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宝黛钗的三角恋经历了合与分的过程
首先我们要明确,两则神话故事“木石前盟”和“金玉良姻”不是专指宝黛钗之间的婚约关系,而是封建社会两种主流婚姻模式——情投意合与门当户对——的另种表达。但曹雪芹认为它们都背离了人性本质,便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新的婚姻模式——并蒂夫妻。内质如并蒂菱,外表如夫妻蕙。世上第一对成功的范例就是宝玉与香菱。
其二,宝玉的气性是经历了从对立到统一、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的。初始阶段,他兼禀正邪二气,正气倾向于木石前盟,所以他的精神迷恋着黛玉;邪气倾向于金玉良姻,所以他的肉体对宝钗“羡慕在心”。但黛玉和宝钗却都只看到了宝玉的一个侧面,黛玉见宝玉喜“水”厌“泥”,就以为他是超凡脱俗的神瑛侍者;宝钗见他爱好“脂粉钗环”,就以为他是追求功名的富贵之玉。于是二人就各怀憧憬来到了贾府,来到了宝玉的身边,形成了所谓的“三角恋”。
由于黛玉和宝钗都不了解宝玉的双重本质,所以二人成了针锋相对的情敌,黛玉以为宝钗存心捣乱,宝钗以为黛玉不识时务。宝玉夹着中间无所适从,终于在第二十五回遭逢“五鬼”,也就是精神崩溃了。此后宝玉痛定思痛,决心跳出钗黛二人的情感旋涡,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唯一的“分定”之人。其间,由于湘云也像他一样属于正邪矛盾体,且没有走向统一的觉悟,也被舍弃了。
其三,黛玉和宝钗其实都希望宝玉追求功名,只不过黛玉崇尚的是其父林如海的儒学功名,或者说是神瑛侍者的仁德功名、北静王的“不义官俗国体所缚”的功名;宝钗想要的是时学功名。黛玉的名字谐音“玉带”即暗示她有功名、官爵之念。宝钗的名字则对应于贾雨村的诗句——钗于奁内待时飞。黛玉之所以不在宝玉面前说所谓“混账话”,是不希望他追求现时浊臭的八股功名,而儒学功名已成骨灰。至于宝玉,他是什么功名都不感兴趣,都不想求,相对而言不那么讨厌儒学功名。他对黛玉和宝钗的情感态度也基本如此。
但钗黛对宝玉也并非始终一往情深、忠贞不渝,她俩对于什么功名都不要的宝玉也常存疑虑。只是由于当时女人的活动范围有限,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所以仍旧盯着宝玉不放,除了余光之外。
此前很多人受高鹗影响,以为神瑛侍者就是宝玉,绛珠仙子就是黛玉。宝玉一见钟情爱黛玉,大人们都趋炎附势看好宝钗,宝玉最终拗不过世俗的力量,只好无可奈何接受宝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这不是正好落入了曹雪芹最最讨厌的千部共出一套的路子吗?——“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红楼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每个人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随着宝玉的萌情长大并分离出亲情、友情和爱情,他与黛钗之间的关系也先合后分,最后各成其家。
二、贾宝玉试探着将潇洒贤雅的北静王介绍给黛玉
曹雪芹认为,每个人都有一颗情种,但各种情感的生长有先后,最开始是亲情,次而是友情(分为雅和欲两类),爱情产生于青春期。爱情虽是雅与欲的结合,却天然地拒绝近亲与身外之物,拒绝情窦未开的幼儿。宝玉与黛玉第一次的似曾相识就主要是血缘与亲情感应,附有一些雅致友情;而对宝钗的兴趣则主要是源于色香味形的吸引,属于酒色货利之友情。尽管它们都与爱情有相近之处,但不是真正的爱情,连准爱情都算不上。很多读者包括其本人都误会了。
但宝玉从亲情和友情中超越出来了,宝玉青春期梦见的情人就不是黛玉或宝钗,而是她们的复合体可卿——“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但这仍只是组成爱情的一个元素——感性。真正的爱情需要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警幻与可卿的结合。打个比方,爱情是水,黛玉和宝钗就是氢气和氧气,而梦中的警幻、可卿就是构成水的氢元素和氧元素。所以她俩不是真实存在的人,是神。
好在大观园里并不缺乏优秀的女子,宝玉在经历多次试错之后,终究在灯火阑珊处找到真正水做的骨肉。以自己的一小步完成了人类的一大步。可怜黛、钗,一生都没有跨出心理幼儿期,没有体验到真正的爱情。黛玉与北静王之间也只有亲情和风雅之友情,你给我灌溉之甘露,我还你感激之泪水,如同至纯无欲的兄妹。宝钗与贾环之间则只有臭味相投的友情,你给我声色诱惑,我给你金银酬谢,如同风月场中的知己。
那么,为什么宝玉又说“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呢?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先入为主,宝玉的气性虽然是正邪同赋,但发生的时间顺序是,正在前,邪在后。黛玉也比宝钗更早进入宝玉的生活。二是在晴雯、黛玉、袭人、宝钗四人中,黛玉与袭人的气性相对居中。黛玉是偏正,而宝钗是极邪,所以宝玉更倾向于黛玉。三是宝玉在没有确定新的人选时,故意先以黛玉抵御宝钗,让宝钗没有机会像袭人一样蓄意制造事实婚姻。例如第三十六回当宝钗趁袭人走后,坐在正在午睡的宝玉床边,替袭人代绣白绫红里的兜肚时,宝玉就佯装说梦话,“喊骂说:‘和尚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宝钗原想学袭人尝试云雨情,不料热脸贴了冷屁股。
贾宝玉最可爱的地方是不轻易将爱和恨表现出来,多做少说。这一点在金钏因他投井后尤其明显,不但暗中祭奠金钏,安抚其妹玉钏,还悄悄担当起了所有女子的心理医生,探访袭人一家,劝慰鸳鸯、平儿,给病中的晴雯送红绫袄。而他给黛玉介绍一代贤王北静王时更是千里伏线、娓娓道来,先转送“念珠”提示,再展示“蓑衣斗笠”呼应,终于让黛玉从逆反走向认同,从骂北静王“什么臭男人”到梦想两人成“渔翁渔婆”。
这些举动看上去微不足道,却很凑效,极大地熨贴了裙钗们受伤的心,让她们对人世间多了几分留恋,对生命多了几分珍爱,不再像金钏寻求自杀。即便对宝钗,他也不总是严厉呵斥,所骂的“混账话”也是借史湘云转达。相对而言,湘云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强。
谁说宝玉只擅儿女私情,他分明是在用情修身,用情救人,用情劝世。如此另类的“情种”,难怪男同志都恋他,天生孤僻的妙玉都爱他,无数读者都痴心他。
三、黛玉与北静王最后双双失意枯槁,荡舟湖上
再来看看黛玉嫁给北静王水溶为妾,成为“潇湘妃子”之后的状况。黛玉从扬州到贾府,可谓受尽了寄人篱下的寂寞和委屈,当见到潇洒清雅的北静王之后一定是眼睛一亮,恍如前世。婚后北静王对她也必然是百般宠爱,就像神瑛侍者对待绛珠仙子一样,“日以甘露灌溉”。但时下毕竟已是末世,不是盛世,更不是传说中的仙境,他们琴瑟和谐的日子仅仅持续了很短的一段时间,北静王终因过于正直清廉,遭到了奸臣的攻击诬陷,一落千丈。“玉带林中挂”即隐喻他们的官爵将被挂销,如玉带挂在枯木上,难以为继。这其中的“两株枯木”也意味着北静王的性格像黛玉一样脆弱,经不起风雨侵袭,很快将失意枯槁。黛玉则是终日相对无言、以泪洗面,哀怨自己,感恩夫君,直到泪尽枯槁。所以,真正的还泪是发生在这段时间的,黛玉的眼泪真正是为北静王而飞的。
从北静王的另一名字水溶、黛玉的另名颦儿以及“渔翁渔婆”等可以推断,北静王最后一定是仿效越国范蠡隐退,携黛玉泛舟于江湖之上了。黛玉曾写诗曰:“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但没想到她自己到头来还是东施效颦了,然而只要能够恪守木石前盟,白头到老,附庸风雅何妨,打渔晒网又何妨?(完)
------------------------------------------
唉。。。。这世上太美好的,人或事,都很短暂。很少有完美的。。这也就给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惋惜留下了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