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拾影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个人资料
路上拾影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手擀面

(2025-02-15 15:43:31) 下一个

七十年代末,夏,晌午。

 

三面土墙,一个小院。老桐树上听蝉鸣,声声溅耳。杏枝轻搖头,枣树满刺身。鸡走地,猪卧棚下偷偷懒。

 

在一块四六长宽的案板上,母亲展开手臂,来回滚动,擀着一块刚醒好的面团。面团比较硬,擀面杖足有五尺,在个头不高的母亲手里,并不显得吃力。

 

案板靠着窗,窗户的大半面积糊着棉纸,留出中下方的六个小格,装着块玻璃。母亲偶尔抬头观望,看看吃饭的人是不是回来了?喜鹊喳喳,落在窗台,她举头望了一下天,再瞅瞅地上的阴凉,念叨着,估摸着,大约什么时辰。

 

锅头是麦秸泥和砖块糊的,落在窗外看得见的地方。一股青烟起的时候,母亲便几个小步疾走出去,往火里填几根晒干的玉米杆。一折,一塞,鼓起嘴,往里一阵猛吹,也被回烟呛着,直到火光又起。

 

这时,大门吱的一响,随着农具放下的噹啷一声,父亲出工回来了。母亲吩咐我摆好矮小的方桌,和三个无依无靠的小板凳,摆上筷子和碗。弟弟坐在木制结构的童车里,手里玩弄着一把小勺子,胡乱敲打着,嘴里 “嘟嘟嘟,呀呀呀”。

 

擀开的面皮来来回回折叠成一长绺,左一刀,右一刀,被切成菱的形状,为的耐煮,也为了嚼着筋道。煮好之后,盛满三碗。没有配菜,记得就是洗了几根大葱,剥了几瓣蒜。母亲的打算是洒几粒盐巴,对凑一顿好赶快下地,“虎口夺食”。但是一摸盐罐,空的。买盐买醋打酱油,多是父亲跑来跑去,钱也在父亲手上。母亲不会算账,只会唱戏和针线活。

 

恰好那几天,二人闹别扭,谁也不理谁。本来就是一句简单的话,“哎,去站上买包盐回来”。但是母亲就是不说,把一钵碗没有盐的汤面,往父亲跟前一推,让他自己品尝滋味,然后大觉大悟,噢,家里没盐了。可我父亲呢,愣是吃不出来,或是吃出来了故作不知?一口面,一口葱,呼噜呼噜,吃的还老带劲。也没抱怨面里少盐寡味,更没去买盐。

  

一连好几天,母亲不提盐,父亲不买盐,我也跟着天天享受无盐无糖的“甜水面”。

 

最后,还是母亲没能耐住,很可能是怕我没盐吃,不长个。正当父亲放下筷碗,准备出门之际,母亲赶忙向我挤了一眼,然后往父亲的方向努了一嘴。噢,在这暗示提醒之下,我走向父亲,把小手一伸,几张人民币从灰色的裤兜里伸出了小头。

 

饭后,我换了海军蓝背心,挎上军绿色的小书包,蹬上运动鞋,上了房后的小路。一蹦一跶,奔往站上的供销社。。。

 

注:镇上的供销社和火车站是连在一起的,口头上总说,“站上”代替“镇上”。

 

~~~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