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假小说之形的真史书, 作者所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批郑重提示“作者用史笔也。宜作史笔看。深意他人不解。作者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字字看来皆是血”“实写幼时往事,可伤”,“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红楼梦》布局宏大,构思精深,本博除了解读表面文章外,更主要是揭秘背后的真历史。由于书中人物事件之间皆有关联,请看我的其他博文以助理解。)
世人总是不解:执政十八年来,一向对人刻薄寡恩的崇祯怎么就唯独对杨嗣昌一人始终信任、恩遇非常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一切只有在拨开东林党制造的伪乱后,才能获得答案。
通过我前面的细致分析还原,我们发现真实的历史是:杨嗣昌不但是明末极为难得的高明的帅才、出色的战略大师,更是忠君爱国、大局为重的忠良之臣。世人皆以成败论英雄,认为杨嗣昌的“十面张网”是“纸上谈兵”,可是事实是杨嗣昌差一点全歼了农民军!所以崇祯才会悲叹:“自杨嗣昌殁,无复能督师平贼者!”杨嗣昌制定的总体策略是正确的,具体战术也是不错的,他个人更是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的,我不得不佩服伯乐田秀英的慧眼独具,可是杨嗣昌的优秀和忠诚却还是没能挽救明朝的衰亡。
为什么?因为崇祯朝东林党独大!虽然在己巳之变后,崇祯开始认识到东林党结党营私的问题严重,可是爱面子的崇祯却绝不肯启用东林党人痛恨的逆案中人,虽然崇祯开始重用无党派的孤臣周延儒、温体仁等,但由于崇祯的阉党逆案的打击面过大,导致朝中的无党派孤臣的力量过于薄弱,东林党独大的情况根本无法改变,而且周延儒后来也是因为投靠了东林党才得以东山再起。东林党们热衷于党争,除了党同伐异、大搞攻讦外根本不做正事!明朝边防稳固时,东林党是暗中支持袁崇焕的和谈、并指使杀害不肯归附东林党的毛文龙;明朝无力两线作战时,东林党却坚决主战、两边开打!东林党处处抵制牵掣杨嗣昌,而拥兵自重的东林党将领左良玉更是不听命令,“九檄皆不至”,杨嗣昌的作战计划无法得到贯彻执行,最终导致了杨嗣昌的失败。
有人讲杨嗣昌的失败是因为错用了熊文灿。可是有谁知道,杨嗣昌之所以会推荐熊文灿完全是因为崇祯的关系!《明史*熊文灿传》中记载得清楚:“会帝疑刘香未死,且不识文灿为人,遣中使假广西采办名,往觇之。既至,文灿盛有所赠遗,留饮十日。中使喜,语及中原寇乱,文灿方中酒,击案骂曰:“诸臣误国耳。若文灿往,讵令鼠辈至是哉!”中使起立曰:“吾非往广西采办也,衔上命觇公。公信有当世才,非公不足办此贼。”文灿出不意,悔失言,随言有五难四不可。中使曰:“吾见上自请之,若上无所吝,即公不得辞矣。”文灿辞穷,应曰“诺”。中使还朝,果言之帝。初,文灿徙蕲水,与邑人姚明恭为姻妮,明恭官詹事,又与杨嗣昌善。嗣昌握兵柄,承帝眷,以帝急平贼,冀得一人自助,明恭因荐文灿,且曰:“此有内援可引也。”嗣昌喜,遂荐之。”
事实是崇祯派太监考察熊文灿在先,考察后十分满意,崇祯对农民军一贯主张以抚为主,说“寇亦我赤子,宜抚之”,熊文灿提出的“五难四不可”的剿匪要求自然也就不算什么。杨嗣昌与熊文灿并无交集,是姚明恭向杨嗣昌透漏了崇祯对熊文灿十分看重,告诉他用熊文灿就能获得崇祯的“内援”,希望得到崇祯更大支持的杨嗣昌才据此推荐了熊文灿。熊文灿实为崇祯所喜所用者,杨嗣昌不过是想崇祯所想、急崇祯所急,给崇祯铺路搭桥而已。这也就是后来当杨嗣昌反对熊文灿对张献忠的招抚优待,主张“厉兵剿杀”时,反被崇祯斥责:“岂有他来投降,便说一味剿杀之理?”的原因,因为崇祯还是更听信太监刘元斌和他自己相中的熊文灿!对熊文灿的一味主抚,杨嗣昌是十分不满的,但因为有自己的推荐,更因为崇祯的支持而无可奈何, “嗣昌亦心非之,既已任之,则曲为文灿解。”
张献忠向熊文灿投降,杨嗣昌是不相信的,因为张献忠的投降记录太差了!不但有“渑池渡”和“车厢硖”两次的诈降记录,而且还刨了老朱家的凤阳祖坟!对这样的怙恶不改的张献忠,杨嗣昌如何能信呢?于是他向崇祯建议让张献忠去打李自成建议让张献忠先袭杀李自成和马守应证明诚意后才可招安,否则应“厉兵剿杀”。可惜崇祯是要做千古仁义圣主的,这样不仁不义的做法自然是不可以的。崇祯要展现他的仁慈大度,刨祖坟那都不是事,崇祯坚持他从前的看法“寇亦我赤子,宜抚之”,不但第三次接受张献忠的投降,还允许他保留着完整的武装。于是,兵源不足的大明王朝有了这样一副奇景:张献忠带着手底下4万人吃着朝廷的招安兵饷在谷城好吃好玩,而这4万人却只听张献忠一个人的命令。当张献忠再次造反时,崇祯对杨嗣昌不满了,可问题是:这是杨嗣昌的错么?!!
史书写“嗣昌虽有才,然好自用,躬亲簿书,过于繁碎。军行必自裁进止,千里待报,坐失机会。”
说这话是根本不看客观环境。杨嗣昌的谨小慎微都是被东林党逼的,杨嗣昌因为不肯依附东林党而受尽攻讦,而一些忽明忽暗的阉党也不是他的朋友,他是孤独的,是无助的,唯一的希望就是崇祯,却又是不可靠的。想想真是伤心,议和一事他把利害关系说得如此清楚,他不惧背上骂名冒着议和被诛的危险只身一人与满朝的东林党抗衡,可是崇祯一看到卢象升主战便立刻改弦更张,他的呕心沥血便全部付之东流,但他还是以大局为重,尽量配合卢象升。杨嗣昌深深了解崇祯的摇摆不定,在外督军剿匪的他虽无惧军旅辛苦、无惧局势艰难,但他却怕那满朝东林党不断射向他的暗箭,三人成虎,何况东林党远远不止三人!无奈之下,杨嗣昌只好一面是事无巨细处处把关、殚精竭虑唯恐疏漏;一面是挤出时间不停上疏澄清辩解那些无休无止的不实攻讦,他的成败性命就悬在崇祯那微弱的信任上。朝中无人,深畏三人成虎的杨嗣昌不得不谨小慎微,唯恐出了差错被东林党抓了辫子,所以不敢放开手脚。这是杨嗣昌的错么???
谁能体会杨嗣昌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谁能感受到杨嗣昌的殚精竭虑、孤愤悲凉?也许只有田秀英了,可是此时的田秀英不但爱子五皇子朱慈焕因为借餉一事而惨遭周后毒手,自己也被毒害一病不起,而崇祯则是沉迷在周后花费巨金为他购献的成群的美女的温柔乡中!宫廷内,朝堂上,“风霜刀剑严相逼”!于是杨嗣昌死了,田秀英母子四人也死了,东林党周后这些正人君子们胜利了,而晴雯的那微弱的抗辩声只能藏喻于朱慈炤笔下的《石头记》中了。
杨嗣昌的失败其实是崇祯的错误造成的失败,责任尽在崇祯而不在杨嗣昌!杨嗣昌不但见识过人、才华非凡,更是忠肝义胆、勇于任事,是想崇祯所想、急崇祯所急,熊文灿是崇祯想用,张献忠是崇祯要抚,但杨嗣昌却不顾自己的名节,将责任一肩扛下,维护崇祯的面子威信。
崇祯好面子可崇祯不傻,在他执政的十八年里,可还有第二个如杨嗣昌这般能力卓越而又忠心任事的能臣忠臣么?没有!杨嗣昌忠君爱国,一心务实、踏实做事,利害关系先讲清楚,可是如果皇帝执意不听,杨嗣昌就无怨无悔地按照皇帝的意愿去执行,但真正出了问题,杨嗣昌又毫不分辩的一肩扛下,所以出了那么多的错,崇祯都不会去责罚杨嗣昌,因为是杨嗣昌替他崇祯背了黑锅!
至于加饷之罪,《绥寇纪略》卷七:“至以加饷殃民为武陵罪,则剿冦需兵,用兵需饷,前督师卢象升早已建议请行矣。世之君子未尝设身处地而苛求不已,恐未可为定论也宜乎。思陵有云:“功虽未成,志亦可悯。”武陵亦可瞑目于九泉矣。” 就连东林党吴梅村也不得不承认:增兵加饷“前督师卢象升早已建议请行矣”,可是杨嗣昌提出来便成了天大的罪过,这完全是东林党君子的门户之见!
清中叶文献学家邓显鹤评价杨嗣昌:“公才识明练,博涉经史,多识先朝掌故,夺情孤立,授命于疆事既坏之际,二三年暴露行间,转战数千里。事之不济,以死继之,亦可谓蹇蹇匪躬者矣。徒以不附东林,而一时同乡诸人首腾谤书,天下乃哆然和之。虽以其子长苍、仲丹之贤孝,亦无解于悠悠之口,悲夫!”
杨嗣昌最后病死于沙市徐家园,崇祯后来梦到杨嗣昌为自己辩冤,“十一月某日,帝语辅臣曰:"朕夕梦故辅杨嗣昌,稽颡庭下曰:'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诸臣不公不平,连章见诋,故归诉于皇上!'。"语毕,天颜惨恻久之。前嗣昌在蜀于顺庆公署题匾,自旌曰"盐梅大将"。” 崇祯为杨嗣昌书写祭文,“惟卿志切匡时,心存许国,入参密勿,出典甲兵,方期奏凯还朝,麟阁铭鼎,讵料乘箕谢世,赍志深渊,功未遂而劳可嘉,人已亡而瘁堪悯。爱颁谕祭,特沛彝章,英魂有知,尚其祗服,钦此”。
田秀英病重时候,崇祯每日都会为田秀英的病情求神祝祷,而最后也就是因为他为田妃病情跑到别的殿烧香祈福导致未能及时赶回承乾宫与田秀英作临终诀别,“东宫田妃最有宠。是夏,田妃病笃,遍走群望,上咸躬致祷焉。临终,上适往他殿行香,不及永诀,回宫大恸,丧礼备极隆厚。”并写下谥文,见《思陵典礼记》:“皇贵妃田氏谥册文,十五年岁次壬午七月二十四日壬辰皇帝制曰:“桂殿承芳辉冠三星之首,兰宫陨秀礼崇六列之先。惟昭德于生前,宜隆恩于身后。尔皇贵妃田氏,生有令质,早晋荣封,麟趾钟样式振衍绳之庆,鸡鸣效警时襄宵旰之勤。淑问方宣遗芳遽掩望帷如在悲空结于璠华辞辇犹闻名应髙于彤管欲彰懿范宜有褒旌爰稽素履。谥为:恭淑端慧静怀皇贵妃。灵其有知,尚歆宠渥。”
《红楼梦》中晴雯病死,宝玉不及永诀,而后特为晴雯创作祭文乃是影射这两段心酸历史,而宝玉夜梦晴雯正是如实再现崇祯夜梦杨嗣昌死后辨冤的这段悲愤真历史。
晴雯的死预告了黛玉的死,红楼梦在晴雯病死后仅两回就戛然而止了。一部恢弘巨著《红楼梦》,其实就是为惨遭构陷暗算的晴雯之死的辩冤之作!
我曾深深的同情崇祯,可是在了解了田秀英和杨嗣昌的遭遇后,我却不得不说:晴雯的出现是崇祯的大幸,却是晴雯的大不幸!崇祯不算坏人,但却绝不是个称职的皇帝,无论崇祯临死前如何为自己辨冤,如何将亡国的责任尽推于文臣,这都改变不了他是明亡的主要责任人这一残酷的现实。是谁大搞众正盈朝?是谁放任了张献忠?是谁决定两线作战?是谁葬送了杨嗣昌打下的大好局面?是谁巨金购置成群美女纵情声色却没钱给剿匪缺饷的杨嗣昌?
我赞叹杨嗣昌和田秀英的绝世才华和超凡见识,更悲痛他们的不幸经历和惨遭诋毁,他们是那个不幸时代的一抹亮色,他们的逝去也最终带走了明王朝的最后希望。
寿夭多因诽谤生,世事不平余长恨,伊人逝去音容远,多情公子空牵念。
附上一段视频,《武陵人远》,凭吊那一段令人痛心的悲亡史。
首度破解,持续更新,敬请关注博客文章,更多揭秘都在《红楼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