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食客

同城食客與所有朋友同享
个人资料
正文

憶王康(1)/新地//轉載

(2020-05-29 07:50:46) 下一个

憶王康(1)/新地//轉載

那是一九七零年初夏的事。

王康和我沿着太平山東側的石板小道去壁山縣肖家嘴趕集。山路陡峭,天澳熱,石板路又歪七倒八。走了十幾里山路,到了肖家嘴,已經熱汗氣喘。街市狹窄而又擁擠,時時都聞到趕集農人身上的泥汗味。盡管如此,看見山下綠色的稻田,和微風送過來的清芬,還能看見電燈,就覺得太平山偏僻荒凉,下山來逛逛,也換了個心境。

石板街旁的小餐館人聲嘈雜,擔筺提簍的進出,划拳行酒的喧囂,坐凳的赤膞裸臂,狗在桌下钻來钻去尋找殘食剩骨。

我們要了兩個土碗的紅薯粉蒸肉,方坐定,就看見一個四十來歲的漢子,衣襟半解,齜着大板兒黃牙,咋咋唬唬地跨進門来。

“哎喲,我到處找你,你怎麼鑽到桌子下面去了!”

對面坐着一人,單腿翹在長凳上,衣衫搭肩,在那裡喝寡酒,乜斜着眼睛說道:“我又不是一塊兒骨頭,你到桌子下面來找我做啥子?”

“看,他們駡人都帶暗語。”王康回話說:“這些都是低劣的鄉痞。”接着說:“我看集外不遠有一条河,天熱,不妨到河邊去走走。”

那河不過两条馬路寬,水淺,兩岸樹木,綠蔭垂岸。一株枸樹下泊有一隻打漁的小木船。船上有一捕魚人,灰蔴布衫,草帽,四五十歲上下。船上有舢板,正無坐處,王康便問:“ 可以上船来坐坐嗎?”捕魚人倒也爽快,連說:“來,來,來!”

我們坐在小船的橫木板上,船上放着零亂的小漁網,木桶水里有三、四条小魚。
捕魚人見王康氣宇不凡,就問:“你們是城里的讀書人?下鄉來?”

王康說:“讀書人談不上,下鄉倒是真的。”

“那,你讀過古文沒有?”捕魚人又問。

“一點點。” 王康答。

“讀過《左傳》沒有?”

“一點點。” 

捕魚人說:“你讀過《左傳》算什麼?我連《右傳》都讀過。

王康脸上露出一點謙卑而又有一點無奈的微笑。說道:“哦,不簡單。‘六億神州盡舜堯!’”

捕魚人又糾正王康說:“不是舜堯是堯舜。” 捕魚人滔滔不絕,接着說。

王康又謙卑了,說:“敢問這堯舜是一個人呢還是兩個人?”

我心想,這是在船上,王康這是要當小和尚,擺弄起《夜航船》了。

那人果然說,那堯舜自然是一個人啦,姓堯名舜,古之聖人!”

王康說:“如此說來,還是你的學問大。”

“所以啦,毛主席叫你們下鄉來接受再教育。”

打魚人說:“毛主席雖為主席也是當今皇上。鄉壩里人也不是都象我一樣醒豁,落後的還是多得很。”他繼續教育我們說:“現在批判劉、鄧。有些人,還是貧農,說什麼‘劉鄧、劉鄧,還给我們留一頓,現在一頓都不留了。’ 這一陣喊我們貧下中農學哲學,毛主席的哲學。公社開學習班,他們都不去,反正拿工分,我就去了。毛主席哲學说到我們農民心頭。毛主席說,物質可以變成精神,精神也可以變成物質。對頭。物質,比如說糧食,我們吃了糧食這種物質,就有力氣,就有精神。物質就變成了精神。有了精神,有了力氣,就去挖地,挖深挖深,塹細塹細,種出了糧食,精神又變成了物質。現在關鍵的是沒有糧食,沒有物質,所以我們沒有精神。”

我們聽完他這番高論就告辞了。然後攀山回太平鄉。王康說:“鄉村文化原來如此,我們沒有物質,可能爬山都沒有精神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