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cel
cancel
cancel
cancel
正文

北京1910-1919年街拍视频学习笔记(二)

(2016-03-20 14:27:03) 下一个

五、(2:03-3:02)庙会。

  • 背景的房子是一个院落,看来不是住宅。不知道是什么建筑。

 

  • 立杆超越房顶出离画面,是旗杆或电线杆,待考。

 

  • 当 街卖食的炉子有意思:左面的一个浅色圆筒,上有两圈黑色,铁箍吗?浅色是陶、是木、还是金属,里面烧的是煤、是碳、还是柴?或者只是个架子?上面的大锅収 足收口平底,没有盖子有把手,有汽冒出。旁边炉子上有板伸出的,上面有两个广口无盖容器,估计是原料或调料。煮的什么呢?当然也可能不是在煮,而是煮好了 放在上面。右面的那个炉子上面好像是摞了两个锅,也有汽冒出,应该也是蒸煮之类。

 

  • 近景有满族女人的发型,展开似扫把,所谓的把子头吧。

 

  • 镜头慢慢转到房子的角落里面的摊贩。所卖东西看不是很清楚,看形式似乎是玩具之类:最左面的疑似鬃人,一个架子上一圈一圈看着像是空竹的侧面。注意背后的墙上有“作。。”字样。

 

  • 镜头转到有“作。。。”字墙的房子另一侧,墙上可见大字“作新社书局”,虽然局字看不清楚;小字两列:“x堂应用”和“仪x文具”。

作新社,戢元丞,或戢与日本人下田歌子所创。下田歌子是日本女教育家,现在日本的实践女子大学的创办人,该校以家政见长。

  • ,1901年成立于上海的四马路55号,就是英租界内的老巡捕房东首。可要是和日本人一起创立的,这个地方应该不对。作新社曾经出版过一本畅销书《万国历史》,有研究说书上注明的印刷者是“上海英租界四马路惠福里第三十五号作新社印刷局”,而印刷日期标为“明治三十五年阳历七月十六日印刷”,所以可能是在日本印刷后运回国内的。作新社和很多当时的印刷机构一样,是革命党办来鼓吹革命的。

 

  • 1897 年创立的商务印书馆、晚于作新社1911年创立的中华书局都在这条街上。作新社出版以政法经济文学的书籍为主,还办有月刊《大陆报》,里面为新书做的广告 很多。编辑出版和作者以留日学生为多。它对中国的出版业最大的贡献是率先出版了两面印刷的洋装书,并且创始了版权页。

戢 元丞,湖北郧阳房县人,也就是祖籍神农架:-)。戢长在武汉,是清廷选派的第一批留日学生。戢是号称是兴中会日本第一人。刘禺生先生《世载堂杂忆》中有 《述戢翼翚生平》一文,提到戢翼翚是中国留日学生第一人、发刊革命杂志第一人,也是孙中山先生秘密派往长江流域开展革命运动的第一人。《世载堂杂忆》说, 戢翼翚,字元丞,湖北郧阳府房县人:

元丞利用日本女子贵族学校校长下田歌子资本,欲宣传改革文化于长江。孙先生亦壮其行,乃设“作新社”于上海。首刊其《东语正规》、《日本文字解》诸书,导中国人士能读日本书籍,沟通欧化,广译世界学术政治诸书,中国开明有大功焉。

1905年戢回国后曾任外务部主事。这个主事其实并不主事,六品,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县团级,上面还有尚书(部)、侍郎(副部)、郎中(司局)、员外郎(副司局)。后来因为和孙中山通信遭革职,遣送回乡后1908年死在武昌。可惜戢死的早了点,原来帮他做作新社的张继后来都是国民党元老,连战的父亲连震东就是靠张提携起家的。

大概因为戢在北京做官,他的书局在北京也有分支,地址就在:“琉璃厂西门内路南”。这个视频印证了这个房子里就是“琉璃厂西门内路南”的作新社北京分社,而且可知当时的琉璃厂西门在更往西。看下面的地图,应在安平里胡同还要往北。

 

  • 镜头继续转,出现一面墙上面写着“安平。。。”,后面的视屏可以清楚看到是“安平公所”。

   安平公所又名安平水会,旧有《北平琉璃厂安平公所记》碑刻,拓片现存北京博物馆。刻字人为西琉璃厂一百六十八号翰茂斋镌碑铺的主人李月亭

琉璃厂这个地方辽时在都城南京的东墙外,属于燕下乡海王邨。元朝在此建厂烧琉璃而得名。窑厂附近的空地就叫厂甸。厂甸地名今天还有,在南新华街路西,是一条南北向和南新华街平行的胡同。南、北新华街过去是明沟,二四年冯玉祥进京以后才铺设道路建成,以新华门(和平门)为界。

厂甸庙会据说是明朝嘉靖年间就有了,乾隆时大盛。乾隆时《帝京岁时纪胜》曾提到:“每于正月元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千门联络、图书充栋、宝玩填街。。更有秦楼楚馆编笙歌,宝马香车游仕女”,光绪时《厂甸记》中说:“至正月则倾城士女、如荼如云、车载手挽,络绎于途”。

 

下 面这张清朝北京地图里可以清楚看到琉璃厂的范围: 外(南)城有四段红线,西面两条红线中间、内城南墙外的那片粉色。可以看到有一条蓝线从中南海出来向南 左右中分琉璃厂,那就是当时的明沟,后来的北、南新华街的基本走向了。按照颜色的说明,那时琉璃厂还是政府机构。其南有一片空地,应该就是所谓的厂甸。

这是北京现在的地图:

厂甸庙会的范围很大。庙会嘛,大都是在庙附近举行的。厂甸庙会以海王邨公园附近的火神庙、吕祖祠和土地祠三座小庙为中心。三座小庙都是明朝建的,今已不存,但原址都可以查得到。

 

海王邨就是现在的中国书店、海王邨古玩交易市场一带。公园要到民国七年以后才有,也就是1918年。这里以前出土过辽代墓志,知道那时候叫海王邨,故此得名。南面有拱门如下,两侧为一层商铺,北面是工艺品陈列所(后面会再谈到)。下面是海王村公园的拱门照片。

 

火 神庙,是因为琉璃厂素来书店、书画店多,需要谨防火烛,固建有火神庙以为保佑。琉璃厂原有两所,一东一西。书商有山西河北两派,,一个是山西人建的,一个 是河北人建的。东边那个现在地址是琉璃厂东街29号,三进四合院、左西朝东。地方在沿右下的琉璃厂东街继续往东过一个街区的路北,地图上看不见。这个地方 民国时期就是文化机构,解放后是宣武区文化馆。

火神庙这个地方往北一个街区,过去有座大庙叫延寿寺。金兵攻入汴京(开封),徽钦二帝被掠北上,曾经就住在里面。也许就是这个能写会画的皇帝把皇家文脉带来了,后来才有这么文化的琉璃厂。

下图是火神庙,上面写着“勅建火神庙”。牛啊,皇帝让盖的。

吕祖祠,听名字就是祭祀骑驴看唱本的那位。据说吕洞宾是窑工的祖师爷,所以要建这个庙。此庙已不存,其原址就是现在的厂甸7号,也就是上面琉璃厂现在地图上的长兴堂、梓风阁一带。下面是吕祖祠的照片。

 

土地祠, 有四进院子,几十间房,算是一个比较大的庙,也就是安平公所(水会)的所在地。《光绪顺天府志》记载:“安平水局,咸丰八年设,在厂甸。从善水局捐建屋舍 并设施。种牛痘局复练勇,每夜巡缉,改为安平公所”。水局这名字听着就像是现在一个平静地面的保安公司。可它其实是个由大栅栏商户集资成立的消防队,成员由大栅栏商户伙计们充当,救火器具“汲桶”等放在土地祠里。

 

这个庙名头大,是中国第一家照相馆和电影片场。沈阳法库人任庆泰(字景丰),家境富有,曾经留学日本学的照相术。1892年取其名字各一字在这个庙里开了中国第一家照相馆丰泰照相馆,1905年又在这个庙里找谭鑫培拍了中国第一部黑白无声电影《定军山》。京剧,无声的!看到吗,这是什么气魄?!

此地民国变为公立国民第三小学,四九年后改为南新华街小学,八十年代改为宣武区实验幼儿园了,见下图。现在西城宣武合并,可能又改名了。

写《城南旧事》的林海音的公公夏仁虎住 在南新华街东面的安平里。林的婚礼男方证婚人是曾经在林的公公做财政部次长时属下的司长王槐青,也就是王光美的父亲。而林的证婚人是其表舅,当时和连战他 爹连震东并列台湾四大才子的张我军。按照该文的介绍,安平里的名字的来源就是安平公所在其东口路南。看地图安平里胡同的地名今天还有,土地祠的地址就是安 平里胡同和南新华街路口的西南角。

 

写有安平公所的墙壁,看上去有点像影壁的意思,所以几乎可以肯定此墙后面、或其对面(摄像机位右面)的建筑就是这个“土地祠”了。那么这个场景是厂甸的庙会,时在1910或1911年的元旦到元宵这十五天、土地祠附近之情景。

  • 镜头继续转,可以看到“工艺局”的字样。

工艺局,也有称工艺官局、工艺商局、民间工艺局、北洋工业局。是不是一个、具体叫什么没有细查,不过琉璃厂的肯定是叫工艺局,可以肯定是黄思永办的。

黄思永,江苏江宁人,就是南京人,祖籍徽州。也有说他祖籍福建诏安,不知先后和如何判断的。据说黄家是开油坊的,太平天国时候被全家投入油缸而亡,只有黄投油缸或上吊未遂,被天平军留作文书工作,那是他才只有十二岁。后来由幼年定聘的岳父家抚养供给读书、成婚。光绪六年得中状元授翰林院修纂,前些年找到了黄的三米长的殿试试卷:

黄累官至国子监祭酒,大概就是现在的教育部长。后来因为国(慈安)丧期间“着吉服”和“专谋水磨豆腐小贩之利”两次被弹劾而削官入狱,后和张謇一起被农工商部聘为顾问,二人共同起草并颁布了《奖励公司章程》、《商会简明章程》与有关铁路、矿务、商标等诸多章程法规,大力扶持民族工商业,吸引众多投资者兴办工厂商行,被称为“商部两状元”。

清末到处是流民,政府开办工艺局收养乞丐流民。这个卖油郎子弟、曾因与卖豆腐争利的家伙在琉璃厂海王邨的“北楼”办了这个传习所。比较成功的是做景泰蓝,“一瓶值五千元,竭数百工人之力成一玩好,以夸四方,亦淫巧甚矣”,曾“两诣西洋赛会”得超等文凭,工艺品“出四岁增数百万”。

墙上有工艺局的字样佐证了这段视频就是厂甸庙会。

 

  • 近景还有很多可注意,不及细究:1)女人很少,男人很多;2)没有洋装,都是长衫,衣服上基本没有图案;3)有卖灯笼的小贩走过;4)有人疑似抽纸烟;5)食摊都是用方桌条凳;6)食摊桌子上有高矮两壶,就是所谓的“高醋矮酱油”;7)摊主从桌子上的收口高瓷瓶拿出筷子。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