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标题,肯定大部人都认为这是废话一句。还用问吗?当然是应该给孩子爱呀!!但身为家长,有多少人真正弄明白了什么是爱?什么是溺爱?什么又是控制呢?
我最近一直在跟两个朋友讨论应该如何跟青春期男孩子相处的问题。她们跟我一样,家里都有一个正处在青春期的儿子。我家熊二已经过了17岁生日,青春期算是接近了尾声,她们两家的男孩子都比熊二小两岁,正处于青春期萌芽状态,所以两位妈妈让我这个跟熊二斗智斗勇两年多的老母亲谈谈感想。
不想还好,一说谈感想,我的记忆就好像是一锅粥揭开了锅盖,热气腾腾,沸沸扬扬,米汤翻滚着,冒着汽包,里面充满了委屈,心酸,愤怒,失望,疑惑,甚至是恐惧。各种各样的的情绪交织着,但最后都慢慢的变成了庆幸。我庆幸自己陪着熊二熬过了这可怕的青春期之后,居然还没有把这锅粥熬糊。且不管粥是稀了,还是稠了,但它总算是熟了。熊二虽不完美,但总算是在思想和行为上成熟了,独立了。
跟熊大的循规蹈矩不一样,熊二当之无愧是一个青春期叛逆的代言人。他15岁和16岁这两年的生活就主打一个项目,那就是挑战父母的底线。至于其他的日常生活,学习,运动,甚至是娱乐,那些都不是他的主业,那都是他要证明父母是错的,自己是对的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的媒介。在过去的两年里,我真真切切的体会到有个性的孩子的攻击性堪比“核心武器”的说法。
刚开始的时候,我对熊二那种突如其来的敌对态度感到十分的震惊,虽然之前也做了各种心理准备,但熊大青春期并没有给我们惹什么麻烦,所以我低估了熊二的叛逆力度。当我意识到熊二在青春期的强烈诉求是“被爱”的时候,熊二已经十五岁半了。
到今天我仍然很难相信一个青春期的大小伙子真正在意的不是独立,尊重,信任,而是被爱。当熊二拍着桌子跟我大喊:“你们总是打着为我好的名义要求我干这干那,还说是爱我。你们怎么证明你们是爱我的?”
熊二的一句话让我哑口无言了,是呀!做家长的我们,总是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一切都是为孩子好,一切都是以爱为出发点的,但事实真是如此吗?高标准要求孩子就是为他们好吗?反之亦然,放纵孩子就是爱他们吗?我不得不反思。
虽然过程很痛苦,但熊二的叛逆让我慢慢的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孩子。其实不光是爱孩子,爱任何人都是一样,那就是:尊重他的选择,重视他的感受。如果没有这两点做基础,那家长一切打着”为你好“的爱都是控制。
比如有的家长逼着孩子弹钢琴,孩子无数次表态不想学琴,但家长认为学钢琴可以帮助孩子提高音乐素养,可以培养孩子的踏实性,所以无视孩子的感受,坚持替孩子选择,强迫孩子练琴数年,就是为了考过钢琴十级。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还大言不惭的说自己是爱孩子的,那别说孩子不信,连我都不信。
为了避免犯这样的错误,在熊二叛逆的这两年里,每当他在练golf的过程中,因为练球辛苦而跟我产生矛盾的时候,我都会一遍一遍的跟他确认,坚持打golf并参加高水平的比赛是他自己的选择。他每一次都会跟我conform,以体育生的身份打入大学校队是他的梦想。既然如此,那高标准严要求的练球就是熊二必须付出的努力。可孩子往往因为过程艰苦而懈怠,甚至会放弃,所以作为家长的我又要避免犯另一类错误,那就是溺爱。
有不少家长为了跟青春期的孩子保持和谐关系,或者仅仅是因为孩子的攻击性太强了,他们就选择完全听孩子的了,当然这也不是爱。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毕竟不成熟,他们一般不会自觉自愿的选择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的路,反而会选择一边做着“白日梦”,一边玩着手机,轻轻松松舒舒服服的浪费时间的生活。在这种时候,就要靠家长通过严格的管理而帮助他们守住底线。但如果在管理的过程中,家长遭受到孩子情绪上或者语言上的猛烈攻击,那我们也必须像“铜墙铁壁”一样不能后退一步,不能因为他们的近乎疯狂的敌对态度而畏缩,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知道底线和边界在哪里。
我就看到一个跟熊二同龄的男孩子,青春期因为父母的退缩而失利的情况。他两年前golf比赛成绩比熊二好,但这两年因为跟父母对抗的太激烈,所以他爸妈全然放手,结果现在不仅球打得一塌糊涂,还养成了在球场上作弊的毛病。他爹妈非常后悔当初没有坚持要求他为自己的目标付出相应的努力,可现在再谈打进大学校队就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跟青春期的孩子相处很困难,尤其是个性强的男孩子。他们一方面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青春期最反感的就是家长的控制。但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自觉性,所以很难持之以恒为自己的梦想付出努力。作为他们的家长,我的感觉就是很难把握住“爱”的这个度,因为比爱多一分就是控制,比爱少一分就是溺爱。而无论是控制,还是溺爱,其实都不是他们想要的,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一份有边界的爱。
在这份爱里,家长要允许他们做错误的选择,要顾及他们的感受,要相信他们的能力,要支持他们的判断,要引导他们付出,更要严防死守“有梦想就必须努力”这条底线。
爱孩子真的很不容易,因为搞不好就有可能给他们的是变了味的“爱”了
google苏绯云博士的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