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123)
2020 (75)
2021 (101)
2022 (144)
2023 (104)
2024 (67)
2025 (5)
| ||
《如果有一天最亲的人忘了你》 文:蒋勋 诵:Bobo
许多身边朋友都在谈老年失智的问题了。 许多年前,失智的现象还不普遍,偶然一位朋友惊讶痛苦地说:父亲不认识他了。 我也讶异,因为一直到老年往生,我的父母记忆都还极好。大小事情都条理清晰,更不可能不认识自己最亲的儿女家属。 但是,确实发生了。我的朋友坐在客厅,许久不讲话的父亲突然转头问他:“你是谁?为什么一直坐在我家?” 我可以了解我的朋友心中受伤,那种茫然荒凉的感受。 是什么原因会连最亲近的亲人都不再认识了? 这几年老人失智的现象愈来愈普遍,甚至年龄层也有下降趋势,同年龄段的五六十岁的朋友也出现失智的现象 现象多了,把现象的细节放在一起观察,觉得失智会不会还是笼统的归类?因为仔细分析,失智现象似乎也有不完全相同的行为模式。 2012年看了一部很好的法国电影《爱》(Amour)。 一对老夫妇,妇人在餐桌上忽然记忆中断,停滞了一会儿,又恢复了。接下来接受治疗,身体开始局部瘫痪,行动困难。妇人是音乐家,意识清楚时敏感的心灵无法接受医院的治疗方式,要求爱她的丈夫不再送她去医院。 丈夫答应了,但是,接下来的情况愈来愈恶化,洗澡,吃东西,一切行动都愈来愈困难。一个年老的丈夫独力照顾一个衰老病变的妻子的身体,妻子的状况就是逐渐失去语言能力,失去记忆,失去控制自己身体的一切意识。 一部真实而安静的电影,导演、演员都如此平实,呈现一个生命在最后阶段无奈又庄严的悲剧。 许多悠长缓慢的镜头,静静扫过一对夫妻生活了数十年的家。入口玄关,悬挂外套的衣架。客厅里的钢琴、沙发、餐桌。厨房的洗碗槽、水龙头。卧室墙上荷兰式风景的画,从窗口飞进来的鸽子,午后斜斜照在地板上的日光。 我忽然想起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描述过让人难忘的画面——一个得了失忆症的村落,人们用许多小纸条写下“牙膏”“门”“窗户”“开关”“锅子”。把一张一张小纸条贴在每一个即将要遗忘的物件上,牙膏、门、窗户、开关、锅子——预先防备,失忆的时候有这些小纸条上的字可以提醒。 有一天和世界告别,就是这样从身边熟悉的物件一一遗忘开始吗? 马尔克斯经验过亲人失智的伤痛吧?才会用文学的魔幻写下这样荒谬而又悲悯的故事。 然而看《爱》这部电影时,我出神了。我想,也可以在自己最亲爱熟悉的人的额头上贴一个小纸条,写着“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吗?也可以写下最不应该遗忘的爱人或孩子的名字,贴在那曾经亲吻过的额头上吗? 一个朋友常常丢下繁忙的工作,匆忙赶夜车回南部乡下探望年老的母亲。然而母亲看着她,很优雅客气地说:“您贵姓啊?”“要喝茶吗?”她就知道母亲不认识她了。她忘记了女儿,却没有忘记优雅与礼貌。 许多有关失智的故事让人痛苦怅惘,大多是因为亲人不再认识了。 曾经那么亲近恩爱,竟然可以完全遗忘,变成陌生人,那么还有什么是生命里可以依靠相信的? 我也听过失智的对象不是亲人,听起来就比较不那么像悲剧。 有一个朋友极孝顺,多年来她为母亲买了很多贵重的黄金珠宝饰品,存放在银行保险箱,偶然有宴会取出来穿戴一次。母亲失智以后,常常惦记存在保险箱的珠宝,焦虑不安,吵闹着要去检查。 孝顺的女儿就陪伴母亲到银行,取出珠宝,一一算数过一次,没有遗失,重新放回保险箱锁好。但是,这个失智的母亲刚回到家,立刻忘了刚才看过、检查过的珠宝,又开始焦虑不安,吵闹着要立即到银行开保险箱。她的孝顺女儿说:“妈——你刚看过... ...”但是母亲失去记忆的部分刚好是她去过银行、看过珠宝。 这是我听过的失智故事里比较快乐的一件。虽然我这孝顺的朋友也一样无奈万分,疲惫不堪,一天要陪着老母亲一次一次跑银行,但是因为母亲还认识她,好像她的无奈里还是有一种幸福。 所以失智的大悲痛是因为最熟悉、最亲爱的人不再相认了吗? |
前几天谈到要安天命,其实,这“安天命”,也不是想安就能安的。郑板桥劝人,难得糊涂,说的是凡事不可太过究真,糊涂一点天地宽。但要是真糊涂了,这宽是宽了,思维也就“宽”得无山无水无波无澜了。
有一首歌叫无言的结局,人生自无言开始,至无言结束,也挺好。徐志摩说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既然一点云彩也不带走,那么,认不认识人,遗不遗忘,失不失智的,又有什么关系?余秋雨把他的四处闲逛叫做人生苦旅,为什么是苦旅,而不是快乐之旅呢?若把人的记忆比作装中草药的小格子,是“烦心”装的多呢,还是“开心”装的多?所以啊,忘掉那些小格子,未尝不是值得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