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是一家人一起来了,但是每个人的体验不同。准备信息是我充分一点,先看攻略,计划行程,了解背景资料,然后二手输出给其他人。这样显得带有我主观意志的输出,在两娃那里的输入效果,就打了折扣, 字面接受过程略显艰难。因此每天我的任务还有动员,胡萝卜加棍子。但是大岛毕竟宝地,只要车子开到,两脚踏上,说服力轻松大过一切言语逻辑。
这时就是我们的体验曲线的交叉点。娃们只要愿意动起来了,那笑得由衷,海边山上,都是天然的游乐场。而我更像是一个观察者,互动中有着冷静的保留。我在自然中认识自己已有的界限,而娃们则是显现出来隐藏的潜力。
第二次浮潜,就慕名来了 Captin Cook Monument 周边,跟团坐船到达。我的体验可以用梦与现实的差距来总结。在梦里面,有五彩珊瑚,有成群的热带鱼,还有嬉戏的海豚。似乎没有我是怎么看到这些美景的friction. 但是当我戴好装备,走下船上的梯子,踩到水里时,我发现自己怂了。
如果用视频拍出来的话,此时应该是我呆住放空,放出脑海中的画面:深海静止,寂静清冷珊瑚群,延展无边;耳边传来别人的声音和异样表情,“水很深”,“不要怕”,”我在水里游的比在地上走的稳“,... 。(当时我只感到)水边没有邀请我的小鱼群,没有让我踩在水里慢慢适应的渐入岸边,没有让我感到随时可以抓住的扶手,也没有一个让我觉得安全的专属教练,(尽管事实上我有漂浮装备,船上有救生员,水下也有别的游客,身边还有家人)。我试了一下呼吸管,然后就折回来了。
不知道如果我带了自己熟悉的救生衣,然后不要等到后面,而是随着人群一起入水,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我有些懊恼。读了那么多资料介绍,还是玩不好这一站。(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然后我明白了一些资料没有说明的地方:这个地方被形容是premier snorkelling,意思不只是多鱼,更是需要高级技能;店面在老少皆宜的浮潜公园(Kahaluu) 的玩水装备老板的favorite肤浅地点是Two Step,因为这里综合了大众化(免费)和多鱼(同样需要技能。)
玩的好的地方,只是刚好适合 (或跳一下够得到的。)适合自己的的确是最好的。大娃也是试过了水之后,才带上水下相机又去拍照的。我很羡慕娃在新的环境中发掘了自己的技能。我则是认识了自己的局限,然后计划找教练练习深水游泳去了。
小娃也很酷,从一开始就直接拒绝了浮潜的邀请。全程坐船上,看别人玩,吃小零食,在船的摇晃中还睡了个午觉。回到住处和伙伴分享体验,娃没有我的懊恼不甘心(因为想象中的自己跟现实的摩擦,因为跟别人的比较),只是客观地介绍了自己的部分,和看到的别人的部分。娃还发现了我忽略的部分,比如游船的精致好客。
我的想象可能带有一些侵略性。在平时的生活中,过于用自己的意志支配。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我的行程安排,和输出的方式,遭到了一些抵制。用一些约定俗成的条理框架去规划自己的言行,其实可能是(对我这样的人)是有益的。这包括和家人的关系,也包括和同伴的互动。
因为看到家人玩的好,我也觉得通过他们而得到了新的体验。我偷偷抱怨的,因为心系家人而不能自由个人体验,可能也是片面的。因为家人也都有各自的贡献,和配合。而且在一起形成的团体感,给了我动力去尝试。在这个阶段,这些都是积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