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本篇作爲“老北京城門城垣舊影系列”後記
1900年10月,庚子之變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外城後,在永定門偏西外城南垣扒開豁口,護城河上架起臨時鐵路橋,把鐵軌鋪進了城裏。
1900年10月,火車經這個豁口可直逹設在天壇西門外的“北京站”。
1900年10月,天壇西壇牆外的“北京站”。
八國聯軍佔領內城,完全控制京城後,將鐵路隨卽修到了內城根下。這段鐵道廢棄,城外鐵路向東越過永定門在天壇東再扒豁口進入外城,在外城東北折向西,沿內城南垣外,護城河內沿兒,修到了正陽門甕城東閘樓外。卽北京正陽門東車站,後來一直沿用到1959年。
1900年10月,天壇西壇牆外的“北京站”,(图略)
1900年10月,天壇西壇牆外的“北京站”,(图略)
1900年10月,搭火车離開北京躲避戰亂的平民。畫面左側可見已破損的天壇西壇牆,遠處城樓是永定門,(图略)。
北京城走進消亡的厄運,被拆除始末,下面的年表可能會給出一個梗概。
1900年,除正陽門箭樓是義和團縱火引燃至燒毀,正陽門城樓(英軍);崇文門箭樓(英軍);朝陽門箭楼(日軍);內城西北角樓(俄軍)和外城東北角樓都是在八國聯軍的進攻和佔領下倾毀(內城東南角樓没有坍塌,但損壞嚴重)。
1901年,英軍又將鐵路終點延至正陽門東側,卽後來的正陽門東火車站,以便使舘人員在戰亂時乘車撤至天津,鐵路由永定門東扒豁口,在天壇東進入外城,斜穿外城東開闊地到外城東北角折向西,然後在內城南垣外沿護城河內沿鋪設到正陽門東閘樓門洞外。英軍還將東便門南的外城東垣扒開豁口,修建了東便門至通州的鐵路支綫;法軍在西便門南外城西垣開闢鐵路通道,修建了方形鐵路門洞,引盧漢鐵路延至正陽門西(正陽門西車站)。
1900~1901,永定門迤東外城南垣及護城河。馬上在這裏就要扒開豁口修鐵道,以後火車就將從這裏進入北京城。
1902,正陽門甕城東閘樓外的“北京站”,鐵路修到了內城根下,此時正陽門城樓燒毀後還未重建。
1902年,在英軍主持下打通崇文門甕城,閘樓被拆除,閘樓門洞被改造爲鐵道雙向券洞,東月牆另闢雙向鐵路券洞,鐵路穿甕城而過。行人、車馬進出內城則改走箭樓城臺下開闢的門洞,崇文門內外則是穿過城門洞、箭樓城臺門洞,取直綫通過。西太后和光緖皇帝兩宮回鑾後,下令修復了正陽門和朝陽門,但崇文門箭樓和西北角樓到清朝滅亡,以至後來民國和解放後一直未能恢復。
1902,崇文門甕城東側,甕城已被英軍打通,正在修建鐵路券洞。
1903年,重建被日軍轟毀的朝陽門箭樓。
1905年,洋人爲東交民巷使舘區出入車站方便,東交民巷使舘區工部局將正陽門東水關御河上加蓋水泥板,並在城牆上原水關位置開闢券洞,門洞內安置鐵門兩扇,兩側挖有耳室,卽水關門。
1905~1906,御河水關城門(內城外側),外國人正在門洞口逗留,出門洞右拐就進東車站了,(图略)。
1909,御河水關城門內側(現在這裏是正義路),圖左側是六國飯店(建於1905年,文革中老建築焼毀,現在這個位置的新建築是華風賓館)。
1912年,東安門在曹錕兵變時被焚毀,皇城城牆除南面和西南面保留一段外,大部分被拆除。
1915年拆除了正陽門甕城,改造箭樓。同年修建環城鐵路,拆除了朝陽門、東直門、安定門、德勝門四个城門的甕城。
1918年,宣武門箭樓和閘樓因頹圮而無力修復,旋卽被拆除了事。
1919年,崇文門城樓修飾一新。
1920年,內城東北角樓拆除。
1921年,德勝門城樓因年久失修,糟朽嚴重,被拆除。
1924年,在內城南垣西段正陽門與宣武門間新闢和平門(雙券洞)。
1930年,東直門箭樓、內城西南角樓因無力維修而被拆除;宣武門甕城和箭樓城臺被拆除;1930年代,廣安門箭樓、外城西南角樓因失修被拆除。
1935年,阜成門箭樓與閘樓被拆除。內城東南角樓修復完毕。
1939年,日本佔領時期,在內城東、西城牆上分別開了啟明門(光復後改名建國門)和長安門(光復後改名復興門),這兩個城門其實就是豁口,復興門後來修了券洞。
雖說是戰亂年代,自民國以後在北洋政府時期,北平時期,甚至日本佔領時的僞“華北維新政府”時期,對北京城垣、城門都還是有過不同程度的修繕。
1948年,解放軍包圍北平,國民政府守軍爲防禦解放軍的攻擊,在城牆上打城防洞、挖戰壕、築碉堡,修築了許多城防工事。解放軍準備攻城時還是考虑要對北京城牆、城門、文物古蹟加以保護,不許攻擊文物古蹟,並以爭取和平解放爲目標。
1949年3月,北平和平解放,北平市建設局對內外城的城牆進行了勘查,並將城牆的破壞、損毀情況寫了專題報告,市建設局針對城牆損毀情況拟定了修復城牆的辦法,並向市人民政府做了報告,經市長葉劍英批準,市建設局於4月26日令工程總隊予以修復。當時內城的9門中尚存城樓8座,箭樓5座;外城7門中尚存留城樓7座,箭樓6座。可是隨後市政府認爲北京城牆妨礙交通、不利於城市規劃,因此決定將其徹底拆除。北京城牆的拆除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過程。
1950年,崇文門、永定門甕城被拆除。崇文門甕城於1900s改造後,甕城東、西月牆各闢雙向鐵路券洞,鐵路穿甕城而過,箭樓城臺闢門洞,此次一並拆除,另在城樓西側城牆上開闢一個門洞。西安門因過往客流增大,小販沿牆搭起棚戶做生意。一夜棚戶失火,連累城門被燒爲灰燼。
1951年2月,市政府根據公安局關於城區交通狀況及建議增開城牆豁口的報告,批準逐步試闢城門旁城牆豁口,以改善城門交通狀況。1951年冬季拆除永定門甕城,同時在城門東側開一豁口。12月,鐵路部門要修鐵道,要求拆除東便門甕城和箭樓。因東便門剛剛修復竣工,經建設部門與其交涉後,保住了箭樓,甕城被拆除。
1950~1953年抗美援朝期間,爲便於在戰時疏散民衆,在內城城牆上增開了大雅寶胡同豁口、北門倉豁口(東四十条)、鼓樓大街北豁口、新街口豁口、官園西豁口、松鶴庵胡同豁口等6處豁口(原已開東直門北小街豁口和武定侯胡同豁口2處)。至此,北京城較1900年之前,已扒豁口17處(含增開城門4個,卽水關門、和平門、復興門、建國門),其中內外城牆上的鐵道豁口(券洞)7處(3處進京鐵道豁口,外城東城牆、西城牆、南城牆各1處;2處環城鐵道豁口,分別在內城東北角樓和東南角樓兩側)。
1952年3月,市政府下達關於修繕城樓等工程的指示精神:關於城樓修繕工程,已經開工的要把它做完,没有開工的就一概不做了。是年,開闢了宣武門東側和崇文門西側的城牆豁口,選擇了內城較次要的西便門開刀,西便門城樓、箭樓和甕城被全部拆除。遂後廣渠門城樓也被拆除。至此,北京就進入了有組織的拆城牆歷程。
長安左門、長安右門位於天安門前的東、西兩側,長安街因門而得名,取長治久安之意。門三阙,券洞式,漢白玉石門槛,單層歇山黄琉璃瓦頂,紅牆,基礎为漢白玉須彌座。兩門東、西相對,爲皇城通往內城東、西部的孔道之一。是年8月,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召開,有提案拆除天安門旁邊兩側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梁思成與衆多委員發生激烈的爭論,没能說服多數委員,最終根據大會程序,委員集體表決通過了拆除提案,該兩門卽被拆除。
1953年,春季闢永定門西側豁口。5月,爲改善交通,北京市政府向中央寫報告,要求將朝陽門、阜成門,以及東四牌樓、西四牌樓和帝王廟前的牌樓拆除。5月9日,中央批复同意把朝陽門和阜成門的城樓及甕城拆掉,交通取直綫通過,並指出:“進行此項改善工程時,須進行一些必要的解釋,以取得人民的擁護”。不知這是否算科學、民主、嚴肅的決策過程。這一年,朝陽門城樓及城臺,阜成門甕城及箭樓城臺,內城東北角樓城臺,廣渠門城樓、箭樓城臺和甕城,左安門城樓、箭樓和甕城被拆除。永定門城樓西側再開一豁口。至此,永定門城樓像箭樓一様,也變成了一個單體建築。
1954年,爲了疏導城市交通,年底將地安門拆除。當時,因一些社會名流反對拆除地安門,政府許諾將從地安門拆下來的門窗、樑、柱、柁、檩等都編號登記造册,連同磚石琉璃瓦等全部運往天壇,計劃移建在天壇北壇門內。不料,日後天壇內發生火災,堆放在那裏的地安門木料全部化爲灰燼,移建之議就此泡湯。是年,還拆除了右安門城樓、箭樓和甕城,以及東直門箭樓城臺。
1955年,外城東南角樓被拆除。廣安門箭樓於1954年12月19日市政府批準拆除,1955年3月拆除完成。年初,市政府批準《德勝門交通改善工程》,包括:拆除德勝門城樓城臺,改建爲豁口和修築道路。其中城臺於6月中旬拆完。
1956年,隨着城市建設的展開,一些建設單位開始在外城施工現場附近就地取材,自行拆毀城牆,取用城磚和土方。
1957年,廣安門城樓和殘存甕城、外城西北角樓、永定門城樓和箭樓被拆除(2004年在永定門原城樓位置復建了永定門城樓,但甕城、箭樓仍闕如。城樓北側的登城馬道也没恢復,而是杜撰的設計,一邊兒修了一個暗梯,留了兩個小券洞)。6月,國務院轉發文化部的報告稱:“北京是馳名世界的古城,其城牆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對於它的存廢問題,必須愼重考慮。最近獲悉,你市決定將北京城牆陸續拆除(外城城牆現已基本拆毀)。針對此舉,在文化部召開的整風座談會上,很多文物專家對此都提出意見。國務院同意文化部的意見,希你市對北京城牆暫緩拆除,在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並加以綜合研究後,再作處理。”北京市接通知後,制止了拆城牆之舉。
1958年1月,毛主席在南寧會議說:“北京拆牌樓,城牆打洞也哭鼻子,這是政治問題”。3月,在成都會議上又說:“拆除城牆,北京應當向天津和上海看齊”。9月,在反“保守”的“大躍進”浪潮中,北京市政府又作出拆除城牆的決定,使零星的拆毀活動,變成了大規模的拆除行動。當年朝陽門箭樓、東直門箭樓城臺、東便門城樓和箭樓、右安門城樓卽被拆除。
1959年3月,北京市委決定外城和內城的城牆全部拆除,須爭取在兩三年內拆完。隨後就有組織有計劃地拆除了外城城牆和內城的部分城牆。到本年底,外城城牆基本被徹底拆除。此間梁思成等建築、文物界人士的多年呐喊完全淹没在了“多快好省”搞建設的洪流之中。這一年爲擴建天安門廣場,中華門(明時大明門,清時大清門,民國後改名中華門)在蘇聯專家的建議下被拆除,有着“中華國門”之稱的中華門没了(1976年毛澤東逝世後,在基本是中華門原址上修建了毛主席紀念堂)。
其實外城當時還留有一隅,卽外城西南角。外城西南角樓城臺,以及連接城臺迤北、迤東的兩小段外城垣,當時被存留了下來。恰因为角樓城臺和這兩小段城牆圍起的院落是原宣武體委的射擊訓練靶場,1975年取消射擊運動,改爲軍體項目摩托車訓練場。這一小段外城垣拐彎处(西南角),本可以像內城東南角樓附近的城牆殘垣一樣保留下來,可是遲至1990年前後(1980年代從那裏經過還能看到殘垣,但是也就剩面南的一小截了),還是禁不住房地產開發的誘惑,這段殘存的外城斷垣最終被全部拆除。可以說,北京外城的城垣、城門、角樓等所有建築物,到這時算是被全部、乾淨、徹底的消滅了。
北京外城西南角樓(1930年被拆除)城臺遺址航拍(上北) [1966]。(图片中部四方台部分为西南角楼城台遗址。)
參攷:畫面中的中加大厦就是老北京外城西南角的位置 [2013-9 照片來自百度全景截圖]。
1965年1月,北京軍區以備戰需要的名義,向中央寫報告修建北京地下鐵道。由於現有城牆大部分已經拆除或塌毀,地下鐵道準備選擇合适的城牆位置修建,這樣可方便施工,降低造價。報告得到中央批準。7月1日,北京地下鐵道工程開工。地鐵工程局和鐵道兵負責施工,北京市負責拆遷。由於工期紧,拆除城牆、城樓的主要任務就由鐵道兵承擔。一期工程拆了內城南牆、宣武門城樓、崇文門城樓(1966年)。二期工程由北京站經建國門、東直門、安定門、西直門、阜成門、復興門沿環綫拆除城牆、城門及房屋,全長約16公里。
1966年,文革爆發,這對文物保護又是雪上加霜。在地鐵綫上原爲元代司天臺遺址的古觀象臺也在拆除之列,後在周總理的干預下,才幸免於難。這一年崇文門城樓迎來了它的末日。
1969年,西直門、安定門城樓和箭樓被拆除。西直門是北京最後一座保存完整的城門,但在修建地鐵時還是將甕城、閘樓、箭樓、城樓全部拆除了。其間曾在箭樓城臺中發現包砌在箭樓中,元代修建的和義門甕城門,但當時不思珍惜,亦被同時拆除。
德勝門箭樓因位置離城牆較遠,暫不影響地鐵施工,没來得及拆,所以幸免於難。內城東南角樓没拆,是怕拆除時影響北京站進出列車,所以没敢動。正陽門在1965年修地鐵的報告中也是計劃一並拆除的,倒是中央決策留了下來。
內城城牆從1953年開始陸續拆除,至文革期間修建地鐵,被基本徹底拆完。崇文門至東南角樓及東南角樓迤北一段城牆,因1958年修北京站時,工棚倚城牆而搭,北京站竣工後,臨時工棚成了一些單位的倉庫和住房,城牆內外逐年增建了大小不同的房舍(臨建),整個把城牆包裹其中,纔在无暇顧及的情况下,或者說在無意間保留下了這段北京城殘垣。
至於西便門東,內城西垣南端與外城西段北垣結合部的這一小段長約100米的內城牆,因爲被地鐵施工單位用作堆放建築材料的貨場圍牆而未被全部拆除,由於没有影響修地鐵和地面道路,後來也没来得及拆。不過再後來修繕時,新恢復的內外城結合部的碉樓與原規制、外觀等均不符,顯得有點不倫不類,太不專業了,也有損首都文化中心的品味。若爲了遺址紀念,讓今人見物思古,還是照原様重建吧。
到1979年下令停止拆除殘餘城牆,並保護遺留城門時,北京城牆遺存的衹有內城東南角樓迤西、迤北和復興門南三處內城殘垣了(如前述,當時還留有外城西南角的一小段殘垣,不知爲何没納入保護?)。留下了一對半城門和一個內城角樓,卽正陽門城樓、箭樓,德勝門箭樓和內城東南角樓。時至今日,城牆雖早已拆除,但在北京城牆、城門存廢問題的認知上仍然存在着分歧。没領略過老北京城牆丰采,不熟稔傳統、歷史的外來人口,尤其是有權勢的群體,對老北京城那是不以爲然,不屑一顧,這裏不過是個容器,全拆了推到重來纔好。他们認爲老北京從人文到外觀是腐朽的、颓廢的,甚至是不堪教化的,應該進行徹底改造。所以,文弱書生、遺老遺少、有識之士的呼號,全部湮没在了“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裏面。而老北京毫無懸念的被徹底改造了。
1979年2月,城市规划专家鄭孝燮給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的陳雲上書,陳情不要拆除德勝門箭樓。而這一陳情眞就如嘗所愿。德勝門在元大都時,是北垣之西的健德門,朱元璋的征虜大將軍徐達率明軍一舉攻下元大都,高興之際,就命令把健德門改名爲“德勝門”,表示大明軍是“以德取勝的”,後來明軍凡作戰回城,都從德勝門而進。後大都城改建爲北平城,北城牆南移五里另建城門,北之西門繼續名爲“德勝門”延續至今。新中國成立後,1960~1970年代,留到最後的德勝門箭樓曾面對着留還是拆的生死抉擇,但最終逃過了一劫,使我們今天能看到它巍峨的身影,而這鄭老是居功至偉功的。
以上羅列,僅是客觀說明了北京城牆、城門被拆除的一個基本過程。這已經是一個無可改變的事實,是對是錯,也一直是見仁見智。但是無可否認,不管決策是如何出來的,但北京城牆、城門是在那一時代的北京人,或者說是在中國人自己的手裏被拆毀了。時過半個世紀,北京人提起拆除城牆、城門舊事,是扼腕者多,讃許者少。現在反思,除去戰亂兵燹,在我们自己獲得和平發展休養生息的時期,在搞建設的時候,爲什麽不能珍惜歷史遺存?爲什麽不能尊重、敬畏發展了幾千年的傳統文化?
就北京城而言,前三門的鐵道是洋人強行修進來的,而我们自己主持建的環城鐵道爲什麽非要穿過甕城,這導致甕城的拆毀。護城河外有大片的荒郊野地,要將環城鐵道修在護城河外,甕城卽可保住,也不必在角樓旁扒豁子。衹是當時或圖方便,或資金紧缺,纔如此。寧可毀了存在了幾百年的古物,也在所不惜,這衹能說明在決策者中,多數人的意識對古物遺存是不珍惜的,拆就拆了,没什麽了不起,先顧眼前吧。
時至解放,北京城的城門樓雖已拆掉了近三分之一,但城牆基本保存完整。雖因戰亂和時局動蕩,大多已年久失修,亟待大規模修繕,但城池的傳統格局還是保持没變。建政之初對北京城還是做了基本的維修,但隨後就逐步開始了大規模的拆毀。對城牆、城門的拆除,基本上都是以改善交通爲名,但在許多人骨子裏面是對傳統和舊事物的一概否定和厭惡。所谓“不破不立”,“一張白紙,好作最新最美的圖畫”。直到文革,全國人民幾乎在集體無意識下,走過了破舊立新和割裂傳統的歲月。試想,若僅爲交通,在城牆上多打些門洞,不就得啦。當時無力修繕門樓,就先休養生息,等富裕了再恢復原貌也來得及。按後來能力的发展,現在隨便修個立交橋都可跨越城牆。要想建個新北京,當時有現成的方案,卻棄之不用,非得跟老城較勁,不給你拆个七零八落不算完。這不,現在還没完呢,拆了城牆,拆胡同,騰乾淨了算。
統計或有疏漏和錯譌,還請專家斧正。
參攷文獻:
[1] 奧斯伍爾德·喜仁龍(Osvald Siren),《北京的城牆和城門》(原著1924年出版),1984年漢譯本
[2] 申予榮、王勇,《北京城垣的保護與拆除》(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究院[1999]
[3] 孔慶普,《北京明清城牆、城樓修繕與拆除紀實》(北京房修二公司)[2004]
[4] 1860年以來北京城門和城牆不同時期的老照片(本人關於北京城門的其它博文中都有展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fed5d0101lpaf.html
当然历史上这个“如果”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