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九头聊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父亲

(2019-12-18 04:11:09) 下一个
阴雨绵绵,又是一个英国常见的湿冷天。

今天是英国的大选日,也是父亲去世一周的忌日。

父亲在病卧近一年(差八天)之后,没等到还差两个月的九十大寿,在护理院悄然而去。

正好是一周,那天(12月5日)我在门诊看病人,电话响了。病人在,我就没接。一会儿又响,我估计是家里有事,对病人说了一声道歉,出门接了电话。是母亲,她平静地告诉我,父亲刚走了。

虽然父亲去年年底突然中风后一直如同植物人,没有情感,没有交流。可突然没了,还是有些懵。那天看病人,做手术,都有点心不在焉,以至于第二天都没缓过来,回家的路上还出了个小车祸。直到现在,还像是在梦中,不愿相信父亲真的就走了。

按说,父亲也应该是高寿了。差两个月就是九十,耄耋之年,无论是在哪儿,都应该高于国民平均寿命。在我们家里,就应该更是了。爷爷,奶奶,姑姑,伯伯,都不如他。比他小的,大的姑姑,几十年前就走了。爷爷和大伯,早在我出生前就去世了。尽管如此,内心还是希望他能在那里,再过几年,等我退休了,回去好好陪他。

父亲一生,历经坎坷。幼年家道衰落,曾辍学在家,当过放牛娃。后来考上免费的师范,刚毕业就赶上了改朝换代,便参加了工作。父亲生前很少说到他的那段生活。尤其是在他晚年,我问过,他不说。想让他写写,可他也一直没有动笔。大概是因为家庭出生,影响了他一生,一直都耿耿于怀。

的确,父亲最辉煌的是五,六十年代,年轻的时候。虽说由于家庭出生,加上小人作孽,已经有了的预备党员的资格被取消,但父亲的中文底子好,写一笔好字,好文章,公认的有文才,所以尚能受到重用。但父亲不善钻营,不懂官场,一直都是普通文秘。文革后就更是受排挤,住干校,下放到农村。回想起来,他一生勤勤恳恳,做具体工作,没有大起大落,也算是平平安安。

尽管父亲一直都在我的生活中,可长期住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从我记事起,我们一家四口就分散在各处。父母分别在两地的干校,兄长在孝感,我在应城农村外婆家。每年也就是春节那几天,全家能在一起聚聚。在我10岁那年,母亲从干校出来工作,有了落脚地。那年暑假,父亲送我去母亲那里,本打算在母亲那里小住,过完假就再回外婆那里。可我赖着不走了,父亲没办法,只好又去了一趟我外婆家,把我的衣物之类的拿去。

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个夏天的暑假。父亲先带我去他的干校里待了几天,和他挤在一起,住集体宿舍。那地方也是农村,没有同龄的玩伴,也没有什么娱乐,过了新鲜感,很快就感到无聊了。去母亲那里是坐的火车。那也是我第一次看见蒸汽火车头。我们下午就到了火车站,直到傍晚才上车。可能是太晚,我一上车就睡着了。半夜才到母亲那里。

在母亲那里五年,开始时父亲是每几个月来一次,一家三口人,挤在一间九平方米的小屋里。后来父亲也从干校出来,在离母亲不远的区政府工作。这样父亲几乎每周都会过来,和我们一起过周末了。在我的寒暑假期间,如果父亲不下乡,有时我也去父亲那里玩几天。
就这么过了几年,文革结束后,母亲回到县城她的原单位工作,也把外婆接来,才算有了个安稳的家,父亲回来的次数也多了,可直到我上大学前他才调回城里。从那之后,我便离开了父母,只有在节假日才会有见面的机会。以前和家里联系的方式只有写信,从上大学到出国,一直都是父亲在给我写信。刚出国时,越洋电话费很贵,没什么急事,平时也是写信联系。直到近几年,有了Q Q 和微信,才不用文字。

从小,周围的人就说我长得像父亲。大了,我自己觉得性情也有很多和父亲的类似。除了遗传,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小时候就喜欢听父亲茶前饭后的故事。他喜欢古典文学,博览名著。那时候我没有书可看,学校也不教这些,不懂的典故,常常能在父亲那里找到答案。他能背诵很多的唐诗宋词,自己偶尔也填词写诗。相比之下,我的学历比他高,可中文水平,远不及他。

父亲喜欢动手,年轻的时候就很会做饭做菜,他做的烙饼,别出一格。逢年过节,家里都是他下厨。亲朋好友,都知道他会做菜。他也喜欢在家里动手修理,做事认真仔细。以前稍有空闲,就爱做点木工活,家里木工工具,应有尽有。我小时候,前途无望,父亲曾希望我能学门手艺,木工是首选。我虽然没有按父亲的意愿,去学木匠,但和他一样,喜欢自己动手,家里有什么损坏,都是自己修理。

父亲另一个爱好是摄影。五、六十年代,对多数人而言,玩摄影还是奢侈。父亲喜欢,也和工作有点关系,不仅自学了摄影,还会自己洗,放照片。后来还试着给黑白照片上彩。彩色照片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引入中国的。父亲教过我照像的一些简单知识,上大学假期回家,我也学着洗像,放大照片,直到后来彩色照片普及了,才不再自己弄。正因为如此,父亲给我们留下了不少老照片。

父亲不太喜欢旅游,退休后身体好的时候也没怎么外出,但让我宽慰的是,在2000年和母亲一起到英国来看了看。那时候中国和英国的差距还比较大,有很多新鲜事儿。后来不管我怎么说,他也不愿意再来了,因为慢慢的,英国有的,中国也都有了。那几个月的时间,是我以主人身份照顾他最久的一次,和我们,尤其是和孙女,其乐融融。之前我还在北京时,父母亲也曾到我的小家短住,可那时条件太差,我研究生毕业,在大医院工作,刚成家,住的却是地下室的筒子楼。

小时候,母亲常对我说,我比哥哥幸运多了,从未挨过打。父亲年轻的时候,脾气比较急,对哥哥的管教要严厉一些。待到我出生,父亲年龄大了,待我要温和许多,不仅没动过手,重话都没说过,还会劝阻母亲不要说伤我自尊心的话。他说过,祖母曾对他说过很伤自尊心的话,尽管他是玩笑着说的,可他不想对我也这样。遇到事儿,更多的是讲道理,鼓励。回想起来,许多话犹在耳旁,仿佛昨日。

父亲人去,思绪万千,随意小记,以平思念。
愿父亲安息!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