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

漂流在外30载,一些杂感和大家分享
正文

2016 澳大利亚游记 – 3: 美国来的乡巴佬逛悉尼

(2016-04-22 20:06:35) 下一个

第三天:悉尼一日游

这几天悉尼的天气真好,每天都是蓝天白云,白天的温度大约是华氏75度。走在太阳地下有点晒,站在树荫下面,小风吹来,非常的爽。我们按照如下图所示开始了今天的悉尼一日游。

悉尼一日游上午的路线图

从旅馆出来的第一站是海德公园。刚一听到这个名字,不禁有点哑然失笑,作为英国在海外曾经最大的殖民地,有一个和伦敦著名公园同名的市内公园是题中应有之意。

                   

从海德公园看悉尼塔

海德公园离我们的旅馆2条街。初建于1810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有大片洁净的草坪,百年以上的参天大树,是这里休闲的一个好去处。公园的中心是一个设计独特的喷水池。他是由一组青铜雕塑组成,中间高处的是一位手拿古琴的少年,他的后面有扇型的喷水,水池里还有几组铜雕。这几天因为悉尼在准备澳大利亚日的庆祝活动,公园里到处都在搭建临时建筑,繁忙都很。

青铜雕塑看着很有力量

少女射箭

穿过海德公园,就是著名的圣玛丽大教堂。圣玛丽大教堂(St Mary's Cathedral)是悉尼天主教社区的精神家园。它是悉尼大主教的所在地, 是澳大利亚规模最大、最古老的宗教建筑。大教堂是由当地的砂岩建成,“哥特式”的建筑风格是欧洲中世纪大教堂的建筑遗风。它始建于1821年,而天主教神父正式来到澳大利亚是在1820年,因此圣玛丽大教堂又被称为澳大利亚天主教堂之母(Mother Church of Australian Catholicism)。1865年修建中的大教堂毁于大火。重建工程于1865年开始,耗时60多年,于1928年完成。1998年至2000年,加修教堂的尖塔。大教堂长107米,中殿24.3米宽,天花板高22.5米,中心塔高46.3米,前塔和尖塔的高度为74.6米。圣玛丽教堂气势雄伟恢宏,内部庄严肃穆。教堂地下墓穴的马洛哥神父地板图案,是以创世纪为主题的,由彩色的碎石镶嵌而成,因手工十分精巧而闻名世界。它不仅是过去的宝贵遗产,也是今天整个城市和国家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段介绍来自百度百科)

从海德公园看圣玛丽大教堂

教堂的正门

教堂内的窗户

金色的阳光照耀着大厅

沐浴在神的光芒之中

教堂的上半部装着一排黄色的玻璃窗,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大厅里面金光闪闪,教堂内祈祷的人们似乎沐浴在神圣的光芒之中。真的是庄严肃穆。

从圣玛丽大教堂出来,我们沿着马路走到了新南威尔士美术馆 (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建于1874年的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是澳洲国内3大美术馆之一,陈列着澳洲境内最优秀的艺术作品。馆内主要展出的是澳大利亚各个时期的美术作品,也有印象派大师和亚洲的美术作品。每年澳大利亚美术界最重要的三项艺术大奖的评选都在这里,获奖的作品也都在这里展出。

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并不高,地上一层,是仿古典的建筑,另外4层则在地下。美术馆外墙全部由浅桔黄色石材装饰,入口处有个突出的柱廊,颇具古罗马神庙的遗韵,外立面贯通上下柱间的是狭长的方窗,窗框与窗楣处都是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雕刻做法。入口内是一处玄关式的小展室,中间穹隆圆顶,两旁半圆形,通过这个展室进入美术馆的正厅。与室外的古典建筑做法不同,美术馆地面是浅色大理石,偌大的展厅内没有任何多余装饰,粉白的墙上悬挂着一幅幅画作,天顶上的射灯发出一束束柔和的光,为画作提供适合的照明。由于美术馆与皇家植物园毗邻,建筑师在有些展厅的转角处开窗,形状瘦直的玻璃削弱了室内大块的实体,增加了虚实的变化,又引入自然光使室内外空间交互,在饱览艺术品之余还得以观赏室外的自然美景,真是一举两得。

由于艺术馆有两层展室处于地下,从外观看整体建筑不很高大,但雕刻精美的外部结构以及围绕整个建筑物的华丽石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艺术馆的大门在四楼,进入后施明亮的大厅,两侧分别为19世纪欧洲和澳大利亚美术展和20世纪澳大利亚美术展。19世纪欧洲美术展馆里珍藏着许多优秀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惠斯特勒的《银灰的夜景》和印象派大师毕加索。莫奈以及劳特雷克的作品。

         参观美术馆是免费的。我们仅仅匆匆地走了一遍,说实话,里面能够吸引我的作品不多,又不让照相,这里我也就不班门弄斧了。有一幅现代派作品,就是一个镜框,镶着玻璃,透过玻璃,就看到墙。玻璃上写着类似“你在透过镜框看到墙”的话。它的特殊性,给我留下印象。我们每个人在看待外界事物时都是通过一个社会或自我设下的框框来看,而你能看到的往往又是被掩盖的真相。有点意思!

            从美术馆出来,穿过立交桥,我们来到悉尼皇家植物园。(以下信息来自互动百科)悉尼皇家植物园面积30公顷,于1816年在当时总督Macquarie主持下建立,占地24 公顷,原是澳洲的第一个农场,紧邻悉尼歌剧院和中心商务区。每年吸引了300多万游客来参观。 当地适宜的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植物园的植物收集。植物园收集展示了热带和亚热带植物7000多种,其中不少是殖民地时期从国外引进的,如柑橘,有些是在国内和太平洋地区考察引进的,有的甚至是植物园前身第一农场时期通过种子交换而来。植物标牌提供植物收集的历史信息,特色的园区更是植物园历史的写照。

悉尼皇家植物园

悉尼皇家植物园的主要景点:

宫廷花园(The Palace Garden)该址原是一幢大型的维多利亚式花园宫殿(The Garden Palace),它是悉尼举办的1879~1880年国际博览会的场馆,1882年烧毁后,地块成为植物园的一部分。该园最具特色的是纪念喷泉和下沉式花园。 

棕榈园(The Palm Grove) 建于1851年,是植物园最具特色和历史最长的园区之一。收集展示了140多种棕榈科植物,有澳大利亚最常见的澳洲蒲葵(Livistona australis),其嫩梢可以食用,叶片可制作草帽。种植区用君子兰镶边,春季是最佳观赏季节。 此外,还可欣赏到一些参天古树,它们是19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植物学家野外收集的种子开始培育长大的。1853年种植的昆士兰贝壳杉(Agathis robusta)是植物园中最高大的一棵植物,其他古树有茶、锡兰肉桂等。 

蕨类植物区(The Fernery) 紧邻棕榈园,原来是总督的家庭花园,原产澳大利亚和世界各地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蕨类植物被艺术而便于教育宣传地布置。近来改造的精美钢结构遮荫系统更为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第一农场(First Farm) 这一区域曾栽培了殖民地时期第一批作物。现划为14块平行的种植床,部分仍是展示当时农场的风格,部分种植了按科布置的植物,杜鹃和秋海棠也收集在这儿。 

低地园(The Lower Garden) 是19世纪农场海湾(Farm Cove)填海拓地的区域,通过在园区小溪流拦坝形成了一系列的跌水和湖面,湖畔种植了墨西哥落羽杉和榕树等。

 展览温室(Tropical Centre)由两座非常现代的建筑组成,塔形建筑展示澳大利亚热带植物,弧形建筑收集了澳大利亚以外的热带植物。 

皇家植物园的大门

我们从植物园里匆匆走过,看到许多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树木。这时天气开始渐渐地热起来,我家领导感觉太阳有点晒,因此我们没有过多地停留此处。

在棕榈园内

出了植物园,我们来到悉尼总督府(Government House)。根据维基百科介绍:悉尼总督府位于皇家植物园傍边,可眺望悉尼港。走近总督府,看到城堡顶上飘扬着澳大利亚国旗和新南威尔士州州旗。悉尼是欧洲殖民者在澳洲建立的第一个殖民地,澳洲的第一个总督府就建在悉尼。1816年时的澳洲总督就打算建新总督府,直到1845年才建成。1901年澳大利亚独立,议会设在墨尔本,澳洲总督就很少再使用这个官邸。此后州政府收回这座城堡作为新南威尔士州总督官邸,也称为总督府,不过是新南威尔士州总督府。直到1996年总督办公室从这里搬出后,就开始对外开放,现已成为悉尼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曾经风光无限的殖民政府官邸现在已经是澳大利亚殖民历史遗迹的一部分,经过修葺之后,总督府还是保持了一个多世纪之前的原貌。见证了澳大利亚历史的开始。总督府内部布置完全是英式的,有会议厅、舞厅、书房、餐厅、起居室。门厅的四周墙上装有各任总督的画像,所有的窗子玻璃都是防弹的。     

总督府外景

总督府门口

         总督府内部只有周五和周六相公众开放,我们是周一去的,只能在院子里转转。在屋子前面有一棵巨大的摩顿湾无花果树,在中文里又叫做榕树。这种树的种子可以寄生在别的树上或着建筑物上,然后树根再慢慢地长到地面上,扎进土壤中。在柬埔寨的吴哥窟就有几棵横跨在建筑物上的榕树。悉尼总督府的这棵树是在1845年左右种植的。

摩顿湾无花果树

摩顿湾无花果树的树根

总督府墙上的徽章

总督府的侧院

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的塑像

从总督府出来后,我们来到悉尼博物馆。悉尼有许多博物馆,最有名的是澳大利亚博物馆,是世界排名第六的自然博物馆。悉尼动力博物馆作为一个科技博物馆也很有名。与他们相比,悉尼博物馆是一个很小的博物馆, 专注悉尼城市史和澳大利亚古代和早期殖民史。博物馆成立于1995年,馆址是一処重要历史遗址,当地的历史地层非常多,包括建成于1788年的殖民时期第一座总督府。这里也是悉尼地区澳洲原著民最早与英国殖民者接触的地方。总督府建筑在1846年拆除,以后这里发展为居民区和商业区。直到1983年,此区域开发重建时根据规定进行考古发掘时,第一座总督府的遗址才又被发掘。鉴于发现的考古遗存具有历史意义,澳大利亚历史建筑基金会决定在遗址上建立一个专注悉尼历史的博物馆,着重在殖民前的本地历史与殖民史。

悉尼博物馆的建址纪念

博物馆外和我们外孙同名的酒吧

从馆内的介绍得知悉尼是欧洲第一个澳洲殖民聚落以及充当罪犯的流放地,1788年由英國第一舰队的船长亚瑟·菲利普建立 。这位总督带着第一舰队的11艘船、1400人(其中大都是来自英国的囚犯)于1788年1月到达了今日悉尼港所在位置。这些船中最大的约3百吨排水量。相比于一艘现代的驱逐舰大约有7千吨到1万吨,一艘航空母舰大约为6万吨到10万吨。这些船简直小到没有办法相比。再具体一点,2014年海口市接受了一艘渔政执法船,该船由广东江龙船舶制造有限公司承建,于2012年11月29日开工建设,总船长49.5米,水线长47米,型宽7.6米,型深4.3米,航速18节,排水量(满载)330吨,续航力1500海里,自持力15天,定员25人。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么小的船,而且还是木帆船,装满囚犯,从英国普利茅斯启程,顺着大西洋一路向南,绕过南非的好望角,穿过印度洋,进入太平洋,从澳洲南边绕到位于澳洲东南部的悉尼湾。在那个年代,是多么漫长而艰苦的航程呀。

英國政府的命令下,亚瑟·菲利普在1788年于悉尼湾建立了罪犯流放地。他以当时的英國內政大臣悉尼子爵托马斯·汤森命名该地,以颂扬这位悉尼爵士发布宪章,批准建立流放地的贡献。

澳洲原住民在悉尼地区居住已至少有三万年。1788年第一舰队抵达时,本地尚住有4000-8000个原住民。悉尼地区有三种不同的语系,它們可推敲为较小部落的方言。 部落有各自的领土,其领土的选址决定了资源的多寡。1789年4月,一场天花夺去悉尼不少原住民的性命。保守估計,500-1000个原住民死于这场疾病 。到1820年为止,悉尼地区只剩下几百个原住民。麦爵理总督则进一步把原住民「开化、基督教化及教化」,使他们离开部落。

首次的淘金热始于1851年,悉尼的港口湧入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潮。19世纪末,由于工业化所帶來的便捷,使悉尼人口迅速膨胀,在20世纪前夕,悉尼的人口已经超过100万。在20世紀,悉尼继续扩展,涌入了欧洲和亚洲的新移民 。悉尼人的祖先大多來自英国爱尔兰。其他移民陆续来自于亚洲,欧洲,和美洲 。悉尼现在大约有600万人,其中亚裔人群大约占十分之一。走在悉尼的大街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个是年轻人特别多,另一个是满街都能听到国语和韩语的对话。感觉好像亚洲人比旧金山还多。

中午饭我们在悉尼塔(Sydney Tower)上的旋转餐厅吃的。根据维基百科记载:悉尼塔位于澳大利亚悉尼市中心,高304.8 米,是澳大利亚最高的建筑,也是南半球最高的参观平台。悉尼铁塔始建于1968年,曾经计划建设为购物中心,直到1981年才全部完成。悉尼塔是一个多功能建筑物,它的外表呈金黄色,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壮观。高达230米的管状塔身是由46根长5米、直径6.7米、重32吨的管子一个压一个堆积而成。管的外部有56根钢缆与地面建筑物相连。每根钢缆重7吨,由235 股7 毫米的钢丝拧制成。钢缆总长度可达170公里。悉尼塔的塔楼是个9层的圆锥体建筑,第一、二层是两个旋转式餐厅,各有座位200多个,因为座位有限,吃饭必须预订。我们是在早上出发之前就定好了午餐。我们一边吃饭,一边凭窗眺望,整个悉尼市一览无余。近处是大片大片的楼房,无边无际的绿地,光闪如银带的高速公路,连绵似流水的汽车。远处碧海蓝天浑然成一体难辨边际。海湾里,巨轮进进出出,帆船轻盈地游荡,好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悉尼塔建在市中心购物中心的顶上,购物中心里有大小商店180个,商店里琳琅满目,从时装、皮毛、照相机,到食品、书报杂志,应有尽有。 

从空中看悉尼 - 1

从空中看悉尼 - 2

从空中看悉尼 - 3

从空中看悉尼 - 4

从空中看悉尼 - 5

从空中看悉尼 - 6

从空中看悉尼 - 7

从空中看悉尼 - 8

从空中看悉尼达令港

敬请期待澳大利亚游记 - 4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TCM008 回复 悄悄话 说来惭愧,俺在悉尼住了多年,从来没有去参观过总督府。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