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50)
2019 (55)
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感情是复杂的。在我的心中,她是一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也是一座既亲切又冷漠的城市。第一次去上海,大约在我两岁多的时候,之后,无数次和她短暂交集。
无论是真实的世界还是虚拟的文学城,美丽多才的上海佳丽,都是我面前的一道靓丽风景。仪态万千的上海,在文学城的美女笔下,呈现出多层次的精彩。夏溪和等等的上海,是一幅幅历史建筑和古老地标的写意风景画,清新小资又不失优雅大气,一如两位美女在我心中的模样。波城冬日笔下的上海,是一部吴侬软语演绎的,饱含亲情友情,外加美食助兴的都市连续剧。最近才发现,美魔女九月豆居然也是上海人,她提到的上海和我记忆中的最接近,柴米油盐掩盖不住勃勃生机。上海是阴柔的,风姿绰约的,海派摩登的,最能诠释她的女人,我想到的是菲儿天地。
我关于上海的最初记忆发生在我大约五岁的时候。妈妈带我去百货公司买冬天的绒线帽,她看上了大红色的,我哭闹着要绿色的。售货员不耐烦了,说,就买绿色吧,乡下人喜欢绿色。妈妈一生气,直接要了红色。出门之后,妈妈一直不开心,怨我不听话,害的她被人瞧不起。小小的我开始本能地排斥上海,我不喜欢她的居高临下。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的筒子楼搬来了一家上海人。男主人高高瘦瘦清清爽爽,女主人眉清目秀小鸟依人,小女儿穿着整洁合身的衣服,显得比普通孩子洋气好看。据说,女主人不愿意支边,因此成了家庭妇女。那时候,即使是双职工家庭,日子也是过得紧巴巴。可是,这个上海女人,过出了一份薪水的从容,她往那一站,那份恬静优雅,我们这些孩子都被惊艳到。于是,我对上海,排斥之外,又多了一份羡慕和向往。
我11岁的时候,有机会在这个我羡慕又有点反感的城市过了一个寒假。我中孃孃的家在静安区富民路,当时上海人住得真挤,一个门洞进去,楼上楼下住了七家人,二楼和三楼间的楼梯间还住着丁家老太太。一楼有个大厨房,大家挤在一起做饭,水池上方有好几个水龙头,每个水龙头对应一家人,我老是纳闷,不小心开了邻居家的水龙头怎么办。现在想想,它正是上海人契约精神在日常中的映射。听我爸爸说,这是上海的高档住宅区,只是,本来属于一个家庭的洋房,住了太多的人家。
拥挤的上海依然向我展现了一个海派的世界。从富民路走上延安中路不久,就是异域建筑风格的中苏友好大厦,夜幕降临之后,大厦尖顶上的红灯,一闪一闪地发光。大表哥告诉我,上海最高的建筑是20多层的国际饭店,在它下面仰头朝上看,帽子都会掉下来。大表哥还带我去了西郊公园。在他开心我也听话的时候,他会给我买他最爱的巧克力,当然,每次他也借机享受一下。快过年的时候,我跟着孃孃和表姐去理发馆,我记得理发师从大容器里拿出热气蒸腾的毛巾,我看到孃孃和表姐的头发变成了电影中才见过的洋气的大波浪。
假期结束的时候,孃孃去火车站送我,我和孃孃道别时讲的是我们的家乡话,湖州话。湖州话有点像上海话,用词差不多,语调却不同。坐在我附近两个男人,用上海话议论我,他们说,这个小姑娘是不是上海人? 她讲的话像上海话,好像又不对。他们决定要证实一下,用上海话和我搭腔,我不知道怎么应对,只能沉默地回避。
怎么形容这座城市呢,她有一种自内而外的自信与高傲,让不属于她的人,即使置身其间,依然感觉远隔万水千山。
大学的时候,有时和她擦肩,有时和她短聚。我慢慢褪去了青涩,她也慢慢脱去了那层神秘的面纱。那年夏天,我有了第一条连衣裙,那是一条我妈妈做的,浅蓝色的八片裙。我穿着它走在上海街头。一个气质雍容的老太太从后面叫住我,她说,你这条裙子真漂亮。我说,是我妈妈给我做的。她改用普通话问我,你从那里来。我说,西安。她非常确定地说,你妈妈一定不是西安人,西安人做不出那么漂亮的裙子。她说得也许有点道理,但是,正是我妈妈那一代人,用他们的青春,他们的人生,慢慢改变了曾经偏远落后的地区。我相信,今天不会再听到这样的话了。
后来,我的几个表弟表妹,成了新一代上海人,在这座城市成长扎根,开枝撒叶。上海也变得越来越时尚大气,开放包容。在上海逗留时,常常会想起儿时的上海,为了寻找它,我去过新天地,逛过田子坊。我发现,岁月早已磨钝了我感官的灵敏度,我不再闻得到糕饼店飘出的诱人的奶香,我再也无法吃完那曾经日思夜想的中冰砖,我也找不到静谧街道上,柔和街灯透过梧桐树洒下的斑驳光影了......
去年夏天的时候,在上海停留的时间略久。回来后,一直想写一写这个城市在我这个外地人眼中的样子,但是写得断断续续,担心写不好写出了酸葡萄的感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反过来说,一方人也养育了一方水土。想以这篇文,送给在我成长中,给我过滋养的神奇的城市,也送给我真实和虚拟世界的上海友人。
陆家嘴高耸入云的摩天楼,让我想起上海曾经的最高建筑国际饭店。网友土豆说这张照片中的金茂大厦好像飞机撞了一个大洞。打开原图研究了一下,是类似擦玻璃或楼房维护的机器手。谢谢土豆,本想找一张不会引起误解的,可惜没有在自己手机里找到更满意的。
国际饭店 (网图)
最大的星巴克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午夜后的南京路步行街,灯光暗了,行人稀了,讨生活的小摊贩出来了。摩肩接踵的南京路,繁华褪去后的一面让我恍惚,所以拍了下来。
我老公春节前回西安,回来也是感概万分,说西安的灯全国出名,已经成了网红了。记得当年上大学,同学还问我西安是不是有沙漠,是不是有骆驼。搞得我好伤心的。
让我写西安,太熟了反而写不好。你来写的话,说不定更容易抓住她的特点呢。要说我这个西安姑娘,虽然不正宗,但是继承了西安人的实心眼。别笑我自夸哈:-)
迪儿夹叙夹议对上海的回忆和描述,让我这半个上海人颇有感触和共鸣。
过年和西安亲戚通话,看到他们传来西安今年的彩灯,就想到了迪儿。我如有你这好文笔,也要写写我记忆中的西安和我心中美丽的西安姑娘迪儿!
你读出伤感吗?也许是对老上海和逝去的青涩年华的怀念。偶尔为之,主旋律是要做一个向前看的人:-)
不过,这些年上海变化挺大的,不太容易找到老上海的样子了,也让人有点怀念。
非常同意迪儿所说。在国内时,常出差上海。喜欢她的洋气时尚,但那种自傲拒人以千里之外,没法爱上她。片片很美。谢谢迪儿分享!
豆豆,我成长的年代,交通和资讯都很落后。我和上海的几次短暂交集,成为当时年幼的我的诗和远方,这也是我对她感恩和念念不忘的原因。
我成长在不算小的城市西安,发达城市依然让我感到巨大的落差。这种落差,因为方便的交通,没有任何延迟的通讯,变得越来越小。不知不觉中,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多元,越来越包容。
即使是上海人之间其实也有许多不同的,于我来说,上海人的实干是我最喜欢的,而上海人的有一些“脾性”即使我这个上海人也不能,或不愿去欣赏。
我知道王妃那的一篇接龙出自你的手,一会去她家仔细补课。
我是一个视觉动物,即使未见面的网友,脑海中也会有一个模糊的影子。园姐在我心中,聪明理智大气,不属于小女人类的。圆姐是北京人再合适不过了,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圆姐,我有个小问题,您的文笔那么好,感觉您的阅历也很丰富,为什么不开博客呢?
您细腻温润的文风,让我有一种您是南方人的直觉。我现在明白了,这种感觉来自于您和上海的深厚渊源。
"这个城市无论好坏,在中国也算是唯一的,可称为大都会的城市。虽然它一直处于一个尴尬,别扭的地位。"
非常同意你上面的这段话。以前的上海,无疑是时尚精致富庶的,但是太自恋了,让人排斥。我记得我们大学从上海迁来的老师就抱怨过,他们回上海被当成乡下人,在外地又被当成上海人,在哪都不受待见。其实真正有胸怀的上海人,是走出上海的上海人。
这些年的上海变了很多,人们关于上海的偏见也在渐渐消失。
谢谢你的喜欢,对上海,我没有太多顾忌,写起来比较无知者无畏惧。
理解你回乡时的“抖抖哗哗”,因为在乎,才会近乡轻更怯。不过你已经看到了,那么多人,无论是不是上海人,都喜欢上海。你一定开心吧。
的确,北京人喜欢谈政治,上海人喜欢谈朋友,这大概就是文化的差异吧,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我虽然今生只去过上海一次,却居然去过你说得中苏友好大厦,建筑形式相似于北京动物园附近的北京展览馆。那是80年代中期,我在那里遇到一位玉树临风的上海帅哥,跟我打听北京的经济动态。我当时目瞪口呆,不知如何回答。这就是上海人,走在时代的前列,领风气之先。当北京人还在激烈辩论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之际,上海人已经感受到风起于青萍之末,大变革的时代就要到来。
我年轻时恰逢全国一片蓝的荣景,我老妈不喜欢北京的衣服,总是托她的上海籍同事到上海给我买衬衫和外衣。记得一次在魏公村的一家商店前,一名文质彬彬的中年男子拦住我,问我的浅灰色绒条外衣是哪里买的,我告诉他在上海买的,他脸上立即露出失望的表情。北京人民心向上海!不过,我最爱的是文学城里的数位上海女子:菲儿,夏圆,波波,豆豆,心雨。。。她们个个貌美如花,冰雪聪明,善良真诚,勤快能干,聪明幽默,优良品德,can you name them all?
有人赞叹,上海已经不是那个上海,变化惊人。也有人感叹,上海还是那个上海,乡音,美食,时尚,摩登。
喜欢听大家议论上海,无论说什么,都觉得有滋有味。
迪儿,谢谢分享!
上海的城市主流价值观与其所处的整个大环境实际是格格不入的。即使一个城市内,正如"每天一讲“网友所说:上只角和下只角又是不同景观和行事方式。
这个城市无论好坏,在中国也算是唯一的,可称为大都会的城市。虽然它一直处于一个尴尬,别扭的地位。
我也完全同意你对暖冬所说的,上海人的确与生俱来的就有的对外地人的偏见。而且上海人自己也把自己划分为上只角和下只角,互相看不起。
迪儿,很喜欢你这篇博文,闻到了过去那曾经熟悉和又陌生的味道和气息,而我们这些自称的“老上海”早就给大时代远远的抛在了身后,回去探亲也是有些“抖抖哗哗”。。。。正应了那句“乡音未改容颜去”
祝迪儿周末快乐!
子乔你对文字真是敏感,我自己没有觉得呀。老公讽刺我不读书不上进,只能拿自己说事。我弟弟也说我的写作属于主妇日记。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上海不再能保有她的许多特色,有很多变化是积极正面的,有些似乎也是无奈和有些遗憾的。
对年轻人来说,上海的机会多一些。如果单纯生活,我也喜欢小一点的城市。湖州现在发展得真的很不错。
我更喜欢现在的中国,除了上海,其它地方也足够发达足够便利了。
我这次也去了杭州,有一些感受但没想好怎么写。
问好新朋友。我开始有点没反应过来,后来意识到郭振清是抗日英雄李向阳的扮演者。好久远的电影了。
我没在上海吃过萝葡油墩,但是在杭州吃过,也是我非常喜欢的食物。杭州话尾音经常带“儿”,所以杭州话叫“油墩儿”
我就不跟着你在上海走街串巷了,没有百度地图,我两下就迷路了:-)
其实现在的上海,已经完全不是20年前的上海了,我们这些海外游子每次回沪都有些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真有些“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
不过现代西安的优势也是不容忽视的。正如你所言:建国以后多样化的人口组合,决定了西安是一个最包容的城市,普通话最普及的城市,人口的普遍素质和思想开放程度都很高。
我个人认为,西安是一个非常适合生活的城市。
如今,我回去了,也只是看一眼,并不点了。
说起来有意思,我也想过写一篇类似的文,可是我跟上海的渊源还没有你来的深~~
周五的晚上,总是骑着我的红色女式凤皇车,去国泰,也没忘记在对门的上海百货买一包怪味花生带进电影院。
现在我也得研究研究这个机械臂了,周末泡汤了,:))
经你一说,我看着也像。仔细研究了一下,是机械手。我已在文中加了说明,谢谢你提醒。
我想写出我对上海的真实感受,但是担心写出了酸葡萄感觉,也怕我伤害了我的上海好朋友。我期望的没错,真诚地写,会有共鸣的。
其实要说我也只能算是半个上海人,老爸是北京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