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123)
2020 (75)
2021 (101)
2022 (144)
2023 (104)
2024 (67)
| ||
《高级的幽默》 文:王朔 诵:贾鲲
说到梁左,一般人知道他惯于搞笑,从前些年的相声到近几年的情景喜剧都很有影响。你可以品头论足说他搞得未必都好,但离了他,只怕更不像话。相声,由于他的介入,曾经有一番中兴迹象;情景喜剧,说他是第一人略嫌肉麻却也基本属实。现在,梁左出“幽默小说集”了,说起来也是顺理成章,只是“幽默”二字不可妄称。我们自认为是有幽默感的民族,甚至曾为什么是“幽默”打架,认真得可敬。一般俗论,鲁迅那样的文字为上品;林语堂钱钟书那样卖学问抖机灵的也是正宗;北京话,除了老舍侯宝林老二位还合适,其余大都失之油滑,叫贫嘴,跟“幽默”不搭界的。有这样的分等,我也替梁左担心,有那一干闲人,懒得翻书,先跟你的书名纠缠一番,公然以“幽默”打头,将来就要架得住闲言碎语。 这小说集收的是梁左近二十年间的零碎作品。一个人光写东西就写了二十年,听上去够老的,但你也可以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只有这样跨度才能看清一种新语言的发育过程,从粗犷到圆熟。就算我给梁左戴高帽,我以为老梁的语言在“新北京话写作”各路人马中是自立门户的(这在电视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中可说是达到顶点)。 “新北京话”的共性我就不说了——都有些满嘴跑舌头,喜拿政治时事打镲,拿人不当人,不那么厚道——这里单说梁左的特性,他和那些街头混起来的痞子的区别。这人受过教育,是北京一所名声在外的学校科班出身,这也没什么了不起,那所学校出来的也有很多废物,我强调这一点的是,这个教育背景给梁左其人熏出了一股文人味。按他自吹,他还研究过“红学”,在教育部当过小官僚,修订过“中专”教材,在语言学院给大舌头老外正过口,这些阅历使他运笔时趋于雅驯。同样也是那些狂乱不羁的口语,经他手一过,都戴上了嚼子。我注意过他文中的“用典”,那和痞子完全不是一个出处,痞子之说大都出于牌桌和公共汽车,梁先生之说基本来自典籍野史,不得已“个儿攒”,也乐用经过整理的民歌民谚再整理。 梁先生笔致的另一个补充来自传统相声,这么说也不完全,应该说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说他对中国传统曲艺说唱艺术入了门不是瞎说。他更正了我认为那是一堆垃圾的错误观念。那些段子经过几百年的锤炼,看似信口开河,其实里面讲究大了去了,一句咳嗽都不是瞎使的,动一个字说出来就不是那意思了,而且没有“脏口”。梁先生很正经地对我赞叹过,有一类有水平的老相声演员,脑子里都有一根弦始终绷着,一到裤裆往下的话口,立刻打住,说不出来(大意)。依我之见,梁先生脑子里也是有这根弦的。谁都知道,笑话两种最好使,一是政治口,一是荤段子,放着明摆的痒痒肉不挠,这就是不庸俗。 我觉得最有读者缘的小说便是那悲喜交加的东西,我一向自得旁人只使得一副好拳脚,全中国只有我会左右开弓,最怕平地又生出个对手。知道这一天早晚要到,只盼着晚一天拖一天,多混几日。听说这篇《怀旧》原本是他准备写的新长篇的一部分,因为却不过朋友面子又被人拉去写情景喜剧挣钱去了,仓促间就将这几万字剪裁一下,发了出来。很为世间还有很多聪明人为俗事所累庆幸,都那么好说话,好脾气,唯恐做不成好人,就这么下去吧——我这饭碗算是捧牢了。 注:这个序写完,梁左改了主意,放弃了出这个集子的想法,用力去写他的新长篇去了,而我这个序也就废了。 |
梁左在八十年代专心相声创作,好些姜昆以及牛群冯巩的脍炙人口的相声段子,都出自梁左之手,《电梯奇遇》,《虎口遐想》,等等;前几天还刚把当年牛群冯巩的《小偷公司》挖出来听了,幽默且发人深省,与现在充斥屏幕的那些“你的爸爸”,“你的媳妇”之类的哗哗篇,有云泥之别。
当然,一个时代的观众有着不同的口味,现在的观众,吃完晚餐桌上的烤鸭片,抱着一包爆米花,进剧场坐下,就图个哈哈一乐,管你是拿人家的老爹开涮,还是丢几句糊弄人媳妇的贯口,说者嘻嘻一笑,听者呼呼一哈,这不就结了,还哪有那闲心去“深省”那啥不啥的。什么俄乌中东关税裁员失业,想起一出是一出,那是我们这些小老百姓操心的吗?历史就是一团泥,捏成个美女,就袅袅婷婷,捏成个大肚罗汉,就昏昏忽忽,捏成个钟馗,就凶神恶煞;俺们哪,就那捏剩下的一小坨泥渣渣。还想充个人熊,先天下之忧而忧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