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ndglance

疾恶如仇,柔情似水。重情感,意境,和哲理
个人资料
正文

[转载]关于罢了,BIAOZI,吹捧与自我吹捧 by 这怎么话说的

(2008-02-23 04:56:33) 下一个

编者按:

今天又看到了这个前几天在“婊子牌坊门”中看到的马甲。在她博客里看到此文。研究分析了一下。真是有趣。呵呵。。。

“。。。。这只猫又跳起来捅了马蜂窝”。一“又”字,说明了她的身份,指明她是个知情者,至少过去有过网上的争执。 然而她却在最后的注解中说,她初来乍到, 呵呵  像个三岁的小孩,遮了自己的眼睛说这里没人。。好笑。。

她说罢了是小姐。我想罢了兄一定是个男的。文学城里曾有多个与此事毫无牵连的人在文章中提到过于罢了见面一事。 那她为什么说罢了兄是小姐? 大概她认定那个与她曾有争执的人是个女的。或者罢了兄只是那小姐的代理人。

那个小姐是谁呢?看到那个“猫”字,我想这也是一个双关语。她所指的人我想我大概能猜出。可能就是与她争斗过的猫。呵呵。。

她又说这争斗是“由私人恩怨发展到揭疮疤,挖隐私,泼污水,扔石头”。这一定性,说明原有私人恩怨。如果是初次上坛,怎可知过去的私人恩怨?

这位“这怎么话说的”的小姐其实也很聪明。她在潜移默化地转移话题,把婊子与牌坊之争变为私人恩怨之争。如果她成功的话,那是非之争就变得私人恩怨之斗。罢了兄当然不会上当,一句也没理她。

顺便说一句,有位朋友说任何事后的解释都是无耻的。故事发生时,在没有察觉到别人观察时,人的表现可能是最真实的。一但知道别人在观察时,所有的解释都带有巨大的疑问,很难说清是真是假。我也正在学习如何兼听别人的事后解释和表现。呵呵。。

2ndglance

=============================================

关于罢了,BIAOZI, 吹捧与自我吹捧 by 这怎么话说的 

写在前面的一句话——窃以为此议题不适于文化走廊讨论,欢迎网管删除本文及罢了的帖子。

当然罢了在她的帖子里把她的原文帖出来更好些(按文风定义吧,罢了性别不详),这样大家看得更清楚,不止于断章取义。

罢了通篇说的是BIAOZI,小人,君子,先把她自己归入前者,实在勇气可嘉,而后反复论证成为后者,真正奇文共赏析。诚然这是引申出来的后文,前文则试图把BIAOZI强加于他人,自己站在君子的高度,指点众生,谁谁谁有资格做小人,谁谁谁没资格立牌坊,放眼看去,文学城内似乎红灯闪烁,牌坊林立。在经历了顾左右而言他,顺杆子往下爬,文过而饰非,合纵连横,自我标榜等等令人眼花缭乱的表演之后,终于又回到了原点,树立了自己“高大光辉”的形象(具体过程,请参阅近两日被网管删除的帖子,举双手支持网管删帖,没有看过的请向上走,咨询“论坛管理”)。

诸位看客切勿烦躁,以上总结了罢了小姐最近两日的积极表现,请大家予以热烈鼓掌!

初登贵宝地,实在难以理解此人之前是如何在众人面前树立了“光辉”形象的——这不重要,捧臭脚的满大街都是,欢迎各位粉丝踊跃跳出来支持罢了(具体方式,请参阅ZXT小姐的FANS)。

近日似乎有人踩到了猫尾巴,这只猫又跳起来捅了马蜂窝,一时间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蔚为壮观。由私人恩怨发展到揭疮疤,挖隐私,泼污水,扔石头——司马昭之心,还有谁不知道?路人也了解。什么?没有路人,都是马甲?你当我隐形人啊?

说说文化走廊吧,看了几天热闹,发现一个规律,各位骂人打架喜欢掉掉书包,硝烟一起,只见司马光大战孔老二,韩非子PK余秋雨(少安毋躁,打个比方),和关公战秦琼有得一拼。可惜了那么些名人警句啊,生生被人从自己的语境里摘了出来,填充做弹药,呼啸来,呼啸去,嗖嗖的。

我说你离了旁人就不会说话了是不?不是?哦,你与古人心有戚戚焉~懂了。你知音还不少,可惜都生于前,否则大文豪,大思想家,大什么什么家都是你了,可以制成蜡像,供人瞻仰了。请问一句,站这么高,你寒不寒啊?——我知道你挺HIGH的,可你抖什么啊?

文革的时候高喊语录往上冲的小将走在时代的前列,如今语录不时兴了,名言取而代之。言必有出处,高喊口号的人想必坚相信口号的绝对正确,偶像的绝对英明,好比上战场有了新式武器,上床打了兴奋剂(十六岁以下谢绝参观,十六岁以上纯洁如白纸的客官可自动屏蔽前面一句话)。

拜托,说话有点逻辑好不好,炒作有点技巧好不好,拍人有点创新好不好呢? 

有感而发,与诸位消遣。

另:我承认初来乍到,我有那么一点点好奇,这个文化走廊是来来回回就这么几个人呢?还是有沉默的大多数?(诸位好事之人,我并非真的想问这个问题,千万请勿认真回答这个问题,否则——真的好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2ndglance 回复 悄悄话 hehe...等我有空吧。。说实在的,还有一些很有趣的对话。。每个都说明了讲话者的身份与对象的关系。。呵呵。。人要么不要说话,谁也不知在想什么。一但开口,很难隐藏说话人的立场。

我最近很喜欢分析人的心理和性格。网络的好处是我不必有很好的记忆力。所有的都有文字记录,可以慢慢地咀嚼。。


罢了 回复 悄悄话 哈哈哈。。。二眼小弟好情致。你建议你要是有时间的话把“罢了小姐”的那些回话和其他网友们的跟帖也找出来放在这里,搞一篇《罢了文化走廊大捣浆糊记》,这样就可以让读者们“蒹听则明”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