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219)
2018 (161)
2020 (56)
2025 (1)
各位书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起共读亚瑟·叔本华的《孤独读书术》。这本书一共分为4章,根据我们所拆的10个主题点,每天阅读半章左右。建议今日早读阅读第1-16页。
请带着这样的思考开始今天的早读:
读书究竟读的是思想还是内容?
在阅读过程中,你能全部接收到作家笔下的思想吗?
知乎上有人问,“什么样的人适合写作?”有人回答道:想写,总是想写,并且动笔写了的人。
诚然,每个人都会被各种各样的事情勾起写作的欲望。去写,很简单;写得好,很难。
钱钟书曾经说过:“我们常把自己的写作冲动误认为自己的写作才能,自以为要写就意味着会写。”
实际上,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作者思想的复制品。真正会写作的人必然是有思想的人。
叔本华把作家分为三种。第一种作家写作时没有任何思考,他们靠记忆,甚至依靠回想别人的著作而写作;第二种作家在写作时才会思考,他们思考的目的是为了写作;第三种作家在写作前就进行了思考,他们从事写作只是因为他们有思想,这种作家最为少见。
如果用星体来比喻这三种作家的作品,第一种作家的作品就像流星,“刷”地一下划过天际,然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在划过天际时,你可能看到了,也可能没看到,可以说,一切都靠运气。
第二种作家的作品像行星。因为它和我们比较接近,所以看起来比恒星更为明亮,这样的错觉让不少人以为它们是恒星。
但它们只是在反射别处的光,它们的影响范围仅限于它们同时代的人之间。
第三种作家的作品像恒星,它们高高挂于苍穹之上,发出自己的闪耀光芒,每个时代都受它们的影响。
作家的思想决定了他的作品是流星、行星还是恒星。
写作是一种表达。
因此,一位好作家最重要的评判准则就是,他是否有东西可以表达。
你可能也有这样的感觉,有的人的作品让你觉得索然无味、如同嚼蜡。究其原因,是这些作家没有进行充分的思考,他们用文字一知半解地表达自己,他们没有真正了解自己所用文字的意义。
他们也许对文章结构、言语套路了然于心,但也仅限于此。他们的作品没有任何具备本身特色的明确观点以及清晰的思路。
写作,对他们而言,似乎是一场拼图游戏。而他们的作品,就像游戏之下仓促的印刷品。
但反之,你去看鲁迅的作品,即便过去了几十年,他笔下的事、笔下的人,依旧让人觉得十分鲜活,这就是有东西可以表达的作家。而那些迎合大众关注点的书籍,即便全然契合你的痛点,你看过也只会觉得是在隔靴搔痒罢了。
对于读者来说,能否全然获取作者通过文字吐露的表达尤为关键。
一位有思想的作家,他的思想往往会借助作品的两个方面传递出去。一个方面是内容,还有一个方面是形式。
内容就是故事,也是读者比较感兴趣的方面;而形式包含了处理内容的方式以及作者在构思这些内容时所采用的方式,很多读者会忽略它,只有一些书迷或是深度鉴赏的人才会尝试挖开藏在内容之下的形式。
好比说,《红楼梦》的故事讲的就是封建大家族贾家中爱恨情仇以及家族由富贵堂皇走向没落衰败的故事。这就是它的内容。
但它的形式是十分多样的,你可以理解为人生好比一场梦, 这一场梦不在于你得到多少,失掉多少,而在于你在奋斗中悟出了多少;还可以理解为是中国近代的缩影。
叔本华认为,形式要重于内容。因为作家的思想,主要呈现在作品形式上,这才是一本书真正的价值所在。
因此,他建议,当一部作品成名以后,一定要看清楚,它成名的原因到底是它的内容,还是形式。
一位好作家,在写作前就会进行思考,他们总能用简单明了和毫不含糊的文字轻松地表达出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作品既不冗长乏味,也不会含糊不清,令读者大呼畅快。
即便他们的主要观念有些许错误,也是经过了明确和仔细的思考。也就是说,至少他们的作品在形式上是对的,因此他们所写的东西就具有某种价值。
写作是作者与读者的对话,而不是作者的独白。
不少作家认为,写作是孤独中的创造,因此,只要自己了解自己的意图就满足了。但作家以不关心读者是否了解自己的写作意图为出发点,就会导致作品变成单人独白。
写作是一种表达,但不是自我表达。
文学实际上应该是一种对白,而在这种对白中,表达者必须要明确地表达自己,不要使对方产生任何疑问。
这就需要作家在下笔前进行充分的思考。如果在下笔前,脑子是混沌的,那么就会呈现出一部含糊、不和谐的作品。
反之,如果头脑中装着经过明确思考过的东西,自然会更容易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
但和读者交流的表达并非是要作者像说话一样写作。
因为所有文体的写作风格都多少保持某种与碑文体相近的痕迹,这样的书面用语注定了文学作品不是唠家常。
可见,写作是一项技术活。它要求作者要有思想,在下笔前要经过充分的思考,要注重形式的表达,以及对白的呈现。
写作是严谨的,唯有抱着这个态度的作者,才会产出至少不坏的作品,产出有价值的思想。
资源来源:http://mp.weixin.qq.com/s/wte-w0PJNQv7z4dkqxBVx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