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代人,成长过程中受着香港文化熏陶的。香港电影,歌曲,明星,小说,伴随了我们中学大学的日子。
所以今年我去了趟香港,读一些地名,很有熟悉的感觉。旺角,想起张国荣演的电影:旺角卡门;铜锣湾,金钟,是亦舒小说男女约会的;油麻地,想起周星驰的混混电影。半岛酒店,是张爱玲母亲下榻的地方,看起来不如美国的五星酒店气派。
以为香港应该比纽约还繁华,但是其实街道很窄,远没有纽约的街道宽敞。我喜欢去坐铛铛车,用八达通刷卡,是世界上最窄的双层电车。每次看到两辆车交错,相距不到一个巴掌宽,总心生担忧,但是没有发生相撞。得夸一下香港的市政管理,再拥挤,都很整洁,街道各个角落,都维护得很好,细节上很到位。街道虽窄,有很多高级商场很大很豪华,进去可以转悠半天,连厕所都奢华。香港并不都是钢筋水泥城。市里有很精致的免费公园,看花看鸟,遛弯环境很好。博物馆免费资源好。打个车可以上山,从山道上俯瞰海湾,高楼,很美。山上有宽敞平坦的水泥路绕山走,要是喜欢挑战,有陡峭的小路走。山里有宣传栏,教育民众不要去逗野猪。据说香港野猪成灾,天气最热的时候,有野猪一家子窜到商场前的喷水池里洗澡纳凉,很是好笑呢。不过也证明香港其实绿地保护做得很好的。经过半岛豪宅,原来以为是像美国富人的庄园洋房,结果是几栋围着的公寓大楼。一个单元房就被成为豪宅。据说运气好时,会看到大明星出入。周围的山林,也是他们的私产,常见保姆带孩子散步。总之,香港不只是城市,它有山有水有海滩。喜欢水上运动的,可以去赤柱。看那里给青少年学帆船的课程,学费真心不贵。香港海洋公园,里面的熊猫金丝猴很活泼,有缆车过山车,很大呢。
贵, 是香港的一大特色。房子贵。看卖房广告,都是千万港币起步的。去吃个饭,好点的饭店,两个人一顿一千出头都吃不到啥。一碗面一百港币左右,倒是不用付小费。美国产的冰淇淋价格是美国本土的两倍。去超市买菜,一斤猪肉50-90港币,倒是很新鲜。大商场里各个国际品牌,你能想到的都有。
走在香港街头,有一种自身不知在何处的感觉。街头大部分是亚裔面孔,但是他们的表情姿态各异。开口可能听到的不知道是哪国语言。一次我请个姑娘拍照,用国语英语都不对,打手势倒明白了。在香港,你大概可以见到最diverse的亚洲人,很多矮矮的大概东南亚的人。我走在街头,不到一米6的个子,还觉得自己挺高的。我想找人聊聊天,在一个熟食店跟主人搭讪,店主倒是讲广东口音的普通话,但是她只是很客气简短回应了几句,利落给我打包,一副不想多言的样子。杂货店里,老板就想给我推销东西。朋友说,香港人是很transactional的。是的,很敬业,很清醒。我走进店里,就被衡量会不会给他们掏钱包,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跟他们无关。可能是要他们认识的人才热情。这种对于外来人很开放又保守的态度,让我觉得对这个城市有疏离感,还没有纽约亲切。但是又有华人文化,又有熟悉感。有点分裂的感觉。
街上西方人的脸并不多。朋友说5年前西方人占至少30%,现在少多了。大陆的印迹越来越明显了。我们去买蔬菜,她告诉我哪家是香港本土的,哪家是大陆连锁店刚开来的。大陆的东西,便宜,质量也好,慢慢会挤压走本地商家。她家附近一家法式家具店,刚被大陆品牌打垮了。在湾仔旅游区,能看到很多大陆的游人:用普通话大声呼朋唤友的。朋友说,她以前作为大陆人,在办公室是少数,得学广东话。现在办公室的姑娘们,都愿意跟她学国语。香港这几年,慢慢向大国靠拢了。以前说是港人治港,现在宣传是爱国港人治港大概我今年看到的香港,港味已经被稀释了。
香港一行,满足了我一直以来的愿望,那是张爱玲张国荣张曼玉生活过的地方,去看看,似乎对我的年轻时代有个交代。也许要在那里呆更多时间,才能体会到一个城市的文化和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