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的时候,我们这里罕见地下了一场暴风雨。闪电和雷雨使我饱尝了失眠的滋味。正值网上报道了一对名人的离婚消息,有感而发,即兴写下了“爱情从来都只是生命中的过客而已 ”的博文。
今晨朋友转发了一篇严歌芩的文章《挣来的爱情》,深有感悟。人生中,事业,爱情,家庭,健康和快乐,如果不去刻意地维护,又有哪一件是可以陪伴一生?从现在开始,要多和对方沟通,努力地去“挣”。
以下是上次发在论坛里的博文,把文章搬回到博文中,也为当时的心境留个纪念吧!
《爱情从来都只是生命中的过客而已》
特和朱莉要离婚了,娱乐媒体又有了新话题,不仅挖掘出了皮特前妻的反应,还眼巴巴地关注着巨额财产如何分割。
没有粉过他们夫妇二人,但两人合拍的电影《史密斯夫妻》印象比较深。他们之间当初的确有化学反应,应该说有过很深刻的爱情吧。不过,最让我关注的还是他们收养过三个孩子的善举,还有朱莉几年前为了避免罹患乳腺癌而切除双乳的报道。
最近除了锻炼身体,一直在追剧,都是关于爱情的。白百合演的电影《被偷走的那五年》曾经让我泪湿了数小时;然后是电视剧《遇见王沥川》,虽不太喜欢,但还是一边被导演和剧情虐着心,一边耐着性子看完了。
学生时代,阅读过很多关于爱情的书籍。爱情对于少男少女来说,是芬芳鲜艳的玫瑰,是浪漫的风花雪月,是卿卿我我的依恋……。在小说和诗歌里,爱情那么神圣和纯洁,绝对应该是海枯石烂的,绝对应该是完美的,绝对、必须是贯穿一生的。可是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后才明白,爱情就像鲜花,再鲜艳也有花期。她只不过是人生的一个过客而已,随着时间的推移,要么早早凋亡;要么开花结果,随着生活中柴米油盐的琐碎和锅碗瓢盆的磕绊,演变成亲情甚至友情。
处于好奇,在维基百科查了一下字条“爱情”,以下两个观点比较获得我个人的认同:
第一:传统心理学认为爱情是由热爱和友爱组成:热爱是强烈的渴望,通常伴随着生理激起(呼吸急促,心跳加速,如坠入爱河);友爱是由紧密的行为引起的爱慕与感觉,但不陪伴着生理激起(如君子之交)
第二:心理学家史登堡的爱情三角论对爱情做出了几何学的假设。根据爱情三角论,爱情由三部分组成:亲密——包括了紧密感、联络感与约束感;激情——包括了驱使人恋爱、互相吸引与进行性行为的动力;承诺——包括了短期的爱恋与长期的爱的维系。
从第一条的解释中不难看到,经历过一段时间的体验后,彼此之间的热爱一定会渐渐消退,或早或晚,这是人的生理因素决定的。而友爱会因人而异,其强烈程度取决于男女双方的努力,包括事业的成长,兴趣爱好,情商及周围环境的影响等。
再来看看第二条——爱情三角论。在荷尔蒙飙升的恋爱及新婚期,卿卿我我,一个眼神一个拥抱都会让你陶醉。这基本上符合爱情三角论的亲密和激情的两条。之后随着激情减退,夫妻关系的维系从互相取悦、吸引逐渐过渡到对家庭的责任和对对方感情的承诺。
从生理上讲,爱情本质上只不过是一场化学反应,当你爱上另一个人,你身体里的激素在起作用。令你迷幻,让你沉醉,于是你就有了无与伦比的幸福感。科学研究显示,爱情激素的持续时间短的只有几个月,长的可达数年。切,古人说的七年之痒真是太经典了。那些海枯石烂的爱情传说,包括最经典的梁山伯和祝英台,西方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哪一例不是短命鬼?现实中更多见的,是爱情消退后的双方相互陪伴,相敬如宾、平平淡淡携手走完后半生。
曾经是一个极致的完美主义者。年轻时的聚少离多,使得为事业奋斗的双方一直紧紧的抓住爱情的尾巴不肯松手。然而,当真正聚在一起过日子的时候,尤其是步入中年的时候,当爱情渐渐转化为亲情的时候,那种无奈那种伤感,是年少时不曾预料的。曾经很专注很专注地看着另一半的眼睛认真地问:为什么不再心跳加速,呼吸急促了?被对方认真地告知:小女孩,快点长大吧!人类若要健康地活下去,肾上腺素不可能一直处于飙升阶段的。唉,完美主义者,哭吧哭吧不是罪,不管你接受还是不接受,爱情真的只是我们生命中的过客而已。当爱情渐行渐远的时候,擦一把泪水,潇洒地挥挥手接着上路吧。毕竟,我们曾经那么认真地爱过,深刻地体验过,经历过。让一切美好作为回忆,作为陪伴,已经很幸福了。
后记:昨晚的暴风雨和雷电让我久久无法入眠,猛然觉醒,阳光灿烂的夏天真的走了。
嗯,秋天来了,依人秋安!
祝周末快乐!
Gree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