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我家去看看?”,姐说。
“去去去,走”,毛毛细雨,悄悄地打在伞上。。。
水泥厂,山药地,偏僻山区搬来的新移民,小镇是不是将来就是城了?
一路上,各种车辆来去。尽可能靠边,远离水坑,免得一溅花飞。
穿过新立的牌坊,那节殘颓的古墙还在,有杂草,有乱枝,有电杆长线。能种粮食的地方,都不废。
姐家的房子建于80年代,二层。那时人向往城市,都喜欢楼,尽可能不土。据说花了二十多万,具体数字不详,不该问的不问。反正都是卖油条和豆腐脑挣来的。
为了防震,挖地不知多少尺深,因为村里的地下多水。给
了老大的旧院里面,就有一眼井。
那个旧院,原是长形的。当时三间平接了三间,变六间,怎么看都不好看。老大自己学习古建,也学西建,给建筑商做设计规划。动了动脑子,拆了重建。盖了三间二层楼,余下的空地,做了菜园子,成了打油诗。两个儿子,一人一座楼。二儿子卖饭,大儿子去了东北还是蒙古,承包了几十亩土地。
“三缺一”,电话响了,姐说不去不好看。我说,正好想在村里走一走,活动活动腿脚,我欠走路的钱。
街巷胡同,都生了名字,也铺了洋灰路,不再泥泞。
沿着主道一直走到最东头,那里新建了火神庙,谁也不想火神耍性子闹脾气,惹不起,咱敬。所以,正月十五,总有烟火,还有水故事。。。
过去的土胚房,有剩,不多。
这家没院,门窗封了,房前一颗桐树,停着一辆马自达,标志:圈中有圈,停产的那种。
旧门楼,感觉是文物了。脚陷泥窝,就是挪不动。左,“勤是摇钱树”,右,“俭似聚宝盆”,横,“耕读传家”。来来回回,拍了又拍,再回头,见主人出现在大门外,有监视器不成?
村规民约,“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
”快乐,团结,互助,进取”。
功德碑,密密麻麻,刻满了捐款人的名字。
村里也有牙医?左三右三六幅竖挂,正中间,一个大大的字,“信”
弟弟开车来接,途中开放母亲唱戏的录音,姐突然叫了一声,“妈!”,如当头一击。。。“还是关了吧”。
不知觉,已是夜。小丽从太原赶回,小勇也跟了来。
未进门,泪先闻,“你是回来了,可是啥也看不到了”
出差江西,带回一对龙凤瓷碗,署款:景德镇制。
汾酒两瓶,沉香手串一只,还有云南普洱茶饼,小块头的。
吃饭,学着煮茶,咕嘟嘟,真是煮。。。
说话,说不完的话。一会哭,一会笑。。。明天鬼节十月一,
“回家了”,那里不再有父母,“明天我也来”
她打算写一本书,“我的母亲”,我的表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