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生,说到底,不过是黄泉路上的预约客。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如果活得非常较真儿的话,只会感觉很累。何必执着?何必纠缠呢?
别人为难你时,豁达的人只当是过眼云烟;可对多数人来说,最难的反而是自己不肯放过自己。余华说得好:内耗的人,总爱给自己加戏。话还没出口,心里已经演完八百场悲欢离合;脚还未抬起,思绪早就翻越万重山。事已过去,心却还在“如果当初”里打转。
许多人的痛苦,并非源于当下,而是困在过去的阴影里,同时还焦虑着未来的不确定,于是错过了眼前的好时光。所谓“内耗”,说到底,就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我们常责怪外界,却忘了,那个最严厉的审判者,其实是心里的自己。日复一日地回望和比较,怎会不疲惫呀?
我也曾深陷焦虑中,直到有一天,我才看清楚,剥开层层表象,最重要的是:身体健康,家人平安,内心安稳。其它的,都是浮云。
真正活得明白的人,都懂得“幸福者避让”。日子能过,就不要被别人的情绪所左右。比如街头被人撞了一下,轻轻一句“没关系”,然后转身离开。这不是懦弱,只是权衡利弊后的通透。不值得的事,不费力气;不值得的人,不耗心神。那些曾经伤害过你的人,若如今过得不好,不必幸灾乐祸,也无需怜悯,一切自有因果。
当然,避让不等于退让。小事退一步,是修养;大事守住底线,是对自己最基本的尊重。
疫情结束后,我回到了北京。看到街头有人脾气大,起初我不理解,后来才明白,他们也许正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小店关门,债务缠身,房租、孩子、父母。。。哪一样不是沉甸甸的负担?他们的不耐烦,就是现实磨出来的戾气。
相比之下,我已然幸运得多,不必为三餐忧虑。能让则让,没必要争高下。对方如果咄咄逼人,也无需委屈自己。退一步,是修养;退无可退时,守住底线便是尊严。
记得刚到美国那几年,为了挣些学费,我在中餐馆打工,有时一天干活十来个小时,深夜十点多开着一辆旧车,穿过寂静无人的街道回家,街灯昏暗,身心俱疲,但那段时光虽然辛苦,却也是我人生中最坚定的岁月。
在北京的时候,我经常打车,和司机聊天。他们多来自社会底层,言语中常有不甘和抱怨。起初我也唏嘘不已,但后来发现,负能量听多了,会悄悄腐蚀自己的心情。别人的情绪,不要裹挟我;我的情绪,也不要影响他人。
我常想对有些年轻的司机说:你们正值青壮年,本是拼搏的最好年华。抱怨不能改变命运,反而会越陷越深。真正的强者,是在沉默中咬牙前行,这是把痛苦和磨难化作力量。
很多年前,我曾在美国的一家教会里做过志愿者,服务一些无家可归的女性。她们中的多数人是被家暴后赶出家门的,其中有几个还带着孩子,少数是精神状况堪忧。她们只能短暂栖身,因为床位有限,申请的人多。她们早上吃完早餐就得外出找工作,晚饭时间才能返回。初闻她们的遭遇时,我很是心酸。日久之后,难免变得有些麻木了。
每个国家都有底层,都有结构性困境。有些人所谓的“关心底层”,不过是表演慈悲。他们从未真正走进贫民窟,所谓的“关怀”,只是站在安全地带,俯瞰他人的挣扎。
我认为的成熟,是少喊口号,多些行动;少些愤世嫉俗,多些脚踏实地。远离戾气重的人,多靠近温暖;少些内耗,心境会更加轻盈。
学会与自己和解,像春风化雨般温柔。没必要总盯着社会的阴影看,那样容易滋生愤怒和戾气。多看看阳光的一面,心宽了,身心都会跟着变好。
作为普通人,认清自己的位置尤为重要。回国旅游或探亲时,许多人早已是过客之身。如果以“悲悯“之名行评判之实,那种居高临下的”关心“,实际上是带着一种傲慢与偏见。
这世上从无救世主,唯一的摆渡人,只有自己。余生很贵,把光阴留给值得的人和事,滋养那个愈发温和且坚定的心吧。
图片由AI制作,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