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50)
2019 (55)
感恩节前和在文学城认识的最有缘分的网友暖冬Cool夏发悄悄话。末了,我邀请她,如果来我家附近,别忘了找我。当然,如果我去她那边,也一定告诉她。她说,我们投缘,倒不一定惦记着见面。说不定见了面,反而破坏了想象中的形象了。
我被逗乐了,回她一个悄悄话:这网络也太可怕了,我们这样的中年大妈都担心见光死,在网上dating得有多惴惴不安啊。曾经想过哪天万一和老公离了,网上这么方便,一定要试一把。经你这么一说,贼心都吓没了:-)
和网络打交道有20年了,人云亦云的,也说网络是个虚拟空间。但事实上,网络对我而言,和虚拟沾不上边,反而是我和遥远的真实世界的有效链接。网络提供我最直接的新闻,最有价值的专业资讯,和家人朋友最快捷的联系。通过网络。我还可以买到实实在在的物品。可是这一次,真真体会到网络的虚拟感了。
再想一下,这个虚拟感与其说是网络造成的,不如说是文字产生的。文字是具有画面感的。当然,网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为陌生人之间的文字交流提供了方便的平台。
小时候,爸爸在图书馆工作,给我借过不少书。开始读大部头小说的时候,很多字不认识,读了些什么书,现在已经毫无印象了。后来,读了不少当时的主旋律作品,例如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西沙儿女》等,书中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主人翁,早已遥远到名字都想不起来了。
早年读过的小说,真正印象深刻的当属《青春之歌》了。书中的故事已经模糊,但是主要人物却化成影像刻在脑海中了。那时,我刚上初中,处于情窦正在打开的年龄。当时的中国,也正经历文革后的百花齐放,一些曾经被定为毒草的书开始解禁。包括《青春之歌》。书中的人物和我以往看到的革命者不同,他们有一腔热血,也有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美丽勇敢的林道静,英俊热烈的卢嘉川,他们美好的情感,燃烧的青春和璀璨的生命,深深地感动和震撼了正值少年的我。
不久,青春之歌的电影重新放映了。爸爸妈妈也开始疯狂。回忆起他们上一次看这部电影时的青春年华,更记起女主角谢芳的无与伦比的美丽。可是这部电影却让我失望,我心中的林道静,不是谢芳那样的,我心中的卢嘉川,更不是康泰那样的。爸爸妈妈不解地看着我,你有没有搞错,谢芳不够美?康泰不够帅?他们可是公认的俊男美女啊。我认识到了文字的强烈的画面感。于是,对于我非常喜欢的书,我不再在意它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如果是传记类文学,我甚至刻意不去关心它的作者。
对于那些我没有认真拜读的作品,脑海中构建的人物形象其实要模糊松散许多。这时,荧幕形象基本都是轻松完胜。比如我很早就读过《红高粱》,但是我心中的爷爷和奶奶一直是电影中狂野的巩俐和光头招风耳的姜文。再比如,我心中的西游记形象,早就换成了电视剧中的师徒四人。说来惭愧,巨著红楼梦也是匆匆读过。于是,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欧阳奋强饰演的贾宝玉,还有邓婕饰演的凤姐,成了我心中的人物经典。
早已不用纠结心目中形象和荧幕形象的反差了,因为我已经好多年没有好好读书了。糊里糊涂成了人妻,糊里糊涂成了人母。在生活的漩涡里,我成了一只转得停不下来的陀螺。收拾完碗筷,检查完作业,和孩子们道过晚安。窝在沙发里追剧是我一天中最享受的时间。感谢敬业并且富有创作激情的编剧导演还有演员,他们创造出的史诗般的作品让我震撼,其中的荧幕形象更是深入我心,我早就打消拜读原著的念头了,这些作品包括《四世同堂》,《大宅门》,还有《白鹿原》。
在文学城里玩,和文字重新攀亲,于是,那个画面感的问题又回来了。通过写博,结识了不少博主。有照片先入为主的,我理所当然地认为文如其人。没有照片时,想象力就不请自来了。博主的文字会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影像,那是一幅幅虽然模糊不清,但是有温度有色彩的鲜活影像。在我的脑海中,有的博主属于酷酷的冷色系,有的博主属于安静的中色系,还有的博主属于热烈的橙红色系。有的博主面相清秀,有的博主面相温暖,还有的博主面相刁蛮俏皮。
和有的博主神交久了,就会好奇生活中的她是什么样。想起几个月前的一篇类似题材的博文,大意是吃鸡蛋时有没有必要去认识那只下蛋的鸡。这篇文章好像是文学城才女子乔写的,赶紧去翻她的博客,可惜没有找到,是我记错了吗?
文章找不到了,文中的观点也没有记下来,那就说说我的观点吧,其实这是网友暖冬Cool夏的观点。既然我们通过文字结缘,那就让我们更多地关注文字,享受文字带给我们的惊喜吧。老实说,时不时的,我还是会在心里勾画屏幕背后的那张脸。用不着觉得有任何不妥,这正是文字的画面感,文字的魅力吧。
+1 发现很多时候跟宁宁心灵相通啊
读用心,看用眼。现在,看已经令人爆炸。少人读。我很落伍,但不怕被时代淘汰。
也不认同“文如其人”这个观点;但也确实读了文字,会对作者做个“线描”。
不针对任何人哈。别砸俺。
我的直觉妹妹是本色出演,不会出现见光死的:-)
是的,同意子乔的意见,我们显示的只是我们的侧面,我们的内心世界,我周边的朋友认识的和文字所表达的我一定不一样。但是,文如其人,文字还是表达了真实的自己。我们以文会友,成为精神世界的朋友。问候迪儿!
宁宁真是博闻强记,天生当律师的好材料。你对《红高粱》的评价解释了我的疑惑。看来有些作品印象不深,也不一定是因为我读书不求甚解,影视的再创造也有可能超越原著。
关于“见光”,我的观点挺中性的,或者说有点墙头草:-)
我也是看的《第二次握手》的手抄本,当时人们的文化生活多艰难啊。记得读的非常投入。然后去看电影,又是谢芳和康泰,还是人到中年装嫩出演。失望而归。
这么说来,在你那,我的文字形象是温柔体贴又知性:-)
C先生所有的文章都得藏起来 :)
迪儿还记得我那篇文章啊?我把它藏起来了:)
文如其人,网络上没有共同语言的,生活中也不会成为朋友。
特别同意你说的, 如果我特别喜欢一本小说, 一般不会去看改编后的电影和电视, 绝对会失望。
哈哈哈,好可爱的大妈。
莫言的《红高粱》在他的作品里不算上乘,里面的两个人物面目模糊,个性也不够丰满。倒是张艺谋的电影拍的特别好,姜文巩俐的形象特别鲜明生动惊艳,所以他们才会取代你想像中的我爷爷我奶奶吧?《青春之歌》我是先看的电影,长大以后才看了小说,对林道静的样子没的比较。其他我成年以后看过的电影电视剧,人物和文学作品完全吻合的并不多,除了《围城》,那部剧里面各个神头鬼脸的人物,简直就像是直接从书里拽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