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转:交大校友悼念楊裕球老学长 / 百度百科 楊裕球

(2016-03-03 11:59:07) 下一个

ZT 上周日参加楊裕球老学长(98岁)的葬礼,听到他为人处事的故事,特别感动。

楊学长是位天才的设计专家。位于旧金山湾区的海湾大桥东端于2013年9月开通,所有见过的无不惊叹其设计前瞻、简单美观雄伟;没有想到这座世界最大跨度单塔自锚抗震悬索钢桥用了杨学长37年前的设计,可抗御1500年内发生的强震!上海的楊浦、南浦大桥也出自于他的设计。他不仅是优秀的设计大师,也是非常成功的商业家。经营几亿美元的工程项目比比皆是。他对美国华裔社区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他曾任美洲交大校友会会长,中国工程师协会会长,百人团成员。为华人的团队合作,作了表率的作用。

这些都是大家知道的有目共睹的。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学长成功背后不为人知的生活点滴。

虽然杨学长这么成功,自己生活却非常节俭。家里的沙发坐上去都会吱吱作响;出差坐飞机总是选经济舱,不仅他个子高坐得不舒服、加上途中还要翻阅设计图纸,非常不便;即使这样,他也不肯多花公司的钱坐商务舱。他的一位做房地产的朋友看到他家里的装修还是60年代的样子,提出要帮他装修,他也是一口谢绝。他的一位银行界的朋友常有业务往来联系学长,但有一段时间学长在医院陪住院的夫人、不容易联系,就把自己更新换代下来的手机给学长用、没想到他一用就用了10年!虽然他不肯花钱换个家具、把家里有年头的厨房重新装修一下、换个新手机,但他对母校的捐款总是大手笔、每次至少10万美元;对别人的帮助也出手大方。他是不拘小节,着眼大事,慷慨回馈。

而且,他待人特别真诚耐心,总是先听别人说完意见,再讲自己的想法,从不打断别人的说话。在过去几十年里与他打过交道的人,无论是生意上的合作伙伴还是生活中的普通朋友无不对他交口称赞。这可不是一般人特别是象他这么成功的人容易做到的。

学长1957年38岁的时候来美留学,在Michigan University 读了土木工程硕士,而我们常常更年轻时就出国留学、获得了更高的学位,但贡献却不能与他同日而语。个中原因是不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深刻思考呢?

我想,他不拘小节、待人真诚耐心、热爱工作是他比常人对社会能有更多贡献的原因。

杨裕球学长是我们大家的楷模,是我们交大人的骄傲。我们永远怀念他!

                         姚向宇 3月2日于北加州

------------------------------------------------------------------

百度百科

杨裕球

 编辑
杨裕球,江苏海门人。1939年考进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1946年转赴台湾,从事桥梁设计工作。1956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在50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杨裕球汲取东西方的建筑经验和风格,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设计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他创造的价值工程理论研究成果,在运用于建筑工程实践后,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大大降低了工程成本,被认为是对人类的杰出贡献,曾获得美国工业荣誉大奖。[1] 
中文名
杨裕球
出生地
江苏省海门县
出生日期
1918年
逝世日期
2016年2月20日
毕业院校
西南交通大学

世界著名华裔土木工程专家

编辑
杨裕球1918年出生于海门坝头镇(今德胜),七八岁时读私塾。读完高小,杨裕球考上了南通商业学校。1936年进入如皋师范学校学习,如皋师范因战事关闭后,因他曾投考过海门中学且名列榜首,所以顺利插班海门中学高三就读。当时教育部推出了全国第一次大学联合招生制度及大学生贷金制度,协助沦陷区学生在大后方继续念书,杨裕球就是该计划的受益者。他对朋友说:“我当时想到,战争将来结束后,国家的复兴建设工作必定需要无数的工程人才,所以我决定报考工科。因此,我就报考唐山交通大学的(今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幸获录取。”交通大学迁至湖南湘潭,然后迁到贵州平越县。 

  在经历了贵州平越的艰难求学后,优秀毕业生杨裕球跟随建筑工程师林同炎到陕西宝鸡工作。1945年10月,林同炎奉调到台湾接收糖业公司的小铁路小系统,宝鸡公司事宜都交给了杨裕球。1946年5月,杨裕球来到台糖公司工作,负责公司与铁路有关的事项,兼管桥梁的保养维修工作。
1956年,在黄棣先生的指导和吴文熹先生的慷慨资助下,杨裕球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深造,主修结构学,辅修土壤学。杨裕球克服语言障碍,历时9个多月,读完了应修课程,获得土木工程硕士学位,为其后来的事业奠定学术根基。虽然他也想继续深造,但考虑到家庭的负担和责任,杨裕球决定尽早工作。他进入Harry Ellington and Day公司担任工程设计,两年后,加入新成立的林同炎国际工程顾问公司,任总工程师,共同创业。[2] 
 
西南交通大学
 飓风和强震创造奇迹
  创业难,在国外创业难上加难。1959年,杨裕球到洛杉矶公司和两位同事一起工作。公司成立之初只有4个人,加入一位秘书后也才5个人。杨裕球担任总工程师,负责到外面开会、洽办工程案件以及接受案件后的设计绘图等内部工作。因为人手有限,他的工作忙碌更胜往常,但他凭着对公司的信心和自身的韧劲,倍加努力。公司规模虽小,他和董事长林同炎、总经理柯华理念一致、通力合作,业务开展得相当顺利。
 
  在大家的努力下,公司业务扩展迅速,不久便在美国8个州和中美洲成立分支机构,继而在香港、新加坡、台湾等地成立分公司,工作伙伴逐渐增加到700余人,成为国际性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建筑工程设计公司,为美国华裔增光。杨裕球在回忆录中写道:“对每个我所经手的工程,皆比一般工程师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想方设法,使其在安全、经济和美观等方面能跟上时代,更希望能有所创新。”
 
  当时他和拍档林同炎秉持一个信念,就是工程设计要考虑经济、轻巧和美观三个方面,而这一观念日渐获得业界的重视和效仿。有些发展商委托其他建筑师设计好的工程计划不能推行,上门来求助。经林氏公司变更设计后,节省造价、使业者如期完成计划。由于林氏公司在多次竞争中屡屡获胜,引起部分同行的不满和嫉妒,他们联合起来向加州政府主管核发工程师执照的委员会提出控诉,指控林氏公司的设计在安全系数上有问题,将经不起地震、飓风的考验等。委员会根据由反对林氏公司成员担任的复审者的报告,将情况呈报加州检察长,想撤销林氏公司执照。
 
  危急关头杨裕球站了出来。他据理力争,打了5年官司。时至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发生多处大地震,阿拉斯加、洛杉矶、委内瑞拉等地皆成灾区,洛杉矶的荣民医院全部震倒,而相邻的由林氏公司设计的一家新医院则毫发无损。在阿拉斯加和委内瑞拉等处,林氏公司所设计的建筑物均无问题。当时全世界各报章杂志均有大量报道,引起轰动。不久,公司律师就接到了对方来函,表示愿意撤回控告和解。
 
  这桩工程界讼案结束后,美国最权威的《工程周刊》曾大幅刊登经过详情,并颁发卓越工程师奖,杨裕球受邀领取奖状,多年来的“冤屈”终于澄清。
  在美国旧金山,林同炎和杨裕球两位以桥梁建筑工程扬名国际的华裔杰出人物,在高楼大厦建筑工程方面也享有同等的声誉。

 
  林氏公司主持设计了美国许多重要建设,推广了许多新技术的应用,成为一家有活力、有影响的公司。旧金山湾区多地震,许多重大建筑,如莫斯科尼会议及展览中心、旧金山机场工程都请杨裕球参与设计。湾区地震测试站的仪器也特意安装在杨裕球设计的一幢公寓建筑内。
 
  旧金山中国城30层高的“假日旅馆”的设计,为业主节省了大笔造价。假日旅馆公司总部获知后,要求全市待建的4家假日旅馆的结构全部交给林氏公司设计。随后,杨裕球承接了萝拔山高级公寓大厦、旧金山第一家30层楼的老人院、旧金山日本城的宝塔等大工程的设计。在亚太地区,林氏公司的服务建筑项目连连不断。重大项目有香港红磡体育馆屋顶、新加坡40层高的摩天大楼、尼加拉瓜首都美国银行大楼、菲律宾高级住宅群、台北市忠孝桥、台北高速公路圆山大桥、台北市地铁工程、台北市捷运高架工程、台湾国际机场航站大厦等。
 
  值得一提的是尼加拉瓜美国银行大楼,1972年12月23日发生6.8级大地震,无数高楼大厦倒塌毁坏,独有林氏公司设计的19层高的美国银行仍立于废墟中,堪称当时世界工程界的奇迹。杨裕球说:“我们设计的美国银行大楼,除了楼梯间门上的次梁裂开外,没有损伤。此大楼在大地震中未倒塌一事,给公司带来极大的宣传效果,欧洲许多工程师结队来访,询问设计时的考虑。因为大楼平面是方形,中间为楼梯与电梯间等也成方形,所以垂直方面的地震频率约略相等。基本是剪刀墙设计,因其本身的刚度大,所以频率也接近地震之频率,而地震力大,导致剪刀墙间的次梁裂开,变成4个抗震单元,其频率大增,而总地震力反而减小,也等于说有了第二道防线。”这一设计思路让杨裕球蜚声海外。
 
  2004年,杨裕球荣获全美杰出亚裔工程师奖。

从浦东开发到西水北调

编辑


  杨裕球离开故乡时才21岁。改革开放后,他回到大陆考察,决定要为祖国做些事情。林同炎首次提出“浦东开发区”设想,杨裕球对其也有重大贡献。上世纪80年代初期,浦东开发区构想由邓小平拍板定案。林同炎和杨裕球提出在黄浦江上建造桥梁的建议。他们为建议造的第一座桥南浦大桥提供了3套方案,其中第一方案被采用,决定建成斜拉桥。
 

 南浦大桥大桥建成后,朱镕基到林氏公司参观时,看到他们为美国俄亥俄州设计的一座桥梁,觉得很好,决定采用这一设计建造杨浦大桥。此外,黄浦江上的卢浦大桥号称全世界最大跨度的钢拱桥,设计时采用了他们提出的一系列优化建议,使造价节省了约2亿元人民币,并且提高了大桥的安全度,延长了卢浦大桥的使用寿命。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林同炎中国公司及北京、上海等数家合资合作公司相继成立。1999年8月,杨裕球应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邀请,专程参加由中国建设部、国家计委主持召开的有关各省、市领导及有关部门参加的“国家基础设施质量管理研讨会”,做了题为“业主至上、质量第一、健全制度、创新局面”的专题演讲,就当前基础设施建设中有关设计、施工、监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和建议,引起强烈反响。

2000年,年逾八旬的杨裕球频繁往来于旧金山与中国大陆之间,这一年内,他所乘的国际航班达9次之多,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空中飞人”。每到一个目的地,他比年轻同行的精神还要好,下了飞机不顾休息,马上投入工作,为交通建设项目作业务咨询。三峡大坝完成蓄水后,杨裕球参加了三峡大坝工程问题的初期讨论,他提出的关于三峡大坝五级船闸边坡安全的建议获得采纳。
  

2005年,有关西水北调的设想也引起了中国高层领导的重视,他还为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奥运场馆的设计建设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2] 

朱镕基总理与杨裕球亲切交谈

虽在异乡,心思母校

编辑
2009年9月21日,西南交通大学原副校长白家棣教授向陈春阳校长转交了一封来自大洋彼岸的信。此信为老校友杨裕球学长怀念同门校友林同炎先生之口述笔录。陆恂如学长为此专程致信陈春阳校长,述说原委,并对母校发展寄予殷殷期盼。校友真情,感人至深。现将白家棣教授、陆恂如学长和杨裕球学长的来信向读者呈现,以利于我们循着老学长们的足迹,更好地为母校的发展、振兴做出贡献。
陆恂如学长致校长陈春阳的信
尊敬的校长先生:
现将老校友杨裕球学长口述“怀念林同炎学长”的笔录复印件随信寄上,并简略说明如下:
我们这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毕业于唐山交大,后来移居美国的老校友,在美数十年来,无论是在生活上、事业上还是在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校友之间的扶持、照顾与互相帮助。而林同棪、杨裕球两位学长六十余年风雨同舟、亲如骨肉、戮力同心、艰苦创业取得的辉煌成就的事迹,更是老校友之间互相合作的典范,也可以说是母校校史上的一段佳话。
裕球学长1943年在母校土木系毕业后即赴陕西应聘到同炎学长(母校1931届)创建的工程公司工作,以后一直得到同棪学长的关爱、提携。1959年两位学长在美国合力创建了“林同棪国际公司”(T.Y.LIN INTERNATIONAL),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从只有4个人的小公司迅速成长为业绩遍布美国、中南美洲、东南亚以及台湾、香港,拥有多家分公司、员工达700余人的大型顾问公司,蜚声世界土木工程界,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有数十位交大校友先后在公司担任重要职位。两位学长一直共事到二十一世纪初才相继退休。
裕球学长在1999年写的小传中回忆他当初投身祖国大西北,应聘到同炎学长处工作的情景时说:“此一去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命运、事业的方向,一直到现在仍旧与林同棪老前辈朝夕相处,可说是吾终生的导师。”今年裕球学长已92岁高龄,3年前患记忆力丧失的老年病,许多往事都已失忆,唯有同棪学长对他的深厚情谊仍然一直拳拳于怀。在他病情缓解的时刻,他就怀念六十余年来同棪学长对他的提携之情,并一再嘱咐他的三儿、儿媳把他的口述笔录下来,要公诸于众,让后代永远不要忘记。裕球学长这样真诚的、终生不渝的高尚情怀,感动着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希望母校老师和同学们也从中得到启示与鼓励,更加珍惜同窗、校友情谊,更加珍惜母校荣誉,在前进的征途上,团结友爱、互助共勉、不断取得更好的成绩,争取更大的光荣!
专此,谨祝
  教安
1943届校友 陆恂如手启
怀念林同棪先生
近年年岁大了,常常思念往事。念及我一生得到林同棪学长事业、生活等各方面的帮助,常想为文记之,但有力不从心之感。林同棪先生逝世转眼已六年,我对他的提携之情,永伴我生。
杨裕球
2009年7月[3] 
参考资料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