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九头聊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芳华岁月---四十年前的今天

(2019-08-10 08:41:00) 下一个

按中国年历,今天(2019年8月8 日)立秋。英国的夏季不热且短,几场雨过,凉爽的秋季便悄然而至了。同学群里都在热议即将到来的四十年聚会,不免让人想到四十年前那个炎热不安,充满喜悦,期待的暑假。

那年高考结束,闭门苦读两年之后一下子完全放松, 终于有了个可以为所欲为的假日,除了兴奋,还是兴奋。毫无顾忌地睡懒觉,随心所欲地看电影,读小说,听音乐。 和同学骑车闲逛。静下来,也会找补一下历史,地理知识,读读诗词。毕竟这些都不在高考范围,总感觉是缺憾。除此之外,还买了个口琴,认真地学了几天。 当年的娱乐也就这些,那时出远门旅游还没普及。那应该是我最快乐,最放松的一个暑假了。时过境迁,四十年已过,当年的许多事已在记忆中变得模糊,但还是能回想起一些小事。

学校
那时的县城不大,几个狭窄的老街,一条解放后才建的新街。县一中是当时城里唯一的高中,位于离新街口百米之遥一个小山坡上。校门口是一段上坡石子路, 出校门左是去城里的路,过了护城河往前就是商业中心。从学校门口往右拐,便是出城的路,没几步便上了当时去武汉唯一的国道。路的两边都是农田,不远处便是国企大厂,湖北铝厂。从学校后门出来,过几块农田,就是另一个大的国企,孝感水泥厂。
学校大门进去,便是一小广场,中间有篮球架子,能作为比赛场地。全校的各种大型活动,比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也大多在此。广场两侧是几栋两层楼的教室,我们班的教室位于左侧楼房上面,是最里面的一间。对着大门的是办公大楼,是老师们的办公室。办公楼的侧边是运动场,有环型跑道,也是足球场。场子的下面和边上还有几处小活动场地,有单,双杠和爬杆。我当年体育不好,足球和篮球没有上场的机会,平时锻炼除了跑跑步, 玩得多的就是单,双杠,引体向上,翻跟头,在双杠上摆动。好像没有我所喜好的乒乓球场地,至少没有室内的场地。

我是七七年九月到县一中上的高中。 那时文革刚结束,高考已正式取代推荐上大学。那年年底就有了77级高考。所以,我们一入校,就开始强化学习,为高考准备。由于生员质量参差不齐,一开学,所有的学生就参加了摸底考试,然后按考试成绩分班,这样便于施教,也突出重点,毕竟当年大学录取率很低(5-6%)。最初全年级分成十一个班,成绩最好的学生组成一个所谓的尖子班。后来又有过多次考试,每次考完后还会调整,按考试成绩重新分班。尽管每次的变动不是很大,变动的人数不超过10人,但人人都会居安思危,感到压力。大家都会暗自努力,不希望被转到别的班。

我的小学和初中都是在农村上的,和城里的同学不同,只学了语文和数学两门功课。好在摸底考试只考数学和语文两门,所以侥幸进入最好的十一班。知道自己的底子差,而且物理化学一点都没学过,一开始便很努力。买了初中物理,化学课本自学补课。好在别的同学虽在初中学过一些,但都很浅。 老师照顾到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基本上是从头教起,所以还能跟上,但一直都不太入门。英语也是如此,26 个字母都不会,更不用说口语了。好在那年外语不记分(或以10%记?),没学好也就混过去了,只是没想到几十年后,来到只能说英语的英国了。

为了高考,为了上大学的梦想,从入学起,在那两年里,丝毫不敢放松自己。没有节假日,也没有消遣娱乐的时间,惜时如金,视日如年。不能说没有对知识的渴望,但更多的是对自己前途的奢望。那时应该懂事儿了,知道没有家庭背景,不上大学,也就不会有好的工作。而高考是相对合理的竞争平台,给每个人同样的机会,怎能不全力以赴呢?回想起来,那是我一生中最努力,学到知识最多的两年。 不仅找补了小学初中应该学而没有学的知识,还顺利地通过了高考,拿到了上大学的机会。

同学
我们班上最初应该是四十余位同学,屡次会考,生员都会有些变动。到最后一年基本上稳定下来,也稍扩编了一点,最后是五十多人。记得在高考前一两个月,还在班里做过模拟考试,前十名被选作重点的重点,由各科老师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加班辅导,准备最后的冲刺。我那次没考好,所以没能成为重点的重点。或许也是好事,自己突击弱点,巩固重点,没花太多时间去猜题,押题。

班上的同学来自不同的初中,几乎都是在城里上的小学初中,像我这样从农村来的寥寥无几。他们大多熟识,很多人来自初中的文艺班,体育班,有特长。 和农村中学不同,城里中学的男女生在公开场合是不能讲话的。必要的口头交流,如收缴作业本,开会讨论,说话也是一本正经。 但这并不妨碍私下偷偷的交流。据说初中时城里男女同学谈恋爱的很常见。至今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公开不说话,另一方面却又在私底下亲密来往。 或许是老师家长管教太严,而年轻的荷尔蒙又不能完全被压抑,才会这样。到了高中阶段,男女同学在公开场合还是互不来往,而高考的压力使得大多数同学私下也避免来往。尽管如此,高中第二年开始,还是有数位同学陷入了热恋之中。我那时不是没开窍,只是学习压力太大,又很自卑,没什么特长,所以无暇顾及,只能是把荷尔蒙的能量转移到学习上来。 没交女友,但却有了一群要好的朋友,虽谈不上生死之交,多数都是一辈子的朋友。正因为如此,几十年后班上的男同学相遇,毫无陌生感,仍能想起当年打闹嬉笑的点点滴滴。相对而言,女同学大多数没说过话,只是远远地看过,没有太多的记忆或印像。估计她们对男生也是如此。

老师
教尖子班的老师当然是学校,乃至全县最好的了。班主任是数学老师,十分严谨。数学课讲得井井有条,我们的逻辑思维大慨就是那时培养出来的吧。数学课也不再枯燥,生动有趣。为了应付考试,免不了大量做题,但老师要求的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最后也不猜题押题。班上数学好的同学不少,这和老师教学有方有很大的关系。老师讲课好,还给全县的老师做过示范讲课。

语文更重要的是日积月累,需要有大量的阅读,而我们那代人缺的就是这方面。我们小学初中都是在文革中,不说传统古典文化,就连普通的小说也不多,像四书五经这样的经典都被打成毒草,根本没机会接触。尽管那时文化复兴,能读到的书越来越多了,可两年的时间很难补上过去七年应该学到的。语文老师换了三个,其实根本问题还是学生,阅读量太少,一时难以补上。那时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针对高考,文言文,作文是重点。 老师没怎么教我们们作诗,有同学自己学,可即便是自由体的诗,没有古典文学的基础,很难做好的。

化学老师是大嗓门,很直爽。印像最深的是他打喷嚏,一连串,很像我现在常有的花粉过敏。老师上课很严肃,课下却很随和,爱和同学说笑。化学是门实验科学,感观很重要,可当年学校条件有限,学生没有实验的机会,老师也只能偶尔在课堂上演示,大多数时间还是讲解。后来上医学院了,有了自己动手的机会,才慢慢理解高中课堂上学的许多理论。

物理一直都是我的弱项,总觉得没入门可又找不到原因。老师讲得有条有理,上课时听得入神,也能理解,可遇到具体问题却还是不会。知识应该还是学到了的,要不然至今家里的电路,电器都还是我自己修理。老师是文革前的大学毕业生,课下和我们聊天,说起那时的学生,让我们羡慕不已。那时同学有文化,取外号都有知识,比如说同学胖,就会起大M的外号。还有一些趣事,可惜都不记得了。

英语老师是位才子,英语口语正规,还很流利。同学中流传的故事是他们两口子都是教英语的,平时在家里就用英语交流,据说他们家的保姆很有意见,听不懂他们说什么,觉得是像贼一样被防着。我们毕业后不久,他们夫妇两人考上研究生回老家了。

活动
为了专心高考,高中两年的社会活动不多。好像去过农村一两次,时间应该是很短暂,所以没什么印像了。不记得去过工厂,好像也没有过军训。倒是有过上街游行,是有组织的庆祝活动,可想不起来是庆祝什么了。女同学的腰鼓队,男同学的锣鼓队,很热闹。我这样什么都不会的,就排队大家一起走。还有过请人来作报告。印像中是五七棉纺厂的一位领导出国参观,给我们讲感受。不太记得具体的内容了,应该讲国外的先进发达,是励志。

回首四十年前的高中生活,很多人和事都慢慢变得有些模糊不清了,可那是改变了我一生命运的两年,永远也不会在我的记忆里完全消失。每当夜深人静,难以入眠的时候,那时的一幕幕又不期而至,恍如昨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高枫大叶 回复 悄悄话 虽然是县中,老师水平应该还不错
areYOUsure 回复 悄悄话 同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