槛外長江

努力做个不选边站的老顽童
个人资料
正文

没留下名字的参将祖先

(2018-09-21 16:35:46) 下一个

没留下名字的参将祖先
我祖父和父亲在世时曾告诉过我,他们的曾祖父/高曾祖父是福建漳州府参将衔游击。

清朝武将官阶是:提督从一品,总兵正二品,副将从二品,参将正三品。游击,相当于军分区司令员吧,是从三品。就是说我这位祖先差不多是挂省军区参谋长衔,担任漳州市军分区司令员。但清代极端重文轻武,汉人武举场上的功名根本没有含金量。武职中只有满人担任的八旗军的将军(如江宁将军和杭州将军)和都统(如热河都统)能和同级文官平起平坐,有职有权也有地位。绿营兵只有当到总兵以后才能稍微有点地位。文官一个七品县令都能把三品游击和三品以下武官指挥的团团转。我没看到这位祖先留下的任何东西,包括他的名字。

据说,我们这个在文革期间差又多有200多户人家的花塘河金村的金姓人是清初从北方逃过来的一对铁匠兄弟的后人。可惜我没见过家谱。我只是文革期间13岁那年,在这个村子住过一周左右。由比我年长很多刚出五服的几个本家哥哥家轮流安排吃住。以后只是路过,没有再在村里住过。我们这个村子似乎现代也没有出现过祖坟冒青烟的人家,只记得有一位做到过我们县法院的院长,是早出了五服的本家哥哥叫金天富, 文革一开始时担任过县人保组和生产指挥组的副组长(组长都是革委会副主任兼任)。历史上出了个三品武官但没有留下名字。

这位不知名的参将祖先是在和太平军即长毛作战时负了重伤去世的。据说他临死前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是告诉自己的儿子,政府一定会给阵亡将士抚恤金,用这笔钱买田置地,请个先生,争取以后做个耕读之家。由此可见清代武官地位之卑微。可不是吗,天下武官受制于兵部。做到从一品的提督(大军区司令员)見到巡抚(省长)也要行堂参大礼。因为巡抚挂兵部侍郎衔,以部堂身份管着全体武官。而读书人只要进学成为秀才,見了宰相也只行拱手礼。秀才只要功名不被革除,只跪皇上老儿。

我有一种感觉,就是我们家以后的一切的一切都是这位袓先用命换来的,有如在煤坑里被塌方压死的煤黑子。因为我没有任何关于这场战争的信息,也不知道我这位祖先是怎么受的伤。他指挥的应该有相当于一个团的兵力吧。只有一点我可以肯定,他在战场上应该是个称职的军人,因为他的家人得到了丰厚的抚恤。

清政府当时的抚恤金据说是相当丰厚的。参将的儿子有了比小地主还要多的土地。他请先生教书识字,居然进学成了秀才。他继续努力让自已的儿子也进学成了秀才。可是我们这个家族, 铁匠的后人嘛,毕竟缺少点惠根,上不去了。于是又另辟蹊径,学了中医。有了秀才身份再行医,俨然是儒医身份了,不同于一般江湖郎中。

这位“儒医”(讳汝嘉)的儿子就是我的祖父(讳世雨, 号咸三)。自幼开蒙读四书五经,学写蝇头小楷。他12岁那年,即1905年,清政府废了科举制度,断了他从那儿上升的通道。他是个不从事农桑的地主,以中医谋生。我以前在自已的博客中写到过他。他娶了当地较有名望的一位张姓乡绅的女儿。后来和我祖母解放前相当一段时间生活在县城,行医并开了个药铺。1949年后,生活在我祖母的村子。

至于我的父亲,抗战期间在安徽省临时首府立煌县(今金寨县)读完高中,回家完婚。他由我外祖父按排在山东青岛学的西医,是我们县里内外儿妇四科兼善的医生。虽然他主要是做外科的。

我本人是个不折不扣的家族的”不孝子孙“。明明是上苍安排我进医学院学医,可偏偏不喜欢当医生悬壶济世,当了个三流科研工作者。

至于我的外祖父 (陈泰炳,号文南),我以前写到过他是拜晚清新政所赐,由一个篾匠的儿子走出江淮丘陵的小村庄,成为海军军官的。他担任过一艘名字叫楚豫号的炮舰的舰长。

查看尘封的历史,这艘舰在1911年10月10日那天晚上,在武昌城载走了当时的湖广总督瑞澂。 这里没有我外祖父什么事,他那时还在上海吴淞海军学校学习。 而11年以后,也就是1922年,陈炯明氏在广州炮轰总统府,孙中山氏和夫人是先登上楚豫舰,再转到永丰舰上离开的。永丰号后来更名为中山号。

分析我母亲和我舅父过去和我说的话,1922年,我外祖父应该是楚豫舰上的大副。因为他们告诉我外祖父担任过这艘舰的三副,大副,31岁由大副晋升舰长的。外祖父生于龙年 (1892年)。1922年他30岁。如果我母亲和舅父说的是虚岁,那么我外祖父就是1922年就已经是楚豫舰舰长了。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1014/08/11325398_416721882.s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