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77)
2022 (73)
2023 (94)
2024 (68)
2025 (2)
做演员做到最后,拼的是文化
文/幸福生
晓青给出了两个好演员的标准。一个是胡歌说的,“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演戏是一个不断探索人性的过程,好演员是用生命在演戏”。这个我想大家都不会有异议。
第二个索菲亚老师的,“喜欢一个演员,始于颜值,终于演技与人品”, 这个就不敢苟同了。
记得以前看《圆桌派》,冯远征说,做演员做到最后,拼的是文化。他举了一个例子。他在电影学院摄影系开表演课。一个月以后演出非常成功。有人说演得比表演系的学生强。冯远征说,废话!高考多二百多分呢。
冯远征还说,凭聪明抖机灵的演员,上电影学院时特别出色。可是如果没有文化功底,只凭演技的最后只能是一般的演员。
冯远征演的片子也不少,后来演而优则士,就没时间演了。他早年留学德国,现在是北京人艺的院长,又是全国政协委员。
说实话,我看剧就看个热闹,能记住的演员屈指可数。冯远征在我这只是面熟,所以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一个好演员。不过他的这个观点我完全认同,并觉得他应该能培养出好演员。
好像有个演员说过,朋友看孩子学习成绩不佳,升学无望,就“托关系”让孩子学表演。这大概就是演员有颜值,靠演技,没文化的根源。
在另一集《圆桌派》,马伊琍说了一个陈道明老师的故事。一次拍戏,陈道明的戏非常少,但他没戏时也在旁边认真地看,从不说话。马伊琍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在看你们年轻人如何演戏,我在学习,即使跟不上时代,也不能落太远,演得太难看。看来,陈道明成为底气十足的大明星,不是偶然的。
不知从何时起,有了追星,人们会为颜值尖叫。这个看脸的世界,把演员的脸看成了花瓶,变成了脸谱。脸入了谱,就是演员,再加上演技就是明星。
文化与文凭当然不能划等号。文化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生活的积累,生活的历练,生活的感悟。
看大家心目中的好演员,都属于有文化打底的人。颜值和演技,造就不了真正意义上的明星。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领悟人生,才能演出好戏。
好演员是用生命在演戏,能走多远拼的是文化。
假如,一个人很有文化,但不是表演的料,再努力也走不远。所以文化不是充分条件,但没有文化不行,文化是必要条件。
例外,文盲戏路一定受限制,演电影只能演出泥土芳香的那种。传统戏剧可能是例外,因为戏曲早已完全脱离了当代的生活,这也是戏剧永远跨不过的坎。
朱逢博学的建筑设计,对她的唱歌没有直接帮助。但我觉得,学习的方法和习惯,逻辑思维,创造意识,都会让她比只写艺术的有后劲。
您说的对!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各有其众。
同意。但觉得文化可能是演员“演到最后好”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观众的欣赏水平,决定了演员的水平。
一位“60后”歌迷告诉记者,当年她甚至因为喜欢朱逢博的歌,考入了朱逢博读过的同济大学建筑系。“我在学院的档案馆里看到朱老师当年的作业,建筑图纸画得非常好。如果朱老师没成为歌唱家,她一定是一位优秀的建筑师。?她的故事在同济不只是一个传说,而是一个传奇。?”
朱逢博为什么唱得好?在这位歌迷看来,除了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具有辨识度的音色和高超的技巧,更离不开她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修养。“有了文化底蕴,??才能将每一首不同的歌诠释得精准、深刻,甚至加以升华。”
- https://m.jfdaily.com/wx/detail.do?id=423752
嗯,同意天赋和悟性是一个好演员前提。但“出名”和“到最后”不是一个时间段。记得有文章说新凤霞出名后学习文化是很刻苦的,特别是和吴祖光认识结婚之后。
文化的范围太广, 到底是文化的哪些部分算是对表演有关键帮助呢?
比如新凤霞常香玉出名时还是文盲呢, 您说文化对她们哪来的帮助?全靠的天赋悟性和努力啊。
朱逢博,同济大学六年制建筑专业出身,实在不知道建筑设计的“知识”对她的唱歌有多大的帮助。
但是,很同意博主的意见。而且觉得“演员做到最后”的“最后”不只是当时的观众评价,还有以后在影视历史上的评价,有点儿像我们现在回头去看唐宋诗人们留下的诗词 ;-)。
如果现在的表演是靠团体资本,现在的观众只重视颜值,那不是演员的问题,是现在的社会的三观问题。中国文化历史那么悠久优秀,相信以后不会永远是这样的。用生命演戏,用文化气质感人的演员是会受观众喜爱,会在影视历史上留下他们的身影的。
谢谢博主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