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

漂流在外30载,一些杂感和大家分享
正文

澳大利亚游记 – 11 大洋路上凄美的爱情故事

(2016-04-30 22:00:20) 下一个

墨尔本西部平原当初是火山地区,经过物换星移,如今这里是一片辽阔的荒原,只留下几个醒目的火山锥、因岩浆阻断水道而形成的湖泊、还有火口湖,星罗棋布在这平原上。大洋路的东段则是蜿蜒着奥特威山脉(Otway Range)。从南洋(Southern Ocean)吹来的西南风,带著丰富的水气,受到奥特威山脉所阻隔,降下地形雨,并形成相当湿凉的气候,孕育著茂密高耸的树林,还有农民所开垦的良田。

据记载:大洋路是为纪念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修建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英国归来了约5万名澳洲士兵。由于当时国家经济萧条,失业率上升,政府处于无奈,只有安排这批士兵开荒修路, 共有3000余工人为此付出了艰辛的汗水。这条路于1919年开始动工,1932年全线贯通。 大洋路 (Great Ocean Road) 沿着维多利亚州西海岸蜿蜒伸展,带给游客壮丽的海洋风光和无数的海滩活动。沿途散落着一些海岸城镇和渔村,全长近300公里。从上世纪80年代初正式被定为国家自然公园对游客开放。经过20多年的开发和推广,现在已成为澳洲境内为数不多的世界著名观光景点之一。在悬崖峭壁中间开辟出来的大洋路,正式的起点是托尔坎(Torquay),终点是亚伦斯福特(Allansford), 沿途奇景迭出。驾车奔驰在大海洋路上,可说是一次又一次的惊奇之旅的大组合,沿途几乎不到一公里就是个绝景,耸立在海上的岩柱没有一块是相同的。夕阳斜照、群鸟飞舞,是许多人一辈子可能都见不到的美景。大洋路沿岸的壮阔波澜和笔直绝壁、是上帝的鬼斧神工。 由于在英语中通常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称为“Great War ”,这条路又是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修建的,所以被正式命名为“Great Ocean Road” (大洋路)。

大洋路 (网络照片)

大洋路 (网络照片)

到澳洲的第十天,我们早上7:30踏上了大洋路一日游的旅程。尽管头天看小企鹅,晚上12点多才回到旅店,早上6点又起来了,匆匆吃了早点,就赶到集合地点参加旅行团。又是一辆车,又是不到20人,绝大部分又都是年轻人。真有意思。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小伙子,加拿大多伦多人,在一家对冲基金工作了两年,现在请3个月的假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玩。还有两个德国学生,休学一学期出来玩。另外有两个台湾来的学生,在澳洲实习结束,出来玩一下,等等,就我们两位属于鹤立鸡群,退休了出来玩,有点老夫犹发少年狂的劲头。

大洋路之旅

到达大洋路之前的大约1.5个小时的路程中,我们停了两个地方,一个是当地的冲浪天堂。那天阳光明媚,气候宜人,浪不是很高。沙滩上有无数的青年男女在晒太阳,海面上冲浪者们在各显神通。

冲浪的视频

另一个地方司机兼导游告诉我们在路上可以看到野生的考拉。结果那是在一个临海的野营地后面,有几颗尤加利树,树上有2只考拉。不知为什么他们选择了这么一个闹哄哄的地方。似乎当天所有的旅游团都在这里停车看考拉。树上就2只考拉,地上有几十人围着树转,大呼小叫的,幸好考拉不爱动,就在那里静静的呆着,要是别的动物早就跑了。

考拉心里说:看什么看?看到眼里就拔不出来了!

另一只考拉说:别惹我,烦着呢!

树上还有一只大鸟

过了Geelong,沿途海边修了许多豪宅,毕竟有极好的Ocean View吗!其中有一个房子最奇怪,像一个大伞一样由一根独立的十字形钢筋混凝土柱子支撑在悬崖边上。然后通过一个桥和悬崖顶部连接起来。导游说那个房子里面没有厕所,上厕所要走过桥到另一边去上。我想建筑设计师不会那么笨吧?刮风下雨怎么办?

路边的豪宅

奇特的房子

在大洋路起点处,特别在路边上辟出一块空地修了纪念公园,有纪念碑,有雕像和地图。在起点处还修了一个带着大洋路字样的门楼横跨在路上。当年从第一次世界大战退伍回来的老兵根本找不到工作。政府通过民间集资筹了一笔钱,组织老兵们在这里修路。在修大洋路之前,从墨尔本到阿德莱德沿海一线根本没有路,交通全靠海运。而变化莫测的天气,陡峭的海岸线时常引起海难事故。这条路的通车解决了很大的问题。而修这条路本身也是十分的艰难。那时候没有什么机械,几乎全靠人工和简单的工具,不光危险重重,而且时常还有资金断裂的危机。这些困难我们今天都很难想象。

大洋路的东端起点

纪念的碑文

老兵的雕像

大洋路的地图

继续往前走,看到路基本上是修在陡峭的海岸边上,左边悬崖下是碧蓝的海水,右边悬崖上是茂密的森林。这条路让我感到非常像我们加州的1号公路。快到Apollo Bay (阿波罗湾)时,路边的树林有被火烧过的迹象。导游告诉我们2015年圣诞节前后(也就是我们到的十几天以前),这里着了一场大火。有超过100座房屋被烧毁,超过1万多人被紧急疏散。这里是有关报道的链接:http://www.aozhou123.com/1-2282.html

着火的痕迹

烧过的树木

着火当时的照片报道

路边海滩上有人在搭石塔,不知什么人开始的,现在搭的越来越多了

中间的这个人是我们的司机兼导游,他在树林中给我们讲解榕树的生长

密林中的植被

又走了大约一个小时,我们来到了坎贝尔港国家公园,这里有我们此行的主要景点:12门徒石,和洛克阿德大峡谷。

12门徒石路标

根据百度百科:在大洋路坎贝尔港国家公园内的海岸线上,坐落着有千万年历史的石灰石、沙岩和化石经海水风化而逐渐形成的12个断壁岩石。矗立在湛蓝的海洋中的独立礁石,形态各异,因为其数量和形态酷似耶稣的十二门徒,因此得美名“十二门徒石”。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了令人惊叹的壮阔雄伟的奇景,然而时至今日,12座岩壁,只剩下7个半,海浪经年累月的冲击使其中的几个已经坍塌。最近的一次坍塌是在2005年7月3日。当时一块高达45米的大岩石突然发生崩塌,数秒钟内变成一堆碎石,坍落的碎石仍比海平面高出了10米。

当时,一名15岁的悉尼男孩和他的父母目睹了岩石崩塌的瞬间,并在1分钟之内拍下了两张截然不同的照片 — 一张是9点18分,另一张是9点19分,从两张照片上可以看到,一分钟前大岩石还矗立在那里,一分钟后它矮去了三十五米。科学研究者说,十二门徒石总有一天会全部消失。你所看到的瞬间,其实便是历史

我很喜欢上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你所看到的瞬间,其实便是历史。其实我们生活中的每一瞬间都是历史的一个片段。只不过有的传承下来,有的被时间给磨灭了。赶快上照片,把这一瞬间的历史传承下去。

12门徒石的说明

一边的部分12门徒岩石

另一边的部分12门徒岩石(怀旧版)

12门徒岩石近景

12门徒岩石(黑白版)

逆光 - 左边好像是皮诺槽的像,有个大长鼻子

海边岩石上的洞

远看

近一点

再近一点

全景

这附近的另一个景点是洛克阿德峡谷。十九世纪这里是通往维多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的主要航运通道。我在2016澳大利亚游记 - 3里谈到1788年英国第一舰队船长亚瑟·菲利普带领11条船(最大的约300吨)从英国来开发澳洲就是从这里走过。在这崎岖蜿蜒而又荒芜的海峡内,经常是浓雾弥漫,风急浪高,那个时候又没有灯塔,航行极为困难,很多船只在暴风雨中沉没。1878年6月1日,一艘名为“Loch Ard(洛克阿德)”的英国移民船在开往墨尔本的途中到达这里,他们本可以靠岸休息,但他们没有这样做,而是就地抛锚。想着几万里的海上生活马上就要结束,马上就可以到达新大陆开始新生活,他们在船上喝酒狂欢庆祝,没想到当晚暴风雨来临,吹断锚缆,轮船触礁沉没。船上的一位年轻学徒水手Tom凭着身边的救生艇飘到峡谷中,然后就躺在沙滩上昏了过去,等他醒来,听到有微弱的呼救声,Tom又游回大海,救下了一位和他同船只有18岁的少女Eva。全船54人,只有他们2人幸存。后人为了纪念这些遇难者,将这个地方命名为洛克阿德峡谷。

后来Tom仍然要当海员,Eva虽然感激Tom的救命知恩,但害怕会再度失去亲人,不同意和Tom结婚。几年后Tom死于另一场海难。Eva终身未嫁,一直活到80多岁。Eva在她写的一本书里描述了这个故事。有时候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一种缘份,展示了爱情故事圆满的美好,有时候有情人不成眷属却终生不嫁也是一种缘份,展示了爱情故事中残缺的凄美。

关于两个幸存者的描述

洛克阿德峡谷

从上面看洛克阿德峡谷

从另一边看

峡谷底部的钟乳石

洛克阿德峡谷全景

海岸边的陆地

回程就从内陆走了,这样走的快一些。看着周围的农庄,遍地的黄草,牛羊,蓝蓝的天空,感觉就像回到了加利福尼亚。路上的晚餐自费,司机一路上鼓吹有个中式炒面如何之好,把我们拉到哪里,果然是他们的关系户,路边停了一溜旅游车,小店挤得满满的。我们走到马路对面空荡荡的KFC,买了一个鸡肉汉堡,加一杯可乐。大概有一两年没有喝可乐了,怎么那么好喝!开始我家领导还批判我说那东西不健康,结果她喝的好多。

两天多的墨尔本之旅就要结束了,基本上是走马观花,浅尝即止。墨尔本还有许多地方都没有去。挺遗憾的。给下次再来留个念头。

明天就要回悉尼了,悉尼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 - 鱼市等着我们,敬请期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