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在1914年置乡,于1951年建镇,行政中心为甘露场,人们称为甘露寺。地处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西北方向,东与重龙镇接壤,南与归德镇隔江相望,西与伍隍镇(资阳)相邻,北与石岭镇(资阳)毗邻。甘露盛产枇杷,那里的枇杷又大又黄又甜,闻名于世。枇杷因叶子形状似琵琶乐器而得名,树在秋天或初冬开花,果子在春天至初夏成熟,贯穿一年四季,被称是“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每年的暑期,母亲都要买好多枇杷,带回金带场给外婆和孩子们吃。
甘露寺距离资中县城二十二公里,距离金带场十五公里。母亲自从分配到这里的小学教书,一教就是六年。在六年里,她每周六开完周会后,就步行回金带场;在周日下午,帮着外婆料理好家务事,辅导了西仁和大哥的功课,又步行回到甘露寺,开始一周的校内外工作。
其实母亲跟教育局的领导提过几次调回金带场小学,领导同意了,一到甘露小学就卡住了。原因有三:一是母亲分到甘露小学后,教两个新班一年级的语文和数学,担任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学校和家长希望她一直教这两个班到六年级小学毕业,不想中途更换老师。二是母亲除了任两个班的课,还要教所有班级的音乐课。她是这个学校唯一的音乐老师,在没有新的音乐老师到来之前,她不能调走。三是甘露寺的合作社需要母亲带领农民唱歌。母亲是一位极其随和而且好说话的人,调动的事就这样搁了下来。
当时的小学一个班有五十多学生,甘露小学有六个年级,每个年级有两个班,学校一共有六百多学生。两个班的语文和数学课每天都有,每个班的音乐课是每周一次。母亲每天要在教室里给一百多学生讲课,与他们朝夕相处;每周要在音乐室教六百多学生唱歌,要做到音传声教。周一到周五放学后是老师家访时间,像那些逃学的或每次考试倒数第一名的学生,就是母亲家访的对象。周六上午有课,下午学习。一周的工作安排得满满的。而且,那时的学校是坐班制。早晨有早办公,就是在早餐后上课前所有的老师要在办公室备课,校长会在此时说几句话,布置当天要紧的事。晚上有晚办公,就是在晚餐后所有的老师要在办公室批改学生的作业,校长也会在此时讲一讲当天发生的、值得注意的事。那时的学校有食堂,一日三餐供应饭菜,只有周末关门。大多数老师都在食堂吃,母亲也不例外。老师们不用操心柴米油盐,一心一意教书育人。
每年老师都有一个月寒假和两个月暑假,寒假很冷,是春节期间,学校一般没有安排,这是母亲与家人团聚的最好时节,一直在金带场呆到春季开学。暑假很热,所有的老师都要去鱼溪区的鱼溪镇中心校集中学习,吃住全在那里,一直到秋季开学。在舅舅被分到鱼溪镇乡村小学教书后,在暑期教师集中学习时,他常与母亲见面,到周末就姐弟俩一起回后房子,就像他俩小的时候,放学一起回家那样,一路的话题也是学校和学生,只是讨论话题的角度不同了。舅舅恋爱后,一路的话题就是张老师了。
解放初期的新中国,各种大小运动接二连三,运动期间大会小会几乎天天都有,每次开会之前,大家要先唱革命歌曲,振奋精神,活跃气氛。合作社的领导请求母亲坐镇弹唱指挥。母亲先教农民认字识谱,然后边弹风琴边教唱歌。有趣的是,很多农民来开会,是为了感受她的热情,目睹她的风采,聆听她的歌声,跟着她邯郸学步,扯开嗓子,左哼右喊。如果会议在镇上召开,农民就把风琴从学校搬到会场;有时会议在乡下召开,她可以拔山涉水去开会现场,风琴就抬不去了。搞笑的是,没有了风琴定调,农民的声音又大,盖过了她的歌声,唱着唱着调就跑一边去了。母亲一想,这怎么行啊!回头就跟合作社的领导和校长说这事,最后他们决定为她买一台手风琴。只要有乡下的会议,农民早早就把手风琴背去了。她一边拉手风琴,一边领着大家唱。有了手风琴伴奏,农民的大嗓门、左嗓子,就不会把她也带到左边去了。
父亲是在甘露寺他的姐姐(我的姑妈)家长大的,姑夫说是在镇上开糖厂,其实就是一个做糖的作坊,这个作坊是在姑夫哥哥名下。姑夫的哥哥是一个大商人,他有很多生意、作坊和工厂,什么赚钱就做什么。听说还做过“烟土”生意。土改运动一开始,他的全部家产被没收,他被镇压。姑夫的糖作坊也充了公,因为糖作坊不在姑夫的名下,姑夫懂得做糖的技术,所以,在政府把糖作坊扩大成糖厂时,就让姑父在厂里当了一名技术工。
姑妈抚养了父亲、为姑父生育一儿(印长)一女(碧仙)后,在解放初期就病逝了。后来姑父又成亲了,为兄妹俩找了一个后妈。一家人就靠姑父的微薄工资生活,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印长哥辍学了,离开家跟着一个姑父家的亲戚出去谋生路去了。碧仙姐在母亲的学校刚上四年级。因为是后妈当家,母亲很少去姑父家,尽量在学校照顾碧仙姐。
一天碧仙姐的班主任告诉母亲,她退学了。母亲听后百思不得其解,急匆匆地去了姑父家。母亲一进院子,看见后妈的腹部凸起,行动缓慢;碧仙姐坐在一个大木盆前的小板凳上洗衣服。后妈看见她来了,有些紧张,忙乱地招呼请她进屋坐下,为她倒了一杯水。
她也不客气,喝了一口水,开门见山地就问后妈:“碧仙为什么不上学了?”
后妈迟疑了一下,鼓起勇气回答道:“我要生孩子了,她得在家里带小孩。”
母亲一听,这算什么理由!她又看了一眼后妈,她的腹部挺得很高,看样子快要临盆了。
后妈见母亲没说话,壮大了胆子接着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什么,长大了早晚是要嫁人的。”
“你这是什么话?她现在不是还没有长大吗?嫁人也得小学毕业后!”母亲真不爱听后妈说的这番话,想都没想就回敬了一句。
都说后妈不如亲妈,她还不信,今天可见识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