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儿

用文字留住岁月的芬芳
个人资料
迪儿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我心中的上海

(2019-01-18 13:06:28) 下一个

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感情是复杂的。在我的心中,她是一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也是一座既亲切又冷漠的城市。第一次去上海,大约在我两岁多的时候,之后,无数次和她短暂交集。

无论是真实的世界还是虚拟的文学城,美丽多才的上海佳丽,都是我面前的一道靓丽风景。仪态万千的上海,在文学城的美女笔下,呈现出多层次的精彩。夏溪和等等的上海,是一幅幅历史建筑和古老地标的写意风景画,清新小资又不失优雅大气,一如两位美女在我心中的模样。波城冬日笔下的上海,是一部吴侬软语演绎的,饱含亲情友情,外加美食助兴的都市连续剧。最近才发现,美魔女九月豆居然也是上海人,她提到的上海和我记忆中的最接近,柴米油盐掩盖不住勃勃生机。上海是阴柔的,风姿绰约的,海派摩登的,最能诠释她的女人,我想到的是菲儿天地。

我关于上海的最初记忆发生在我大约五岁的时候。妈妈带我去百货公司买冬天的绒线帽,她看上了大红色的,我哭闹着要绿色的。售货员不耐烦了,说,就买绿色吧,乡下人喜欢绿色。妈妈一生气,直接要了红色。出门之后,妈妈一直不开心,怨我不听话,害的她被人瞧不起。小小的我开始本能地排斥上海,我不喜欢她的居高临下。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的筒子楼搬来了一家上海人。男主人高高瘦瘦清清爽爽,女主人眉清目秀小鸟依人,小女儿穿着整洁合身的衣服,显得比普通孩子洋气好看。据说,女主人不愿意支边,因此成了家庭妇女。那时候,即使是双职工家庭,日子也是过得紧巴巴。可是,这个上海女人,过出了一份薪水的从容,她往那一站,那份恬静优雅,我们这些孩子都被惊艳到。于是,我对上海,排斥之外,又多了一份羡慕和向往。

我11岁的时候,有机会在这个我羡慕又有点反感的城市过了一个寒假。我中孃孃的家在静安区富民路,当时上海人住得真挤,一个门洞进去,楼上楼下住了七家人,二楼和三楼间的楼梯间还住着丁家老太太。一楼有个大厨房,大家挤在一起做饭,水池上方有好几个水龙头,每个水龙头对应一家人,我老是纳闷,不小心开了邻居家的水龙头怎么办。现在想想,它正是上海人契约精神在日常中的映射。听我爸爸说,这是上海的高档住宅区,只是,本来属于一个家庭的洋房,住了太多的人家。

拥挤的上海依然向我展现了一个海派的世界。从富民路走上延安中路不久,就是异域建筑风格的中苏友好大厦,夜幕降临之后,大厦尖顶上的红灯,一闪一闪地发光。大表哥告诉我,上海最高的建筑是20多层的国际饭店,在它下面仰头朝上看,帽子都会掉下来。大表哥还带我去了西郊公园。在他开心我也听话的时候,他会给我买他最爱的巧克力,当然,每次他也借机享受一下。快过年的时候,我跟着孃孃和表姐去理发馆,我记得理发师从大容器里拿出热气蒸腾的毛巾,我看到孃孃和表姐的头发变成了电影中才见过的洋气的大波浪。

假期结束的时候,孃孃去火车站送我,我和孃孃道别时讲的是我们的家乡话,湖州话。湖州话有点像上海话,用词差不多,语调却不同。坐在我附近两个男人,用上海话议论我,他们说,这个小姑娘是不是上海人? 她讲的话像上海话,好像又不对。他们决定要证实一下,用上海话和我搭腔,我不知道怎么应对,只能沉默地回避。

怎么形容这座城市呢,她有一种自内而外的自信与高傲,让不属于她的人,即使置身其间,依然感觉远隔万水千山。

大学的时候,有时和她擦肩,有时和她短聚。我慢慢褪去了青涩,她也慢慢脱去了那层神秘的面纱。那年夏天,我有了第一条连衣裙,那是一条我妈妈做的,浅蓝色的八片裙。我穿着它走在上海街头。一个气质雍容的老太太从后面叫住我,她说,你这条裙子真漂亮。我说,是我妈妈给我做的。她改用普通话问我,你从那里来。我说,西安。她非常确定地说,你妈妈一定不是西安人,西安人做不出那么漂亮的裙子。她说得也许有点道理,但是,正是我妈妈那一代人,用他们的青春,他们的人生,慢慢改变了曾经偏远落后的地区。我相信,今天不会再听到这样的话了。

后来,我的几个表弟表妹,成了新一代上海人,在这座城市成长扎根,开枝撒叶。上海也变得越来越时尚大气,开放包容。在上海逗留时,常常会想起儿时的上海,为了寻找它,我去过新天地,逛过田子坊。我发现,岁月早已磨钝了我感官的灵敏度,我不再闻得到糕饼店飘出的诱人的奶香,我再也无法吃完那曾经日思夜想的中冰砖,我也找不到静谧街道上,柔和街灯透过梧桐树洒下的斑驳光影了......

去年夏天的时候,在上海停留的时间略久。回来后,一直想写一写这个城市在我这个外地人眼中的样子,但是写得断断续续,担心写不好写出了酸葡萄的感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反过来说,一方人也养育了一方水土。想以这篇文,送给在我成长中,给我过滋养的神奇的城市,也送给我真实和虚拟世界的上海友人。

陆家嘴高耸入云的摩天楼,让我想起上海曾经的最高建筑国际饭店。网友土豆说这张照片中的金茂大厦好像飞机撞了一个大洞。打开原图研究了一下,是类似擦玻璃或楼房维护的机器手。谢谢土豆,本想找一张不会引起误解的,可惜没有在自己手机里找到更满意的。

国际饭店 (网图)

 

最大的星巴克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午夜后的南京路步行街,灯光暗了,行人稀了,讨生活的小摊贩出来了。摩肩接踵的南京路,繁华褪去后的一面让我恍惚,所以拍了下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8)
评论
strad 回复 悄悄话 谢谢你的真情写作。
迪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xiaxi' 的评论 : 亲爱的夏溪,谢谢你的点评。

我老公春节前回西安,回来也是感概万分,说西安的灯全国出名,已经成了网红了。记得当年上大学,同学还问我西安是不是有沙漠,是不是有骆驼。搞得我好伤心的。

让我写西安,太熟了反而写不好。你来写的话,说不定更容易抓住她的特点呢。要说我这个西安姑娘,虽然不正宗,但是继承了西安人的实心眼。别笑我自夸哈:-)
xiaxi 回复 悄悄话 听网友说到迪儿的美文,真抱歉,今天才有空来欣赏。
迪儿夹叙夹议对上海的回忆和描述,让我这半个上海人颇有感触和共鸣。
过年和西安亲戚通话,看到他们传来西安今年的彩灯,就想到了迪儿。我如有你这好文笔,也要写写我记忆中的西安和我心中美丽的西安姑娘迪儿!
迪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夕阳影里一归舟' 的评论 : 问好归舟。

你读出伤感吗?也许是对老上海和逝去的青涩年华的怀念。偶尔为之,主旋律是要做一个向前看的人:-)
迪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RooibosTea' 的评论 : 问好茶儿,这也是为什么我对上海的感情复杂的原因。其实,真正的包容来自自信。

不过,这些年上海变化挺大的,不太容易找到老上海的样子了,也让人有点怀念。
夕阳影里一归舟 回复 悄悄话 迪儿的这篇有点伤感,有上海的过去,还有你的过去,柔和一处,打动人心。国际饭店和平饭店,有多少老上海的故事,我每次经过,也忍不住寻找她的斑斑点点。
ARooibosTea 回复 悄悄话 “她有一种自内而外的自信与高傲,让不属于她的人,即使置身其间,依然感觉远隔万水千山。”
非常同意迪儿所说。在国内时,常出差上海。喜欢她的洋气时尚,但那种自傲拒人以千里之外,没法爱上她。片片很美。谢谢迪儿分享!
迪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iaoerlang' 的评论 : 问好新朋友。你说得有道理,有限的资源,更容易形成特权。当人们有更多的选择自由时,多样化和包容比较容易实现。
迪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过客手笺' 的评论 : 欢迎豆豆比舞归来。

豆豆,我成长的年代,交通和资讯都很落后。我和上海的几次短暂交集,成为当时年幼的我的诗和远方,这也是我对她感恩和念念不忘的原因。

我成长在不算小的城市西安,发达城市依然让我感到巨大的落差。这种落差,因为方便的交通,没有任何延迟的通讯,变得越来越小。不知不觉中,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多元,越来越包容。

diaoerlang 回复 悄悄话 楼主说的现象,应该同当时计划经济户口政策有关系,倒退三五十年,那时的上海滩除三个大流氓是本地人外,其他从吃瓜群众小资文青到政商大佬名流,大都是来自五湖四海,譬如安福三杰,人们关注的是他们的道德文章,根本没人在乎他们的籍贯乡音。
过客手笺 回复 悄悄话 迪儿最近的文章蛮感性的。感性的文章往往更能打动人心。:)

即使是上海人之间其实也有许多不同的,于我来说,上海人的实干是我最喜欢的,而上海人的有一些“脾性”即使我这个上海人也不能,或不愿去欣赏。
迪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燕麦禾儿' 的评论 : 燕儿,谢谢你呀。你这评论才是文采飞扬,就是把我拔得太高了。

我知道王妃那的一篇接龙出自你的手,一会去她家仔细补课。
迪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清漪园' 的评论 : 问好园姐。

我是一个视觉动物,即使未见面的网友,脑海中也会有一个模糊的影子。园姐在我心中,聪明理智大气,不属于小女人类的。圆姐是北京人再合适不过了,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圆姐,我有个小问题,您的文笔那么好,感觉您的阅历也很丰富,为什么不开博客呢?
迪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乔宁' 的评论 : 问好乔先生,谢谢您的肯定和鼓励。

您细腻温润的文风,让我有一种您是南方人的直觉。我现在明白了,这种感觉来自于您和上海的深厚渊源。
迪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东京闲人' 的评论 : 问好东京有闲人。

"这个城市无论好坏,在中国也算是唯一的,可称为大都会的城市。虽然它一直处于一个尴尬,别扭的地位。"

非常同意你上面的这段话。以前的上海,无疑是时尚精致富庶的,但是太自恋了,让人排斥。我记得我们大学从上海迁来的老师就抱怨过,他们回上海被当成乡下人,在外地又被当成上海人,在哪都不受待见。其实真正有胸怀的上海人,是走出上海的上海人。

这些年的上海变了很多,人们关于上海的偏见也在渐渐消失。
迪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robato' 的评论 : 问好朋友,谢谢你的鼓励。
迪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每天一讲' 的评论 : 一讲,谢谢你给我推荐木心的《上海赋》。大概读了一下,对我来说内容太多了。我的水平,大概比较适合读程乃珊笔下的上海。

谢谢你的喜欢,对上海,我没有太多顾忌,写起来比较无知者无畏惧。

理解你回乡时的“抖抖哗哗”,因为在乎,才会近乡轻更怯。不过你已经看到了,那么多人,无论是不是上海人,都喜欢上海。你一定开心吧。
每天一讲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清漪园' 的评论 : 园姐,中苏友好大厦后来也改名上海展览馆,当时都是苏联人出钱帮助造的。北京一个,上海一个。但是上海人觉得这个名字不够气派,所以还是喜欢叫中苏友好大厦。

的确,北京人喜欢谈政治,上海人喜欢谈朋友,这大概就是文化的差异吧,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清漪园 回复 悄悄话 这么说来,乔兄只是半个上海人。
乔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清漪园': 在上海生活过十多年,住在大学的大院,百分之九十是外地人。直到离开上海的前两年,才学会讲上海话。
燕麦禾儿 回复 悄悄话 “带看到最后一幅小贩叫卖的照片时”——————改错字,是“待”,不是“带”。
燕麦禾儿 回复 悄悄话 迪儿的文采了得!特别特别喜欢这篇。跟随天真小女孩、懵懂少女、青涩大学生的一双好奇的眼睛,捕捉时代变迁中的上海。一个个闪回的镜头,一会让我莞尔微笑,一会儿让我凝神思索。。。带看到最后一幅小贩叫卖的照片时,作为一个外乡人的我,已经被心中生发出的柔软淹没了。
清漪园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每天一讲兄的评论,

我虽然今生只去过上海一次,却居然去过你说得中苏友好大厦,建筑形式相似于北京动物园附近的北京展览馆。那是80年代中期,我在那里遇到一位玉树临风的上海帅哥,跟我打听北京的经济动态。我当时目瞪口呆,不知如何回答。这就是上海人,走在时代的前列,领风气之先。当北京人还在激烈辩论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之际,上海人已经感受到风起于青萍之末,大变革的时代就要到来。
清漪园 回复 悄悄话 乔兄,你也是上海人?哇,这里的上海人真多。。。这回我没有说错什么话吧?
清漪园 回复 悄悄话 上海一个世纪以来在中国代表的是摩登新进时尚,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界。时至今日魔都仍然魔力无边。

我年轻时恰逢全国一片蓝的荣景,我老妈不喜欢北京的衣服,总是托她的上海籍同事到上海给我买衬衫和外衣。记得一次在魏公村的一家商店前,一名文质彬彬的中年男子拦住我,问我的浅灰色绒条外衣是哪里买的,我告诉他在上海买的,他脸上立即露出失望的表情。北京人民心向上海!不过,我最爱的是文学城里的数位上海女子:菲儿,夏圆,波波,豆豆,心雨。。。她们个个貌美如花,冰雪聪明,善良真诚,勤快能干,聪明幽默,优良品德,can you name them all?
乔宁 回复 悄悄话 尤其是在国外的朋友们,思乡的文章特别能引起共鸣。
有人赞叹,上海已经不是那个上海,变化惊人。也有人感叹,上海还是那个上海,乡音,美食,时尚,摩登。
喜欢听大家议论上海,无论说什么,都觉得有滋有味。
迪儿,谢谢分享!
乔宁 回复 悄悄话 迪儿,写得真实,很有感性。有浓浓的乡土人情,丝丝缕缕的回忆。文学城里许多人与上海有渊源,在哪里生活过,学习过,工作过,旅遊过,很喜欢读有关上海的博文。从各个角度去描述上海,魂絮梦绕,充满吸引力。
东京闲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Rosaline' 的评论 : 真正的上海西区生活描写。
东京闲人 回复 悄悄话 个人的感受非常真实可信。比那些无自己思维不知所云描写不知要精彩多少。
上海的城市主流价值观与其所处的整个大环境实际是格格不入的。即使一个城市内,正如"每天一讲“网友所说:上只角和下只角又是不同景观和行事方式。
这个城市无论好坏,在中国也算是唯一的,可称为大都会的城市。虽然它一直处于一个尴尬,别扭的地位。
robato 回复 悄悄话 写得很好.
每天一讲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迪儿' 的评论 : 迪儿好,谢谢你。我就推荐木心先生写的《上海赋》给你,我想你会喜欢这篇据说是木心最长篇的散文,浓浓的乡音和乡情。。。。

我也完全同意你对暖冬所说的,上海人的确与生俱来的就有的对外地人的偏见。而且上海人自己也把自己划分为上只角和下只角,互相看不起。

迪儿,很喜欢你这篇博文,闻到了过去那曾经熟悉和又陌生的味道和气息,而我们这些自称的“老上海”早就给大时代远远的抛在了身后,回去探亲也是有些“抖抖哗哗”。。。。正应了那句“乡音未改容颜去”

祝迪儿周末快乐!
迪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无法弄' 的评论 : 是的是的,同意你的看法,西安和北京比较像,马路都是东西南北向的,还有各种城门。
迪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每天一讲' 的评论 : 问好一讲。你是我见过的非常典型的上海男人,能否用我这篇作为抛砖引玉,写写你心中的上海?或者上海女人,男人?
无法弄 回复 悄悄话 去了很多次上海,也没摸着脉。倒是西安跟北京特像,跟孪生兄弟一样
迪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ziqiao123' 的评论 : 迪儿笔下的上海有不一样的风景。我发现你最近文风在变,变得更感性了。
子乔你对文字真是敏感,我自己没有觉得呀。老公讽刺我不读书不上进,只能拿自己说事。我弟弟也说我的写作属于主妇日记。
迪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暖冬cool夏' 的评论 : 冬妹妹好。其实许多人对上海印象不好,都是因为服务人员对外地人比较歧视。这方面我也体验过。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上海不再能保有她的许多特色,有很多变化是积极正面的,有些似乎也是无奈和有些遗憾的。
迪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漁富' 的评论 : 更喜歡湖州,上海太挤了,以前不知道而已

对年轻人来说,上海的机会多一些。如果单纯生活,我也喜欢小一点的城市。湖州现在发展得真的很不错。
迪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Garlily' 的评论 : 问好新朋友。我本来就是路痴,你的这么多街名直接把我吓哭了,不敢再说上海了。
迪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Rolfemom' 的评论 : 若芙好。说起来我也是特别喜欢上海的糖果。那时候有人去上海出差,好多人都要托着带东西。人们一方面排斥上海,一方面又迷信她,因为她的东西真的好。

我更喜欢现在的中国,除了上海,其它地方也足够发达足够便利了。
迪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寒一凡' 的评论 : 问好一凡,很多人都喜欢上海的,包括很多老外。
迪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Uusequery' 的评论 : 问好新朋友。同意你的观点,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文中说:她有一种自内而外的自信与高傲,让不属于她的人,即使置身其间,依然感觉远隔万水千山。
迪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水沫' 的评论 : 问好水沫,我们好像有许多共通的地方。
我这次也去了杭州,有一些感受但没想好怎么写。
迪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张目' 的评论 : 说到上海的国际饭店,没人比我住得离它更近了。它的后门正对着我们公寓的大门。文革后期的一个夏日早晨,我出门遇见一个貌似外地人的男子正仰着头在看国际饭店并用手指在数着楼层。如果那时他有戴帽子,那帽子一定会掉下来。当他数到完后后低下头看见我在盯着他,就给了我一个裂开大嘴的笑脸。那么熟悉的笑容,全国人民都熟悉的脸。原来是他 —-郭振清。
问好新朋友。我开始有点没反应过来,后来意识到郭振清是抗日英雄李向阳的扮演者。好久远的电影了。

迪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黑贝王妃' 的评论 : 谢谢王妃百忙中光临寒舍。你家的小说接龙好精彩,“见证奇迹的时刻”快到了吧。
迪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多伦多橄榄树' 的评论 : 问候小树,你是南京人吗?我也非常喜欢南京,它兼具北方城市的大气和南方城市的富庶。
迪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鲁钝' 的评论 : 问好鲁先生,你的赞扬也让我感动。
迪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Rosaline' 的评论 : 问好Rosaline美女。从来没有去过复旦,但是你的描述让我想起似曾相识的大学生活,年轻,拮据,但充满了快乐。

我没在上海吃过萝葡油墩,但是在杭州吃过,也是我非常喜欢的食物。杭州话尾音经常带“儿”,所以杭州话叫“油墩儿”

我就不跟着你在上海走街串巷了,没有百度地图,我两下就迷路了:-)
迪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康赛欧' 的评论 : 问好赛欧。喜欢你的实话实说,周末愉快。
每天一讲 回复 悄悄话 中苏友好大厦周围的铜仁路,富民路,延安中路,陕西北路,南京西路都在那一片地区。而该大厦据说是按照克里姆林宫的式样建造的,很是气派,也可以说是富丽堂皇,金碧辉煌,让人驻足,流连忘返,直到90年代中期,几乎上海所有重要会议和庆祝活动都在那里举行。

其实现在的上海,已经完全不是20年前的上海了,我们这些海外游子每次回沪都有些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真有些“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

迪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illyZ' 的评论 : 问好乡党。我觉得不能拿一千年前的长安做旗帜,毕竟西安在近代衰落了。

不过现代西安的优势也是不容忽视的。正如你所言:建国以后多样化的人口组合,决定了西安是一个最包容的城市,普通话最普及的城市,人口的普遍素质和思想开放程度都很高。

我个人认为,西安是一个非常适合生活的城市。
迪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yy56' 的评论 : 问好依依,我也去那家咖啡馆喝了咖啡。感觉有点大得过分了。
迪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心之初' 的评论 : 问好老乡。我明白你的意思,和我父母比起来,我更像西安人,喜欢和朋友不分你我。
ziqiao123 回复 悄悄话 迪儿笔下的上海有不一样的风景。我发现你最近文风在变,变得更感性了。
暖冬cool夏 回复 悄悄话 赞迪儿好文,真实自然。我九十年代后期从广州去上海,上海售货员留给我的印象不好,我更喜欢广东人的大气。但是这些年回去,上海的印象越来越好,或许是它的modern,气派,国际大都市的风范吧,现在那里的外地人也越来越多。迪儿周末愉快!
Rosaline 回复 悄悄话 那时的复旦,过马路还没地下通道。从里面的研究大楼走出来,看着草坪上少男倩女苦读,过马路,文科楼旁的吃饭的地方,好像是大棚,我每天早上换着来,菜肉馄饨,大排面,雪菜肉丝面,总是外搭一碟方腿或者酱鸭。五角场那时乱糟糟的,有一家的响糊鳝丝做得真好。

如今,我回去了,也只是看一眼,并不点了。
Rosaline 回复 悄悄话 对不起,Garlily! 我的手机总是“自作主张”!
Rosaline 回复 悄悄话 Garlicky, 谢谢!我提到的岳阳路上的那个“二招歺厅”,在当年可是大名鼎鼎的,名人汇聚!那是在好望角之前。后来不去国泰,去兰蕊剧院,宽松的沙发,有饮料和果盘。然后,就在美国了。
漁富 回复 悄悄话 更喜歡湖州,上海太挤了,以前不知道而已
Garlily 回复 悄悄话 @Rosaline, 我看到你岳阳路320号左转,过了建国西路,买了二只油墩子,吃了半饱,再到你讲的餐厅吃了酸辣汤,过了三角花园,沿着汾阳路,踏到淮海中路,看看天鹅阁也吃不落了,还是到万兴买点零食,穿过马路到国泰看场电影。
Rolfemom 回复 悄悄话 迪儿,这篇上海的博文写得实在是太美了,非常享受。:-) 我对上海的记忆也是片片段段。 很小的时候对上海的向往是从我父亲给我带回的十斤糖果开始,完全被那些漂亮的糖果纸所迷住。长大后多次去上海。 每次都有新的收获和欢喜。谢谢迪儿。周末快乐! :-)
Uusequery 回复 悄悄话 写得真好。勾起许多回忆。当年的上海是很排外的。不说上海话的,哪怕是大学校园的子弟也一样是“乡下人”。
寒一凡 回复 悄悄话 我几年前去过一次上海,很喜欢。
张目 回复 悄悄话 说到上海的国际饭店,没人比我住得离它更近了。它的后门正对着我们公寓的大门。文革后期的一个夏日早晨,我出门遇见一个貌似外地人的男子正仰着头在看国际饭店并用手指在数着楼层。如果那时他有戴帽子,那帽子一定会掉下来。当他数到完后后低下头看见我在盯着他,就给了我一个裂开大嘴的笑脸。那么熟悉的笑容,全国人民都熟悉的脸。原来是他 —-郭振清。
水沫 回复 悄悄话 迪儿好文,真情流露的美文~~

说起来有意思,我也想过写一篇类似的文,可是我跟上海的渊源还没有你来的深~~
黑贝王妃 回复 悄悄话 的确很真实!我也有对上海认识改变的过程。
多伦多橄榄树 回复 悄悄话 我喜欢上海,离南京也近。
鲁钝 回复 悄悄话 朦朦胧胧的感觉,写的真好。让我这个上海人感动,谢谢。
康赛欧 回复 悄悄话 我去过上海两次,第一次是在1988年冬季,第二次是在2009年,时隔20年。真是一切都变了,留下的只有感叹。谢谢分享!周末快乐!
BillyZ 回复 悄悄话 笑话西安人做不出连衣裙,在航空航天及军工领域比西安差远了,造个民航机从603和西飞都要抽调近两千人去支援。开放前的西安由五个地方的人组成。当地人占五分之一,上海人占五分之一,东北人占五分之一,河南人占五分之一,各省市支援大西北的占五分之一。多成份的组合造就了西安是一个最包容的城市,普通话最普及的城市,除了官场保守之外,人的思想开放程度不逊上海。官员的贪腐愚昧使千年帝都落后于时代发展。开放的大唐喜迎五洲宾客时,上海连渔村还没成型。
Rosaline 回复 悄悄话 许多年前的周五黄昏时光,走出岳阳路320的大门向左转,过了第一条马路,总有一个老太在树下坐着卖萝卜油墩,取两个刚出锅乘热吃了,心满意足。再回头,在二招歺厅要一份红烧鱼中段,酸辣汤,扬州炒饭。说实话,几十年过去了,飘洋过海,无论在什么样的歺厅,再也没有吃过那么地道的酸辣汤了。

周五的晚上,总是骑着我的红色女式凤皇车,去国泰,也没忘记在对门的上海百货买一包怪味花生带进电影院。
BillyZ 回复 悄悄话 呵呵。。又一个西安乡党。
yy56 回复 悄悄话 在这家星巴克喝过咖啡。
心之初 回复 悄悄话 上海其实不错。有些东西难说,与人相处,太分你我。上海话我听不了。南腔北调,南拳北腿,。。。
土豆-禾苗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迪儿' 的评论 : 我只是随便说说的呀,:))
现在我也得研究研究这个机械臂了,周末泡汤了,:))
迪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土豆-禾苗' 的评论 : 问好土豆。

经你一说,我看着也像。仔细研究了一下,是机械手。我已在文中加了说明,谢谢你提醒。
迪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问好菲儿。能打动你我就不担心了。

我想写出我对上海的真实感受,但是担心写出了酸葡萄感觉,也怕我伤害了我的上海好朋友。我期望的没错,真诚地写,会有共鸣的。
土豆-禾苗 回复 悄悄话 这张金茂大厦的照片,感觉是大楼刚被飞机撞过,一个窟窿。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迪儿这篇不是上海人写的上海让我几乎要泪目了,真情实感的流露,让我第一次从旁人的眼里来审视这个我从小长大的城市。三外婆就住在中苏友好大厦对面,国际饭店小时侯外公带我们去过,去年春天自己也又去里面坐了一会,读你的文,让我想家了,今年回头再去你说的这些地方走走。片片很美!

其实要说我也只能算是半个上海人,老爸是北京人呢。:)
[1]
[2]
[3]
[尾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