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交大校史人物:辛亥英烈白毓昆(1868~1912)zt

(2016-02-29 14:57:04) 下一个

 

白毓昆(1868~1912),字雅雨,号铣玉,江苏南通人。1886年补县学生,后入江阴南菁书院读书;1899年5月入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师范院学习并任外院教习;其后,任教上海澄衷学校、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北洋法政学堂等。1909年9月27日,联合张相文等人创办“中国地学会”,负责编辑出版《地学杂志》。1911年10月,为响应辛亥革命,组织天津“红十字会”、“共和会”,参与创建“北方革命协会”。1911年12月31日,亲赴滦州,组织“滦州起义”,成立北方革命政府,任参谋长。1912年1月5日,起义失败,白毓昆被清政府通永镇总兵王怀庆俘获;7日,被杀害于通州古冶。1912年9月,民国政府追认其为陆军上将。

 

辛亥英烈白毓昆的青少年时代
 
作者:但申

白毓昆出生时正值我国封建制度最后一个朝代——清王朝风雨飘摇、日趋没落的时代。白家书香门第,祖父、父亲均执教鞭,为当地学界名流。如此家风熏陶,白毓昆自幼聪颖过人,诗书成诵;少年时便刻苦读书,常阅读至夜半;未满10岁,即能作文。小时,他常常听父亲讲故事,多是些中国历史上英雄救国、为民除害的掌故。白毓昆经常听得手舞足蹈,如身临其境;他还时常要加些评论,大为赞赏英雄豪杰们可歌可泣的作为。

白毓昆在家乡读私塾,18岁时补县学生,进了县一级的学堂继续读书。这时,在学使的推荐下,被选拔到由江苏学政王先谦举办的南菁书院读书。南菁书院地处江阴,白毓昆告别了家乡,跨上长江南岸,在学业上也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南菁书院虽是官府所办,但其教学内容已不仅是经史旧学,还有天文、算学、舆地、诗论等新的西学科目。在这里学了两年,1899年5月,白毓昆来到了上海,考进南洋公学师范院。

南洋公学为清末著名“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于1896年创办,它以“为国储才”、“中体西用”的主旨,开创我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当时,南洋公学在江南乃至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前来应试者趋之若鹜。公学师范院第一期招生时,应试者百余人,录取仅40人;外院招生时,前来报考有数百人,录取120人。

当时的南洋公学开设师范院、中院、外院和留学班,其中中院相当于中学,外院相当小学,留学班是为出国留学(主要是赴日留学)青年办的培训班;而师范院则是公学中最高层次的学生,以招收“中学成才兼通西学西文”者为主,学生入学后不开国文课,在国学方面任选经史子集自行研究,遇有疑难,则就教于总教习;而所教授的主要为西方引进的“算学”、“舆地”、“西文”等课程。南洋公学的师范院是我国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培养教师的学校。

    白毓昆为第二期师范院学生,同学中人才济济,章宗元、沈庆鸿、张相文、钮永建、范源濂、王植善、吴稚晖等等,许多人日后都成为中国历史上政界、商界、学界的风云人物。每天学习中外课程,非常紧张;常常是半天中文课,由著名的国学大师讲授文史;半天西文课,由美籍教师用英语讲授现代科学的基础课程。师范院的学生还要担任外院(即高小学生)的授课任务;根据自己的特长,白毓昆担任的是外院的史地课。南洋公学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使白毓昆拓宽了视野,在学识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对于自然世界和历史社会的认识更为成熟。在南洋公学,他对周围事物每有独到的见解,常语出不凡,文赋惊人,被誉为学友中的“江南才子”。他常常不满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狂妄,夙愿效仿陈胜、吴广、张良、韩信等英豪,干出一番救国救民的事业;他常与学友们一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曾手书对联一幅,“常将白眼观天下,岂肯轻心论古人”。

李大钊的老师  白毓昆烈士

陈有清

李大钊从1907 年到1913 年曾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读书达六年之久。当时在这个学校任教的有位史地教员白毓昆先生。他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公而忘私的崇高思想以及为革命断头牺牲的壮烈事迹,深深激励了大钊同志。大钊同志对这位老师极为尊敬,许多年后还在文章中一再怀念他。

白毓昆,字雅雨,或作亚雨,号铣玉,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生于江苏南通小保家巷。幼时虽然家境清寒,但是祖父、父亲都是当时知识界的名流,使毓昆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毓昆少年时期就刻苦学习,常常半夜起身读书;对周围事物每有独到的见解,语出不凡,文赋惊人。出私塾后,渡江就学于江阴南菁书院专攻文史;结业后,到上海南洋公学师范院史地科学习。学生时代的白毓昆就有“江南才子”之誉。但他目睹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不愿埋头于学业,常思效法陈涉、吴广、张良、韩信等历史英豪,干出一番救国救民的事业来。他曾浓墨楷书一副对联,赠给友人:“常将白眼观天下,岂肯轻心论古人。”表达他极愿意中国有个新的变化的志向。

自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之后,中国的主权进一步丧失了,清政府的腐败加剧了。革命党人争取民族独立、民权自由的呼声遍及全国。各种革命小团体十分活跃。1905年8月,孙中山先生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联合起来,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革命形势给白毓昆影响很大。这时,他已从南洋公学毕业,决心弃绝仕途,立志以教育后进为己任,受聘到上海澄衷学堂任教。在上海教书期间,他和同盟会成员不断接触,不久就成为其中重要的一员。

当时革命力量在南方发展较快。为使北方能与南方日益发展的革命形势相呼应,需要一批志士去北方工作。白毓昆自称“爱北方刚劲之气” ,就带领家小北上天津。在天津,毓昆任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和女子师范史地教员,一面教书,一面开展革命活动。他学识渊博,待人热情诚恳,深受学生的爱戴。他还和同行张蔚西在北京建立地学会,刊行杂志,亲自撰写文章,对祖国的科学事业尽力以赴。

大钊同志这时正在天津法政专门学校读书,对白毓昆老师非常尊重,课后常和同学一起邀请白老师讲评历史掌故,师生融融一堂,常至深夜。白毓昆对大钊这位勤奋有为的学生,特别器重,有意安排他参加一些时事讨论等进步活动。

宣统二年(1910年)11月,天津学界要求清政府开设国会,实行宪政。法政学校也参加了这一活动,并为此举行罢课。这时,白毓崑是同盟会京、津、保(定)支部的重要成员。他指出:在中国的目前条件下,要变法、维新、立宪,都是不可能的;请求清政府开国会,只是“与虎谋皮,无济于事” 。李大钊对白老师的政见十分赞同。

1911年春,清政府为挽救自己垂死的命运,决定这年秋季在永平(在今河北省卢龙县,距滦州仅数十里)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向革命力量示威。这次演习分东西两军。西路军为禁卫军,以满人为主;东路军为新军(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建立的一支用洋枪洋炮武装起来的新式军队),有四个镇(相当于师)和一个协(相当于旅)的部队参加。参加演习的新军,定于10月上旬从奉天新民府等地开赴关内滦州(今河北省滦县)待命。

革命党人得到消息后,决定利用这个机会策动在滦州待命的新军届时起义。他们在新军中和地方上建立各种小团体,秘密进行思想动员。正在这时,武昌起义爆发,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武昌义旗天下应” 。湖南、陕西、云南、江西、上海等十多个省市都先后宣告起义,成立军政府。各地会党普遍起义,占领州县,推翻清朝统治。面对革命的大好形势,白毓昆激动地对同志们说:“京津一带是清王室的根本之地,京津不动摇,南方革命就难持久;而且战期延长,生民涂炭,我很不忍。我们何不立即从京津采取大规模的活动?”①同志们担心人少力薄,难以成功。白毓昆毅然说:“拿破仑说英雄字典里没有‘难’字。北方革命的职责,难道等别人来承担?”②他和同志们以组织红十字会为名,集合群众,慷慨陈词,作长篇演讲,宣传革命道理。听者深受鼓舞。这天夜里,有人来访,自称是慕名求教。双方坦率交谈之后,才知道来人是武昌起义军派来的特派员。白毓昆和特派员研究后,决定组织共和会,以便号召和发动滦州起义。

共和会在几天里就成立了。白毓昆亲任会长,日本留学生胡宪任副会长。起初会员二十多人。机关设在天津法租界老西开天主教堂附近的一所小平房里。会员刘清扬(女师学生)的哥哥们都是天津报界名流,协助共和会动员戏剧界从冬赈义演所得中抽出部分支援起义。为了活动方便,白毓昆打发妻子回南通。他自己身披大氅,腰藏短枪,在共和会会员崔昭华姐妹数人的掩护下,和一些同志打入滦州、永平一带的新军中工作。同时,他还奔走于北京、天津、张家口等地,联络军队,运送枪械、弹药,推动起义工作的开展。

不久,张家口有五位同志被捕,一人牺牲,其它几处的活动也有挫折。白毓昆面对危险,毫不气馁。11月初的一天晚上,在天津英租界一个十人聚会的酒宴上,白毓昆“歌荆轲易水之歌,其声郁抑苍凉,听者涕泣相向”③,表达了他为革命义无反顾的决心。

新军中第廿镇、第六镇、第二混成协倾向革命的官兵最多。第廿镇统制(相当于师长)张绍曾、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第二混成协协统(相当于旅长)蓝天蔚都倾向革命,当时有“士官三杰”之称。三人相约利用秋季演习的机会,相机起义。他们按原订演习部署率兵开往滦州。不料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下令取消演习,命新军返回原地。张绍曾拒绝执行清廷的命令,得到士兵们的拥护。此时,袁世凯新任内阁总理大臣,于11月6日下令剥夺张绍曾的兵权。张被迫离开部队,吴禄贞遭暗杀,蓝天蔚也被迫离去。革命士气遭到很大挫折。

在这紧急关头,白毓昆挺身而出,联络新军第廿镇中下级军官王金铭、施从云等,继续准备起义。他们冒着敌人戒严和监督的危险,到各军营串连鼓动,常常通宵不眠,向官兵号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况革命事业,须以牺牲精神与恶劣环境奋斗,我辈军人尤应本此主义。地狱在前,我请先入……同志相处,匪伊朝夕,愿共以铁肩担当革命,竟厥全功。”④

这时山东烟台的起义军准备取海道由秦皇岛登陆北伐。白毓昆派人同烟台起义军联系,只等他们一到便立即起义。

这时清政府从俄国购置了大量军火,从黑龙江经滦州、天津等运往中原前线。为了及时截获这批武器,白毓昆等决定不等烟台起义军来,提前动手。1912年1月1日,南京组织了中央临时政府,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消息传来,滦州军民欢欣鼓舞。1月3日,滦州成立了北方革命军政府,王金铭任大都督,张建功为副都督,施从云为北方革命军总司令,白毓昆为参谋部部长并暂兼外交部长。

1 月 4 日 ,北方革命军在滦州召开全体官兵大会,举行誓师,宣告成立;并发布檄文,声讨祸国殃民的清廷,号召同胞们群起杀敌,光复大好河山。

通(州)永(平)镇总兵王怀庆,起初表示愿意参加起义,并参加了在滦州举行的誓师大会,不料随后又突然叛变,从滦州逃到唐山附近的开平,督军向起义军反扑。面临这个突变,为了争取主动,白毓昆主张迅速离开滦州,乘火车西行,先取天津,再攻北京,一举摧垮清王朝。起义军将领都表示同意。队伍出发了,可是驻扎在滦州城里的副都督张建功拒不开拔,他一面向王怀庆密报军情,一面率领士兵紧闭滦州城门,并挨户搜查,捕捉革命党人。王怀庆得到情报,立即电传清政府。清政府急令曹锟等率清兵乘火车赶赴滦州,协助王怀庆堵截起义军。

起义军于当夜二鼓离滦州乘火车西行,才到雷庄,铁路已被撬,火车出轨。曹锟、王怀庆督率数倍于起义军的部队,从四面围攻。双方激战四小时,义军损失惨重。这时清军又施诡计,吹号停战,扬言议和。王金铭、施从云中计,被俘牺牲。白毓昆眼看全军覆没,只身逃进一座古庙,在神像后躲了一整天。天黑后,他改穿便衣,悄悄西行。走到古治,不幸被严密布防的敌兵捕获。

王怀庆一见抓到了白毓昆,喜不自禁,连忙升堂审讯。白毓昆气宇轩昂地走进来。他圆睁双目,大声斥责说:“我是北方革命军参谋部长白毓昆,没什么可隐瞒的!我为国统兵,我为国死!”⑤他又笑着对旁边的一些官兵说:“我死没什么可惜,倒是你们今天做满人的奴隶,明天就要作外人的牛马,难道不叫人痛心吗?”⑥白毓昆临刑前立而不跪昂首大呼:“要杀就杀,此身可裂,此膝不可屈。”又转身对士兵说:“共和大好,我们要为共和奋斗到底!”最后,他仰望苍天,环顾民众,高声吟唱起绝命诗一首:

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

革命当流血,成功总在天。

身同草木朽,魂随日月旋。

耿耿此心志,仰望白云间。

悠悠我心忧,苍天不见怜。

希望后起者,同志气相连。

此身虽死了,主义永流传。⑦

敌人砍下了白毓昆的头,又砍下他一条腿。烈士为国壮烈牺牲,时年四十三岁。

烈士牺牲后一个多月,清朝的末代皇帝就滚下了宝座,中国历史上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就此结束了。

翌年春天,天津法政学校和女子师范师生,收殓了烈士的遗骨,在天津金钢桥旁的省长公署门前举行了追悼大会。然后在同盟会、共和会和两校师生的帮助下,白毓昆的族侄白作霖把烈士的灵柩运回家乡南通,安葬在狼山之阳。地方父老同声哀悼,会葬者千余人,并有名家撰铭刻碑,以为纪念。

1917年,李大钊在《旅行日记》一文(发表在《甲寅》月刊第101号上)中写道:“天将破晓,过雷庄,猛忆此地为滦州革命失败之地,白亚雨先生、王金铭、施从云二队官及其他诸烈士,均于此地就义焉。……他日崇德纪功,应于此处建一祠宇,或数铜像,以表彰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