理、营养代谢等,刚开始我感觉学习起来有些零乱,所有外科疾病都有同样的问题,又各有特点,很难掌握。当学习的内容过半后,发现只要掌握了外科疾病的共同特点,再记住各种疾病的特殊性,就容易多了。
妇产科学主要研究女性生殖器官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及防治,妊娠、分娩的生理和病理变化,高危妊娠及难产的预防和诊治,女性生殖内分泌及妇女保健等,包括普通妇科疾病、肿瘤、围产、女性生殖内分泌、妇女保健等。也许我是女生,所以学起来很带劲儿,很想弄清楚自己的身体结构和功能以及可能发生的疾病。
儿科学主要研究胎儿至青春期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预防、疾病诊疗、保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儿童健康的保障与小儿疾病的预防、诊治等。例如:新生儿先天性疾病的筛查,幼儿疫苗的接种,儿童感冒、发烧等疾病的诊断、治疗等。其实,儿科疾病就是内科疾病把患病者由成人换成儿童,加上儿童特有的新生儿、染色体疾病等。我从小喜欢小孩,对小孩有一种疼爱和关怀的意识,看见儿科病房里患病的儿童,很想用自己学得的知识去帮助他们减轻病痛,使他们快乐起来。
这学期内外妇儿四门学科对我来说就是压力山大,我学得很辛苦。这学期终于结束了,我的考试成绩是:内科89分、妇产科90分、儿科81分。
第七学期是最疯狂、最煎熬、最劳累的一个学期,我们要学十一门课:内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神经内科、精神科、传染病学、流行病学、皮肤病学、卫生统计学和核医学,除了内科是考核课,其余全是考试课。除了内科和外科,其它科基本上是一科学习两周,这两周时间包括上课和临床见习,最后一天考试,然后进入下一科。时间短,功课重,最要紧的是不能把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搞错了。
余和董是入校扩招走读生时进入华西,余加入我们班,董加入七班,半年后她们也住校了,余的床位跟我的床位紧挨着。她美丽、聪明、大方、乐于助人,她与我在同一小组,我们的临床实习基本上在一起,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董与余在走读期间常在一起学习,她们成了好朋友。因我跟余要好,所以跟董也很熟。我们仨在同一个中班,上课和临床见习的时间安排都是一样的。
在学习耳鼻喉科一周半后,余突然对我说:“董在家里复习功课,她以为这两周是学习皮肤病学,今天才知道弄错了,过两天就要考耳鼻喉科了,她一点儿都没有复习,怎么办啊?”
“这可怎么办啊?”我也着急地回答了一句。我看到余很为董着急,想了想对她说:“这样吧,我俩帮她复习,把我们划了重点的部分给她,这两天她能记住这些重点,考及格肯定没问题。”
余听我这么一说,心情平静了下来,然后对我说:“好吧,也只能这样了。”
我俩把复习了的笔记本给了董,还没有复习的部分就抄了一份给董,让她这两天在考试前就按照这些复习。董真是太辛苦了,几乎是不吃不喝不睡地学习耳鼻喉科的知识和要领。两天后她参加了耳鼻喉科的考试。她不但考及格了,成绩还不错,她真是太棒了。
当然,如果董以后想做耳鼻喉科医生,还需要系统学习耳鼻喉科的理论知识才行。殊不知,我们两周学习一门学科,包括上课、临床见习和考试,跟董用两天突击学习耳鼻喉科没什么两样,都是应付考试,考完就忘了,根本不能完全掌握每一学科的知识。如果要做这些学科中的某一科医生的话,还需要仔仔细细地把教科书读几遍,结合临床实践,才算入门了。
这学期终于结束了,我的考试成绩是:外科78分、眼科96分、耳鼻喉科97分、神经内科90分、精神科98分、传染病学89分、流行病学96分、皮肤病学93分、卫生统计学80分、核医学96分。外科的考试太难了,我可能学习不得要领,或者精力不够、复习不到位,所以,考分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这也是我唯一没有考过80分的临床课。
写于2021年11月8日
原创发表在:https://mp.weixin.qq.com/s/uBsVEMN09SmA3Aua2JNhDw
微博连接:https://m.weibo.cn/status/4789911724491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