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造物者是否偏爱山东,给了齐鲁大地一座泰山,还在泰山脚下造就了一个奇人孔丘尼,从此开启了塑身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儒学源头。2500年来,孔子的儒学经过其弟子的不断发展,而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主要思想体系。位于曲阜孔庙、孔府、孔林(俗称“三孔”) 记录了儒学与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渊源,也极好的显现了儒学的沉沦和兴盛。随着我“三孔”造访脚步的深入,文圣孔子的很多有趣的故事都浮现于眼前。
孔庙-儒学独尊
孔庙是曲阜“三孔”的重点。其初建于公元前478年,曾是一个由孔子故居改造的家庙。千年来,随着儒学地位的不断上升而增修扩建,到明清时期孔庙已是拥有现在规模的国庙。其占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有厅堂殿庑460余间,位居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其规格和豪华程度仅次于故宫。
走进孔庙形似城门的[万仞宫墙]入口,是一条长达一公里的中轴主道。主道两侧建筑相互对称,贯穿了孔庙的九进院落。沿途先后经过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大成门五重门楼。门上匾额多为明清两代皇帝钦定并手书。这种建筑布局暗合了中国古代传统皇宫式建筑的”九五“制,体现了曲阜孔庙享受有王者宗庙和宫庭皇统礼遇特权。
曲阜孔庙内有一些各地其它孔庙所不具有的建筑。这些都座落在孔庙的第五道门-[大城门]之内。例如:孔子晚年讲学的[杏坛]、当年保藏儒学经书使之幸免秦始皇焚火的[鲁壁],[孔子故宅],孔子教子学诗学礼的[诗礼堂],供奉孔子夫人的[寝殿]、以及展览孔子一生功德的[圣迹殿]等。
在[大成门]之内,最令人瞩目的当是孔庙的核心建筑-[大成殿]。在[大成殿]正厅内,除了孔子主祀塑像外,还供奉有“四配”-孔子四大弟子,和“十二哲”-孔子之顶级学生和弘扬儒学的拔尖功臣。在[大成殿]两侧的东庑和西庑中,另分别从祀有历代“先圣”和“先儒”。“先贤”是优秀的孔门弟子和再传弟子。“先儒”为对儒学有杰出贡献的学者。其中有我们熟悉的许多历史名人:毛亨、诸葛亮、韩愈、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文天祥等。全部配享人选均由皇帝钦定。
由此可见儒学在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心目中至高的地位。事实上,儒学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并不被统治者所看好。在周天子大权旁落的春秋战国时代,法制才是诸候争霸的需要。后来,儒家之所以能够力排百家被封建帝王所推崇,要感谢秦始皇开创了中国中央集权国家机器的模式,使国家有了文治的条件。还应归功于孔子的众弟子和后代门人们对其思想体系不断地发展和升华,使其适合于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其中,功劳最大的是两汉时期的董仲舒和宋代的朱熹。
西汉时,面对百家立说和儒学多派糸的乱局,董仲舒把各家学说以及儒家各派巧妙地纳入孔子学说名下。又用道家、法家、及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来改造儒学使之适合汉代统治的需要。他提出的“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观点,迎合汉武帝统治天下的胃口。进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立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从此开启了儒学正统学派的新纪元。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和隋唐时期儒释道“三教并行”的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一度受到动摇。到南宋时,朱熹继承儒学,发展二程之理学,兼采释(佛)和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朱熹哲学体系。朱学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而且从元代起,儒学还被纳入了科举考试的内容。从而巩固并提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正是因为儒学为生存的不断改造和包装,才打造出了为中国封建皇王们可用的“外儒内法”的治国法宝。纵观历史,儒学并非中国帝王们的信仰而是他们维权统治的工具。每到改朝换代的残酷斗争时,造次守权者从不尊守“君君臣臣”的儒学之说。一旦到了自己江山在握,必将用儒家学说来束缚臣民,教化他们不要造次。
这套方法在中国中央集权统治朝代历史上周而复始,每每奏效。从汉代到清朝,尊儒和文治帮助维护了每朝几百年的稳定统治。而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不能不说是一个失败的教训。当然尊儒和文官政治也是这些朝代屡遭北方游牧民族及海外列强侵犯的软肋。那都是后话。然而从历史进程来说,董仲舒和汉武大帝的契合是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一个关键。
中国封建帝王的需要,就是儒学的幸运。从两汉以后直至中国封建王朝消亡,儒学在为统治者所服务的同时,保持了其儒学独尊的地位。董仲舒和朱熹也因此得到了统治者的最高嘉奖。董仲舒被钦定孔庙从祀。朱熹被钦定孔庙“十二哲”。在“十二哲”中,只有朱熹一人不是孔子弟子,可谓殊荣之至。
到底是文圣之府,孔庙对其祭祀,修缮,扩建等事件也都用碑刻记载。孔庙有各种碑碣1000多通,居中国四大碑林之第二位。金石和书法爱好者一定不要错过位于孔庙后门之处的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这里陈列有称为“孔庙三碑”的《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三座汉隶碑刻原石珍品。其立于东汉桓、灵时期,碑文记载了孔庙祭祀、飨礼和管理上的事件。三碑的书法艺术被书法界称之为隶书极则。
由于儒学对中国帝王统治阶层的巨大贡献,历史上有十二位皇帝来曲阜孔庙致祭。孔庙的份量使之成为了曲阜县的核心。据说,明朝时期为了保护位于县城东部十余里的孔庙,曲阜县不惜东移,以孔庙为中心用十年的时间重建曲阜城。而孔子家族也因为儒学的兴旺而享有荣誉、富贵和特权。这些在曲阜孔府和孔林中得到充分体现。
孔府-富贵无顶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占地16万平方米,是朝廷修建给孔子后代的居所。衍圣公,则是帝王给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始于宋代时,衍圣公只相当于八品官,元代提升为三品,明初则成为一品文官。皇帝曾先后赏赐“赏穿带膆?褂“,“太子太保“,“钦差大臣”,“诰受光禄大夫“,“赏戴双眼花翎“,“班列文官之首”,“紫禁城骑马“等荣誉。
孔府分中东西三个建筑群。中轴线上的若干门楼和殿堂将其划分为九进院落。共有厅堂楼房463间,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官衙和内府合一的贵族庄园。其中,[二堂]即[后厅], 是洐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员及替朝庭考试礼学、乐学、童生的地方。[三堂]又名[退厅],是衍圣公处理家族内务的地方。堂内一侧沿墙置放着一排红扙牌,列出衍圣公所受帝王赐与的各种加封头衔和特殊待遇。
据说,所有孔氏地产,包括孔家自购民田和皇帝钦赐的祭田、孔林地、庙基地、学田等,均不纳赋税。孔子家族还例免所有差役。清朝初年时,连曲阜县令人选也由衍圣公保举孔姓人氏担任。
有文章披露,衍圣公具有地方行政和司法实权。对佃户和其他平民,可以进行私堂判决,然后交县衙执行法办。衍圣公的这种作为,并非皇权明文所授,但是朝廷和地方官史对此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予纤正,被视为默许的特权。
这让人不禁联想起在曲阜孔府大门两侧的一幅对联。上联是“举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下联是“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其中,上联的“富”字上少写一点。而下联把“章”字下面的早字的一竖一直通至上面的“立”字。据说这是清代大才子纪晓岚的一个文字游戏,以此形容儒学为孔子家族带着的“富贵无顶”的经济利益,以及儒学所具有“文章通天”的崇高地位。这种福利,孔子后代是生生死都享不尽。
孔林-生死荣耀
恐怕没有一个中国贵族或皇族的后裔能享受到孔氏家族从生到死都有的殊荣。孔林是孔子宗族的墓地,现占地3000余亩。2500年来,历代帝王不断赐给祭田、墓田。才具有了现在的规模。据说,至今已有十万孔姓子孙安息于此地。虽然是墓地,此处却是古木参天,加上庄严的排坊和宽阔的道路,俨然一副自然园林的风貌。据介绍,孔林中百鸟云集,唯独没有乌鸦。据说乌鸦过孔林时都要绕道而飞。
在孔林一公里长的林荫大道尽头,座落着孔子的墓地。墓为土制,形似马背。据说这是一种特殊尊贵的古代筑墓形式。墓前有大小二块石碑,大碑在前,刻着“大成至圣文宣王墓”。这是一个无以复加的崇高称号。大碑前设有青石的供案、下酒池和拜台以及花棂围墙等。然而,石供案的台面正好将大碑上“王”的下横挡住。据说这是有意之为,因为皇帝只拜师不拜王。如果露出完整的“王”字,皇帝就无法拜谒孔子墓了。
在孔子墓台附近是孔子之子孔鲤和之孙孔伋的陵墓。三个墓呈品字形,孔子墓和孔子儿子孔鲤的墓在后,孙子孔伋墓在正前方。这种墓葬形式被称作“携子报孙”。孔子之子孔鲤一生并无建树,但因为是至圣之子,被宋帝封为“泗水侯”。孔子之孙子孔伋继承孔子学说并有所发展,故被元帝封为“沂国述圣公”。
孔林因孔子而具盛名。然而有文章说,孔子墓实是空穴。传说文革时期有人挖开过孔子墓,没有发现任何遗迹。这使孔子真正墓址何在成为一个谜。然而,孔子带给子孙的荣耀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却渊远流长。
在孔夫子离世2500年后的现代,儒学仍旧是许多国人崇尚的思想。在我参观“三孔”那天,就有清华大学附小的二零一九届毕业学生来孔庙[杏坛]进行“师者孔子”活动。同时,另有几十名年龄参差不齐的成年男女,衣着统一汉服,在领班的带领下,列队在孔庙[大成殿]前的广场上,颂咏《论语》字句,拜圣孔子。
孔子的儒学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塑造了我们民族的性格特征。无论我们怎样看待他,他都在我们之中。了解儒学或许是认识中华文明和解析自我的必修课。
阅读本糸列的其他文章:
《华夏文明寻踪背包行》(1) 还愿之旅
http://bbs.wenxuecity.com/poetry/831096.html?backPage=0&backSubid=poetry
《华夏文明寻踪背包行》(2) 济南-走近李清照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6/52.html
《华夏文明寻踪背包行》(3) 大明湖-古韵品到今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6/1625.html
《华夏文明寻踪背包行》(4) 曲水亭街话“流觞”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7/16534.html
《华夏文明寻踪背包行》(5) 泰山-何止风月无边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7/25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