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文革”结束,各行各业拨乱反正;教育复苏,学校师生春风得意。
在1976 - 1977年期间,国家发生了好多大事。三大伟人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和毛泽东主席相继去世。人民群众在天安门广场自发组织悼念周总理的活动中,表达了对社会动荡的不满情绪。“四人帮”垮台,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宣告结束。邓小平同志重新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等。人们被压抑很久的心开始浮动,期盼着改变现状、恢复社会正常秩序。
到1977年夏季,掰起指头一算,我已经在资中一中代课一年了,刚回到四中家里休暑假。这个夏天特别热,人们在烦闷的酷暑中骚动不已,很不安分,个个都感觉这一年与往年不同,可能有事要发生。父母似乎听到一点儿风声,叮嘱我要复习高中的功课。
“你在资中一中代课教初中数学,高中的数理化你忘了没有?”一天母亲突然问我。
“没有啊,怎么啦?”我不明白她问这话的意思。
“以后可能要通过考试上大学,不是靠推荐、走后门才能上大学。”父亲解释道。
“趁现在放暑假在家有时间,你就把高中的数理化和语文系统地复习一下。如果真有通过考试上大学的那一天,你也是有备而来,一考就中举了。”母亲教导我,说完脸上还挂着笑,跟真的似的。
听他们这么一说,我兴奋起来,马上就找出高中的数理化和语文课本,静下心来开始看书了。
在1974年初中升高中时,我被分配到铁佛中学读高中。该校是父亲的旧校,他在调回金带场小学前,一直在那里工作。我刚去那里报到,上了一天课,就被表姐把我转学到县城的资中一中去了。表姐是郭孃亲姐姐的女儿,与母亲家也沾亲带故,她比我大十二岁,很疼爱我,我叫她大姐。她人长得漂亮,普通话说得好,是资中县文工团的台柱子、报幕员。大姐夫童哥是正经的文革前大学生,就读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地道的上海人,因为家庭有历史问题,毕业后被分配到边远的内地小县城教书。不久,他就是资中二中小有名气的数学教师。他看上了美丽的大姐,他们结婚了,养育有一双儿女乐和春,乐在小学二年级、春在小学一年级读书。
在铁佛中学听了一天课,我记住了一位女老师给我们训话时说过的两句话:“你们一定要写好字,字是一个人的敲门砖。你们不要嫌弃铁佛中学是偏远的乡镇中学,鸡窝里也能飞出金凤凰。”
我把这话学给大姐听,她不以为然地笑了笑对我说:“别信她的,鸡就是鸡,凤凰就是凤凰,鸡窝里飞不出凤凰来。”
就这样,我在资中一中度过了我的高中时代。在1976年夏我从资中一中高中毕业后,因为三个哥哥已经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农村去了,我属于留城在父母身边的那一个。当时我吵着嚷着要下乡,原因是我想上大学,那时大学生都是从工农兵推荐去,参军当工人没希望,下乡是去大学唯一途径。可是,父母坚决不同意,我又哭又喊也没用。后来经资中一中几位教师的举荐,在本校作为一名代课老师。
炎热的夏天很漫长,终于过去了,迎来了秋高气爽、风和日丽的九月。秋季开学了,我回到资中一中,发现老师和同学在交头接耳,议论纷纷。都在传说:邓小平同志以主管科技文化的国务院副总理身份,要在全国范围恢复高考制度。无风不起浪,有风浪三丈。在10月21日,中国各大媒体公布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恢复高考,择优录取。在中断了十年的中高考恢复了,中高等学校再次向所有的知识青年敞开大门。
春回大地柳先知,暖风吹过芽满枝。这消息传到教育系统的大中小学,这消息传到教育系统的大中小学,校园一改千篇一律的红宝书,翻出文革前各学科的旧课本,教与学不分教室内与外。师生们欣喜若狂,准备迎接划时代的高考。这消息也像一股暖流涌进了我的心田,唤醒我的大学梦,终于有机会为之一搏了。
根据党中央指示精神,第一次高考要在1977年底以前完成。满打满算离高考的日子只有一个多月了,我辞去了代课教师工作,准备回四中家里好好复习,准备应考。
大姐听说后把我接到了她家,对我说:“回四中干什么,就住我家,老师们都在城里,复习方便,童哥也可以帮你辅导。”
我觉得大姐说得对,就答应了她:“那好吧。”
其实大姐家已经很拥挤了,除了一家四口外,她的三孃(郭孃)在这里照顾她的儿女,她还有一个在资中县红星农具厂上班的弟弟宁,我叫他宁表哥。这一大家子住在一大两小屋的资中二中教师宿舍里,厨房是搭在宿舍旁边的一个小棚子。我来了以后,她把大屋用布帘隔成两半,一半她和童哥住,另一半郭孃带着两小孩住。一间小屋由宁表哥住,一家人吃饭的高桌子高板凳也放在这里,这间小屋既是宁表哥的卧室,也是全家人的饭厅。另一间小屋腾出来给我住,让我专心复习功课。
四川省考试的日子定在12月9号和10号,政治、语文一天,数学、理化一天。我在慌乱无序、赤膊上阵后,自我感觉考得不好。不过,大姐和童哥让我放宽心,他们说:如果我都觉得没考好,那就没有谁考得好了。
春节将至,我从大姐家回到四中家里,尽管感觉没考好,还是希望收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各个大学开始发录取通知书了,直到大年三十那天也没有收到消息,心中有些沮丧,正打算过完年就开始复习,半年后再迎考。
初三一大早,邮局的朱伯伯敲开了我家的门,送来了四川医学院(现四川大学医学部)的录取通知书。其实我的录取通知书年前就到了,不知怎么掉到桌子角下的地上,他没有看见,新年第一天上班打扫卫生时才发现。
第一年高考,从四中毕业的学生中,考上中专、大学的学生寥寥无几。在学校后面的长胜大队有一位回乡知识青年琼,她曾是父母的学生,考上了四川医学院。她父亲刘伯伯可有学问了,肚子里有很多故事,常去金带场街上的茶馆讲评书,父亲也常去茶馆喝茶、听他讲故事,他们认识很多年,是老朋友。
父亲听说他的老朋友刘伯伯的女儿琼考上了医学院,他欣慰地对母亲说:“她读书时就是班里成绩最好的,人也朴实、勤奋、有爱心,将来一定是一位好医生。”
“这太好了,她跟小女考进同一所医学院,都去成都,总算有个伴,以后她俩可以互相照应,”母亲很宽慰地说了一句。
恢复高考的通知登报后,父母传书带信叫三哥回家参加考试。可是,母亲望穿双眼也不见三哥的人影。
一天她终于忍不住了,对父亲说:“你亲自去一趟高楼场的宋家沟,把三儿叫回来参加高考。”
“那他不回来我怎么办?”父亲没有把握办好这件事,就反问了一句。
“无论他说什么理由不回来,你都不要听,把他带回来,你的任务就完成了,”母亲吩咐道。
“话是这么说,他要不回来,我也不能把他绑回来呀!”父亲心里没底,小声地说道。
“我不管你是哄也好、绑也好,必须把他弄回来,”母亲生气了,瞪眼看着父亲说:“三儿不回来,你也不要回来了。”
父亲领了母亲的命令,风尘仆仆地赶到高楼场乡下宋家沟时,已经是晚下午了。父亲是第一次来这里,眼前这山青水秀的乡村风光不觉步入人间仙境似的。他打听到三哥的住房后,直接去了他的家。门没有上锁,他走了进去,他不在屋里。他坐下等了一会儿,他回来了。
三哥看见父亲在他屋里坐着,有些惊讶地问道:“爸爸,您怎么来了?”
“你还问我?我和你妈妈写信带口信让你回家参加高考,你为什么不回去?”父亲开门见山地反问道。
三哥低着头不说话,父亲一看,是做思想工作的时候,就把来时一路想好了的词,慢慢地说给他听:“中高等学校关闭了十年,终于等来了统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了。”
三哥抬头望着父亲,还是不说话,父亲接着说:“你下乡来这里己经两年多了,你不会想永远呆在宋家沟吧!”
“在这里过一辈也挺好,”三哥轻声地说。
“什么?你还真打算在这里安家落户了!”父亲提高了嗓门说道。
父子俩聊得话不投机。正这这时,宋哥的老妹走了进来,一眼看见父亲坐在屋里,她不认识他,但也猜到了几分。她有些尴尬,不知道是留在屋里,还是退出去。
“哦,爸爸,这是宋哥的老妹,”三哥向父亲介绍老妹,给她解了围。
“老妹,这是我爸爸,”他又向老妹介绍父亲。
“钟伯伯来啦,我是来叫钟三去我家吃晚饭,您来了就一起去吧。”父亲和老妹相互认识后,她大方地邀请父亲去她家吃晚饭。
父亲一路赶到这里,还真有点儿饿了,三哥的灶头一点热气都没有,他也没有要做饭的准备,所以就答应了去宋哥家吃晚饭,跟着三哥和老妹来到了宋哥家。
父亲一到宋哥家,就把母亲为宋哥家准备好的礼物给他们,感谢一家人对三哥的照顾。宋哥一家人见父亲来了,有点突然,显得不知所措。好在嫂子准备的饭菜足够大家吃,气氛马上就轻松起来。父亲告诉他们此行的来意,明天一早就带三哥回家。在饭桌上,父亲注意到大家边吃边说,只有老妹埋头吃饭,一句话不说。
晚饭后父子俩回到三哥的房子里,父亲继续为三哥上政治课:“你还年轻,多读些书总是好的。你的眼光要放远一点,无论考上大学还是中专,对国家和社会比你在这里当一辈子农民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你喜欢在农村工作,你读了书,毕业后还可以回到这里,帮助宋家沟的农民改变现在的落后面貌啊。”
三哥静静地听着,父亲接着说:“你妹妹已经辞掉资中一中代课教师的工作,在资中二中表姐家里复习,她一定能考上大学。我和你妈妈也希望你回家复习,参加高考。”
“我跟妹妹不一样,她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又没有离开过学校。我都两年多没看过书了,书本上的功课早忘得一干二净,哪能考上啊!”三哥总算开口说话了,他担心自己考不上。
“考不考得上要考了才知道。你读书时学习成绩也不错,怎么就知道一定考不上?”父亲给他打气。
父亲喋喋不休地说着,就差点儿把嘴皮说破了,终于三哥答应回家看看。就这样,第二天一早,父子俩告别了宋家老小和宋家沟的乡亲们,启程回家。在走出宋家沟山坳时,父亲注意到,老妹的身影一直在回头能看见的最后一个山坡上。
三哥回到家时,距高考的时间只有两周了。父母为他准备了旧课本,在外间为他布置好了书桌和椅子,父亲为他补习数学,母亲一日三餐照顾周全。可是,打开书本,他脑子里一片空白,完全看不懂,似乎学过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他又开始打退堂鼓了,不想考了,要回宋家沟去。
父母无论如何不让他再回宋家沟去了。父母一想,他现在是书本认识他,他不认识书本了,要参加1977年的高考,复习时间太短,考上的可能性不大。他俩与他商量,让他放弃1977年的考试,在家复习半年后,参加1978年的考试。三哥想着: 正好快过年了,过完年再说,他就同意了父母的安排。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