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民济德

微信公众号
guanminjide
个人资料
正文

万年有道之基 大清末年的1号工程

(2022-06-07 11:09:25) 下一个

北京,地铁1号线,建国门站下车,从A出口(西北)上地面,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科研大楼,这时候需要一些想象力,这里矗立着一组壮观的建筑群,鲜明的欧洲古典风格,有着巨大的穹顶和柱廊,前面是宽阔的广场。

如果想像不出来,参考一下柏林的德国国会大厦。100多年以前,这里本该有类似的的建筑,而且比德国的议会大厦更宏大,这就是大清的资政院大厦,也就是大清的议会大厦。

1894年建成的德国国会大厦 正面

1910年9月23日,筹备立宪中的大清推出了资政院,作为议会准备机构,是将来两院制正式国会的一个过渡。资政院成立后没有办公场所,借用京师法律学堂为会场。

立宪不管是真是假,开会的楼一定要盖,事关大清体面。京城里空地不多,正好原来的贡院已经荒废,于是选定贡院旧址建造中国第一座议会大厦,所谓“以昔日国家选士之场,为他日人民参政之地”,这就是当时大清末年的一号工程。

1900年北京贡院明远楼,贡院内号舍多已损坏

大清找到德国建筑师罗克格(Curt Rothkegel, 1865-1945, 一说1876年生)设计建造资政院大厦。罗克格这个德国人,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有重要的地位。罗克格1903年来到中国青岛,1907年在天津成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当时中国还没有建筑师一词,罗克格在报纸上打的广告,入乡随俗,称自己是“营造式画师”。

罗克格

青岛德式建筑中有名的青岛基督教堂和青岛俱乐部都是罗克格设计的。

青岛基督教堂

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说,没什么荣耀比的过设计建造一个国家的标志性建筑物-议会大厦。

罗克格雄心勃勃,他的设计参照德国的国会大厦,但是要比祖国的国会大厦更宏伟,壮观。资政院大厦面积是德国议会大厦的两倍,德国国会大厦只有一个穹顶,大清的要有三个。和罗克格在青岛较为现代设计不同,资政院大厦设计采用古典主义的风格,古典复兴风格中常见的山花、柱式、穹顶一应俱全, 整体风格保守,体现了罗克格对于大清高层的揣摩和理解。大清能接受在紫禁城旁边耸立大型的西方古典主义公共建筑群,也算是向中外公众表达了自己试图开放改良的态度。

大清的议会大厦面朝西,对着紫禁城,4条大街从城市的东部一直延伸至国会大厦。大厦高 75 米,宽 240 米,长 120米,三个主要建筑一字排开。中间的是议院大厅、左侧是下议院会议厅,右侧为上议院的会议厅,每个会议厅都有自己的穹顶和柱廊。议院大厅 可容纳1550人,一层为议员席1200座,二层为旁听席,350座。大厦同时还配有记者室,议员办公室,图书馆,阅览室,步梯,电梯,现代化餐厅,电报,电话,电力照明、供暖。反正不差钱,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设备都装上。

资政院大厦透视图

资政院大厦剖面图

资政院大厦平面图

最惹人注目的就是中间这个巨大的穹顶,钢结构,如此巨大的钢结构穹顶在中国建筑中是头一次。罗克格敢于采用这样一个设计,就是因为当时德国在建造国会大厦的时候一个创举,解决了以前石制穹顶承重太大,底墙无法支撑的问题。德国建筑师采用了钢和玻璃支持,即提供了自然采光,又大大降低了穹顶自重。罗克格可以放心借鉴这一成熟的技术,钢材就计划从德国进口。

大厦前后设计为宽阔 的广场,正门前是一条十米宽的行车坡道,后面是三条供坡道,周到的考虑了给皇帝,文武大臣和外国使节分别使用。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长550米,宽300米。这项浩大的工程预计费用约540万德国金马克 (1000多万两白银),预计施工工期为三年,工程浩大,有8名来自欧洲的建筑师,和5名中国建筑师协助罗克格。

1910年大清都快完了,怎么还那么有钱?大清末年账面上的财政收入一直都不错, 1840年前大清岁入的顶峰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4千多万两白银,但在1911年灭亡的时候达到了创纪录的3亿两白银,这就是大清办建大厦的底气。大清虽然账面上钱多,一个原因是大清末年对于民间资本,外资采取了放任的态度,国家的收入并不是来自工农业的发展,收入来源的几个大头有盐税,厘金和关税,厘金中的鸦片税能超过国家财政收入的10%以上,是一种非常畸形的发展。

晚清的财政支出只要用于俸饷,军费,赔款和外债,用于民生发展的很少。虽然收入上去了,社会基本矛盾从没得到解决,反而进一步加剧。

当时大清不光在造大厦上花钱,在编练新军上更是不含糊,要把新军抓在满人手里,维护自己的统治,1905年清军的“河间秋操”和“彰德秋操”大规模演习,就花掉100多万两白银。1911年陆军部的财政预算就高达7800万两,接近大清总预算的三分之一。

陆军这样,海军也不含糊,1910年海军大臣载洵访问美国,当时为了让大清出钱采购,美国人费尽了心思,伯利恒钢铁公司的老总在纽约拉来三车百老汇女郎,费城的市长知道载洵午睡,把旅馆附近的16个街区的交通停了,就为让载涛睡个安稳觉。京城的老少爷们知道了,肯定说,洋人也有今天,都得哈着我们大清。

1911年10月1日,纽约时报刊登长文歌颂大清改革,“evolutionary progress toward its proper and destined position as one of the great civilized nations of the earth“ ,大清资政院的成立更是“marked by freedom of speech and boldness of opinion along lines of modern thought and in public interests。”这时候离武昌起义只有9天,1911年10月21日,大清和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签下合同,花2500万两白银,借美国之力,造军舰,造工厂,留学,重新打造一流的大清海军。这时武昌起义已经爆发十天了。

1912年2月,大清亡了,当初大清搞议会是为了“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这大清万年之道没几年就到了头,资政院大厦也自然就没了下文。

当时资政院大厦已经开工,地基部分已经完成,而且砌筑了 4800立方米的墙体,设计、预算和施工已经用掉了20%的建造资金,差不多100万马克。如果大清晚倒台两年,资政院大厦如期建成,应该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一个杰作,也一定可以成为北京的地标性建筑物。

1911年10月,建设中的资政院大厦照片尚未拆除的贡院考棚

资政院大厦地基

据说大清亡了,有两个洋人比满大人还痛心疾首,一个是查尔斯·施瓦布(Charles M. Schwab),伯利恒钢铁公司的老总,武昌起义时候正在北京商讨给大清海军供货,还有一个肯定是罗克格,毕生最有可能扬名立万的作品,一下灰飞烟灭。

接着说罗克格,资政院大厦盖不成了,算是补偿,1913年罗克格设计建造了民国国会议场,是资政院大厦的微缩版,民国肇始,财政拮据,堂堂一国议会大厦,投资只有14万马克,连资政院大厦的零头都比不了。

民国国会议场 现新华社院内

1914年一战爆发后,罗克格赴青岛同日军作战被俘,1919年获释,后来在东北从事一段设计工作,1929回到德国,1945年在列支敦士登去世。

再说资政院大厦。民国不比大清,一个字穷,两个字没钱,这地荒了一些时间,后来盖过商场,1927年奉系军阀筹措军费全拆了,只留下了一片白地。1940年,日本人建造”神社”,算是文化侵略的一个部分。

日本神社

解放后这里作过海军司令部。1956年海军司令部迁走,社科院搬入。

1983年社科院科研楼竣工,一板式建筑,东西长149米,南北宽18.36米,高59.6米,勉强想像资政院大厦要是在,面积有这个十倍大。

社科院科研楼

1983年社科院科研楼竣工,一板式建筑,东西长149米,南北宽18.36米,高59.6米,勉强想像资政院大厦要是在,面积有这个十倍大。

罗克格的后代去了南非,把罗克格在中国的资料也都带了过去,其中可能就有资政院大厦,这个承载了当年大清荣耀和梦想的象征,就在地球的另一端沉睡。

公众号 观民济德

https://mp.weixin.qq.com/s/r9ovxEmq3nCcaVG4OSHvFg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