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就怕全民参与——因为作为草根的我们,感情总是那么真挚,情绪总是那么激动。遇到事情,善良的我们就会用无数草根聚集起的巨大力量,把事情推向一个高潮,朝着一个方向——然而这个方向到底是什么,到底有多正确,估计就很少有人愿意仔细想想了。有句老话总是有道理的,过犹不及,凡事太过了都会失去客观性。
比如,前段时间发生了许多让人愤慨的关于老师的负面新闻,例如,有幼儿园老师抽孩子嘴巴,奶奶在外面监控器中看到,不由分说冲进去与老师厮打起来。无数网民都说,孩子的奶奶做得对,换做是我,老师就更惨啦,我会怎样怎样,好像恨不得把老师千刀万剐。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这样做,是不是比这位违规的老师,还要过分许多倍?
国内的新闻媒体由于追逐热点的本性,一看某个话题舆论热潮汹涌,立刻一窝蜂的冲上来:今天你家报道这个幼儿园老师怎么样;明天我家就报道另一个小学老师怎么样了;这样的负面新闻,看了几则后,让我们恨不得要给老师们打上“全民公敌”的印记。
接下来呢,比我们一般网民更激动的是学生网民:他们年轻,冲动,在耳闻目睹中,心中渐渐开始对自己的老师重新定位——老师只是还不如我们的一些人而已,根本不是应该被人尊敬的“师长”。甚至,老师应该感谢我们才对!如果不是我们支付这些学费,TA连教书这份工作都没有!
在这样的心理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履薄冰,一触即发。这样,就不奇怪为何前几天会发生几个学生在教室群殴老师的现象。虽然我不是一名教师,在我读到这篇新闻的那一瞬间,心中是非常难过的。我很困惑,究竟是时代不同了,还是时代不行了?这个年代老师竟然会在教室被学生群殴?难道我们一举回到了文革时代?
也许有人会说,凡事都有因果;当代金钱为上的社会,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是所有的老师,都值得我们这样尊敬。那么,学生就可以因此从受害者,一跃变成侵犯者么?是不是今天因为老师做事不公平可以殴打老师,因为医生看病没看好殴打医生,明天就会因为父母弄错事儿殴打父母?
我们每一个人都与学校曾经或者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了家,学校是我们生活最久的地方。而老师,是把学校从一幢幢楼、一个个教室,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班级、一个个丰富多彩地方的人。
此外,教师与家长、与学生之间,有这样那样的冲突,是一场没有赢者的博弈;不论于老师、于学生、于教育,于国家,没有一个赢家,也没有一方获利。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在老师和家长、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真诚、积极的沟通模式?用这种通畅的、良性的交流机会,使问题在没有发生之前,就得以化解。
最可悲的就是,家长和老师倾向于用固定模式去推断对方,这就像潜意识里有个小人不断的在自己耳边说话:不要与他沟通与合作,只是白白浪费时间!你只需要用冲突去迫使对方解决这件事!
作为家长,应该仔细想一想,如果孩子与老师之间有问题,是否需要采用积极的姿态,去主动的沟通?作为老师,也应该认真想一想,是否要多花时间主动找学生和家长沟通问题,不让任何问题持续发酵?如果彼此的姿态是友好的,沟通是真诚的,产生冲突的机会还是会低很多吧?而作为学生本人——事件的主体,是否可以更加成熟一些,通过主动承担更多的沟通责任,来获得与老师的良好关系?在双方都有闲暇时,多找老师聊聊,并且不仅仅是学习上的问题,自己的趣事或者忧愁也可以跟老师分享!
当然,社会很大,环境很多样,每个老师以及每个学生遇到的情况也各有不同。如果我们无法改变每一件事,每一个人,至少我们自己可以努力做到——去尝试更好的沟通!用我们的口,而不是用我们的手!!
(原载微信号 雨伞爸爸 作者 雨伞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