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阳书院位于河南嵩山南麓,背依嵩山主峰梭极峰。 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初名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隋朝大业年(605年)改为道教场所,改称为嵩阳观,唐玄宗李隆基曾令嵩阳观道士孙太冲炼九转金丹。故事刻在一块高9 米的大唐碑上。五代时期(约10世纪),开始有人在此聚众讲学,后周时改为“太乙书院”,正式转为儒学场所。北宋初年改为“太室书院”,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赐名为“嵩阳学院”。程颢,程颐等理学大师曾在此讲学,成为洛派理学的发源地,是二程理学思想的重要传播地。朝廷多次修缮书院,赐书籍及学田,吸引众多名家如司马光,范仲淹等二十四名圣贤先后在此著书讲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第九卷至第二十一卷在此完成。著名的儒学典故“程门立雪“也发生在这里。北宋后期和岳麓书院(湖南长沙),白鹿洞书院(江西九江),和应天书院(河南商丘)并称为四大书院。影响力达到了顶峰。据说乾隆皇帝曾在此地游览,留有“嵩阳书院景最清,石幢犹纪故宫铭”的诗句。
明末兵火毁坏后,嵩阳书院在清代经历了重修。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有清代建筑格局,现存殿堂廊房五百余间,由中轴线上的高山仰止牌坊,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五进院落组成。
大门上“嵩阳书院”四字是由登封著名书法家宋书范仿照苏东坡字体所写。两侧对联为乾隆御笔:“近四旁为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历九朝为都会,包伊瀍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先圣殿,又名先师祠/先贤祠,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有理学家耿介修建。 殿中根据画圣吴道子所绘制的孔子画像而塑造了高2.21米孔子行教立像。塑像两侧立四块石碑,分别刻画颜回、曾参、子思、孟轲四位著名儒家代表。门前一副对联据记载是河南书法家王澄题写:至圣无域浑天下,盛极有范垂人间。
讲堂为纪念北宋名儒程颢、程颐在此讲学,清朝河南学道林尧英把自己的俸禄捐献出来所修。殿内陈列的用具是1989年根据宋元时期的讲堂风格而复制,一面墙上面绘制有二程在嵩阳书院讲学时的场景及所授课程,另一面墙壁上介绍了嵩阳书院的学规,及程门立雪的故事。讲堂之后是泮池,孔子家居泮水之滨,少年常在泮水边读书,后人为纪念孔子,就在学宫或书院里修建泮池,以表示不忘先师的意思。
讲堂后是道统祠,里面供奉着帝尧, 大禹和周公。外面柱子上的一副对联却来自于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
如今嵩阳书院里最有名的也是值得一看的是两颗千年柏树。据清朝耿介所著的《嵩阳书院志》所记,”柏在书院中,旧三柏,今止存其二。考汉武帝时,封将军“。说的是当年汉武帝巡狩到嵩山,先看到一株千年古柏,有感神灵,便封此柏为大将军。没想到走到后面,又见一株古柏,更为庞大。可惜大将军名头已给出,只好封为二将军。大将军胸围有5.4米,树高有12米. 二将军胸围有13米,树高有19米。大将军和二将军在当时(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即被认为有千年之老,所以如今应该有近3000年的树龄了,虽然现在被文物保护单位推断为有4500年以上的树龄。原来的三将军已毁于明朝。所以,这两颗柏树怕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柏树了吧。唯一可以与之媲美的可能是在陕西黄陵县黄帝陵处的一颗据传为黄帝亲手所植的柏树。如确实的话要有5000年了。不过并无历史证据。相对于黄帝手植柏的象征意义,嵩阳书院的两颗柏树是中国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封爵古树”中年代最早的, 文化象征意义也因此很高。
大将军柏
二将军柏
附:岳麓书院之游: 红色旅游-湖南(1)-长沙 - 博客 | 文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