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比三观不合更可怕的是价值观的自我撕裂

(2023-03-10 14:46:27) 下一个

来源: Humanitas

我们正处在一个价值观严重撕裂的时期。

打开朋友圈,随处都能看到类似的标题

  • “三观不合,终将渐行渐远。”
  • “三观不合真的不能结婚。”
  • “三观不合,连吵架都不在一个频道上。”

这些标题绝不是夸张,而是我们每天都在面临的问题。

价值观相近的人找到了更多的朋友,他们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相互点赞、相互麻醉,一边刷存在感,一边感叹吾道不孤……

而另一些小圈子里,由于价值观的分歧,天天上演骂战,有的时候仅仅因为一条简短的信息,争论不断升级,最终被对方上纲上线,昔日的朋友相互破口大骂,甚至反目成仇……

身处同一个社会,受着相同的教育,国人的价值观为何会有如此大差异?

最大的差距,在于知识和眼界。

每个人身处社会,都要受家庭、学校、媒体的浸染。

久而久之,很多人脑子里塞满了标准答案。他们无法独立思考,并且因懒惰或恐惧,拒绝更新自己的知识。

极少数喜欢追根究底的人,通过阅读和思考,忍受着极大的痛苦和孤独,给自己的思想做了大手术。他们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却成了常人眼中的异类。

裂痕,终将变成鸿沟,直至分道扬镳……

于是,有着不同价值观的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突然发现:“咦,没想到他竟然会是个傻X!”“TMD,他怎么这么没良心!?”……

与下面场景类似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甲在朋友圈写道:这几天的东京之行,让我对日本人的国民素质叹为观止。大街上看不见任何人闯红灯,地铁里听不见任何人大声喧哗,上幼儿园的小孩不用大人接送,执勤的警察对司机彬彬有礼……唉,中国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达到这种文明程度?

甲的小学同学乙,在评论区留言:呸!想不到这些年你堕落成这样,小日本再怎么好也是我们的仇人,中日早晚必有一战。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你究竟还是不是中国人?认日本人做祖宗去吧!

甲乙两人当即就相互拉黑了。

以上情形,都是当下中国社交群体价值观撕裂的典型案例。

但是,还有一些情形总是被大多数人忽略——个体的价值观撕裂。

▌“双重人格”与“三套面具”

有些人不是脑子不清醒,而是践行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为了获取卑下的利益,他们无所畏惧地揣着明白装糊涂、睁着眼睛说瞎话。

《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先生,靠贩卖阴谋论、抨击“西方资本主义财团”成为畅销作家,之后却加入了美国国籍。如此“励志”的案例,让很多爱国从业者艳羡不已。

人民大学的一位教授曾说,中国的国民性是双重人格,三套面具,说一套、想一套、做一套:面对公众说空话、套话,面对同事说奉承话、场面话,只有跟哥们儿、姐们儿,才说掏心窝子的话。

这种东西早就写进了国人的文化基因,为什么最近几年才大规模显现出来呢?

深究之下我们发现:撕裂其实一直存在,只是微信这样的社交媒体,让我们的沟通越发便捷,也将彼此的价值观暴露得更加彻底。
 

▌认知缺陷导致的价值观不纯粹、自我撕裂

一些人的思想是分裂的,但因为认知缺陷,他们却无法发现,即使发现,也不敢正视自身的撕裂。

记得在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里,周伯通练成“左右互搏”之后,一下变成了顶尖高手——“两只手分别使两套武功,一个人变成了两个人”,连黄药师都打不过他了。

然而在现实中,没有人能像周伯通那样“分心二用”,自己和自己打架。在一个正常人的脑子里,两套相左的价值观是不兼容的。

这种情形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对应的概念,叫“手表效应”:一个人如果同时拥有两块手表,并且显示的时间不一致,他将无法准确地判断时间。同理,一个人如果拥有两套相悖的价值观,那么,他将无法获得正确的认知。

身陷手表效应的人,不能、或不敢深究自己价值观的逻辑悖论,只好自欺欺人地施行双重标准,浑浑噩噩地人云亦云。

面对昭彰的恶行,面对公共安全的崩塌,他们仍然要保持一副“理性中立客观”的姿态。

他们假装自己生活在一个文明社会,即便偶尔良心发现,发出一番“痛心疾首”的呼吁,也从来不会有触及本质问题的批判和深度的反思。

有人说,我非要强行接受两套价值观,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吗?很多喜欢追根究底的聪明人,都因为这个走上了绝路。

几乎所有自我撕裂的人,都以为自己是周伯通,打通任督二脉,做到双手互搏、左右逢源,殊不知两套价值观撕裂久了,结果很可能像欧阳锋一样,不知道“我是谁”,直至彻底迷失自我。

人和人三观不合,最终的结局也不过是渐行渐远、各行其事。但是,如果一个人不敢正视自身的撕裂,不肯追求逻辑自洽的价值观,那他最终给自己和身边人带来的,一定是混乱,甚至是灾难。

听过一句话:人必须要有自己一以贯之的世界观,想要自由的时候,用一套价值观,想得实惠的时候却用另一套的价值观——自我撕裂莫过于此。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常反思,自己为什么最后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尤其是在这个自我撕裂最严重、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树立一个良好的世界观,更是急迫之需。因为我们的行动源自我们头脑中的观念,而头脑中的观念都是由世界观奠定的。在今天这个信息井喷,价值观斯撕裂严重的时代,世界观成为链接人与人的新“媒介”,因为世界观是人的“底层操作系统”,正确的世界观更有助于升级认知,为个人成长赋能。

▋以思想史为镜,可以正三观

人类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思想史。历史上每一次经济大萧条、社会大动荡、文明大倒退,几乎都缘于错误思想的流毒。对于个人而言,也正是思想在根本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只是,能够自觉以思想史作为现实之镜鉴的人,毕竟只占少数,于是“不读历史的人会重蹈历史覆辙,读历史的人只能眼睁睁看着不读历史的人重蹈历史覆辙。”

早在2005年,彼得·沃森曾以一篇《我们没有思想了》的深度文章,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阵有关思想的激烈讨论。

文章中,他提出了两个主要的观点:

◎这不是一个思想创造的时代,而是一个思想巩固的时代。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几乎没有任何重大思想创新,而是在不断巩固以往的思想创造。

当未来人类面对“类人工智能”等可能彻底取代人类的新兴技术时,我们亟需一种新的道德哲学,重塑我们对平等和智慧的理解。

而这要求我们新一代的思想家,对技术持谨慎的立场,在不断向历史汲取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做出新的思想创造。

◎技术不断地迭代更新,改变了人们思考的方向,但却并未改变人们思考的深度,反而造成了社会整体的思想浓度不断下降。

很多现代人至死都不知道,人类有过灿烂的思想创造。这一视野的匮乏,导致他们的人生意义,只能建构在一时流行,乃至错误的思潮之上。

当社会思潮发生剧变时,他们的意义系统便会顷刻瓦解,成为无处可依附、不知该走向何处的“灵魂流浪者”。
 

▲彼得·沃森

彼得·沃森在2005年的前瞻性思考,在今天已经成为某种事实。技术为我们带来了各种便利,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思想生活。

面对时代的潮流,有人选择无视和顺从,但也总有少数人向历史深处借力,将视野构建在一个更超越的思想系统之上,从而获得全局思考的见识,在涌动的时代潮流中,做个不疾不徐的明白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居北飞雁 回复 悄悄话 写得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