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也谈 “什么叫看懂一张摄影作品?”

(2019-07-12 16:30:33) 下一个

 

 

我们知道,摄影是一种--人与物的定格,一张照片无疑包含了时间和空间信息,以及人和(或)物与时空的关系,不妨称为三维度关系。感受三维度应该是欣赏或者看懂摄影作品的出发点。换句话说,看懂一张照片其实就是一种契合,即摄影者所表达的维度与观赏者所具有维度之间的一种契合,这种契合可能是部分,或完全一样(共鸣),或者超越,甚至也可能完全不同或没有任何契合,最后一种情况也不一定就是所谓的看不懂。不可否认,这种维度的感受能力部分是与生俱来的,部分是后天的。后天的常常可以通过系统学习与实践较短时间获得,不过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日积月累,因阅历的丰富而同步增长,因此同样一张作品在不同时期感受可能就不同,这成为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了。

 

摄影对时间空间的表达有时比较直接,有时又显得比较隐晦,既可以通过人与物本身也可以通过光影色彩或构图等(技术手段)来表达。不过,时间和空间元素仍不是一张照片的核心,与人物的关系才是摄影师关注的重点。因此,一般而言,照片中的人物很难脱离一定的时空维度而存在,但有一种比较极端情况,有些照片却超越了其本身的时空定格,这样对时空延伸的作品无疑就是大师级,至少是优秀的。

 

 

(注:照片来自网络,左边:托马斯·鲁夫《肖像》系列;右边:多萝西娅·兰格《移民母亲》)

 

试以托马斯·鲁夫的成名作《肖像》系列为例(左边照片),因为时空表达的隐晦,让照片具有了时空的延伸性,也许这就是摄影师的高明之处。观赏者愿意的话,或许不经意间感受到了似曾相识的、或习以为常的某个时刻的状态,可能产生一种触动般的契合和共鸣,或者无感。同样,多萝西娅·兰格的《移民母亲》(右边照片)显然超越了照片所定格的那个时空。

 

摄影技术是为表达三维度而生的,为技术而技术实际上可能偏离了摄影的本意。好的摄影作品常常是不经意间捕捉到的。因此有人会认同这样的观点,即:很难想象通过某种设计或者摆设能够获得传世之作,有人不敢苟同,摄影师的眼光其实包含了自然而然的设计和摆设,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摄影就有了被动式或主动式表达。同样,我相信那些优秀的摄影师对维度的感受也更多是来自于天生的才能或天赋,他们的阅历和摄影技术有助于这种才能的展现,他们手里的相机如音乐家手里的乐器一样,以不同形式和方式表达相同的东西。优秀的摄影作品应该是那些被更多的人喜欢欣赏、并产生共鸣,而杰出的作品一定是超越时空的,尽管是过去的定格,但表达了一种普遍的东西,有着广泛的契合度。

 

 

这是另外一张照片例子,一盘不同质构的装饰性球,显然照片远不如这些球杰出,因为是自己拍摄的。自然不期待朋友们看了以后会有什么契合,因此,注定其业余性。但对自己而言,意义是明显的,独一无二的三维度的表达,完全契合。如果此篇博文有足够多阅读量,有幸其中有能够看懂的朋友,会有一种等一等,似曾相识!的触动,于是很容易延伸出他们自己的故事,对他们来说,也许这张照片就很有意思。

 

像我这样的业余摄影爱好者来说,看懂不过就是一种赏心悦目,张张照片不只是流金岁月,更是一种成长和升华,由此带来一种无法替代的持续愉悦。然而,如果被一张照片所深深地触动,我也会去用心去了解作品背后的三维衍生和延伸,努力让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去契合作品要表达东西,同时不会在意是否完全契合,也不会为此刻意地去系统学习有关知识,除非希望成为一名专业人士。自己更希望用一种未经雕琢的、天然的、属于自己的天赋直觉去感悟、去其他人的作品。让摄影成就属于自己的三维感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豆青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山乡不仕' 的评论 : 是这个味道。谢谢到访留言。
山乡不仕 回复 悄悄话 艺术欣赏就是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是山... ..." 的过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