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伤寒条辨释义(1-10)

(2016-03-20 14:57:48) 下一个

 

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指按脉下指即得,脉浮表示邪在体表;头项,即后脖颈子。古人田间劳作,大多要低头弯腰,后脑勺,脖颈子,上背部受太阳直射,所以中医太阳经络覆盖这些区域。这句话的白话文:太阳病,具有脉浮,头痛,项部拘紧不适而怕冷的特点。

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这里的中风跟现在常说的中风不是一个意思。风邪不可见,具有来无踪去无影的特点,但是风过留痕,人有感觉。所以,风可以是风寒,风温等可以感觉到的外邪,也指突然发生的不明原因的人体变化。现在常说的中风是指脑血管病变,这种发病外表看不到,感觉就像风吹过一样,人就突然病了。这里的中风则是一个专有名词,定义太阳病的一种,其涵义就是太阳病中具有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特征的一类。

既是伤寒,为何发热?风寒伤卫,寒凝于卫而阳不能达于体表故生内热。所以,伤寒发热,不能寒下而必须解表。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这里伤寒与2中的中风并立,是太阳病的第二种。如果说中风是卫之病,伤寒是荣之病。

风伤卫,寒伤荣。卫弱则汗出恶风,荣虚则恶寒身痛,因为寒凝气血,气血不通则身痛气逆。脉阴阳俱紧指脉的沉浮均感急切但被束缚,就像歌剧中高音快到顶的时候突然被憋了回去。脉感急切束缚是实证寒证;而中风具有的汗出脉缓是虚证,二者在用药上有根本区别。

4.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箬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脉若静者,指脉搏没有变快的迹象,与脉数急对比。数,速度加快,急,快而有力,主实证热证。太阳病如若不能及时控制,则病入阳明。阳明胃经受邪,则喜吐。寒邪传里变为内热,病人感觉烦躁,脉搏加速。所谓中医治未病不是没有病就治,没病治什么?只是从迹象表明可能发生的情况,预作准备而已。这个条辨就是根据体证和脉象判断是否太阳病很快会转化为阳明病。

5.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也就是说,如果太阳病在两三天不会转化为阳明或少阳证的,一般就只停留在太阳病。

6.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己,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睡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者如惊痢。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这里的温病是伤寒病的一类,不是后世的温病学说。同样发热,不恶寒是伤于热,与发热恶寒病之热不同。

为什么说中医来自实践,张仲景如果没有犯过错,如何知道犯错以后的后果?脉阴阳俱浮,病在体表,但是发汗以后热不解,反而感觉如同着火一样(伤寒发热是由于寒凝体表,解表以后则热除身凉)。这里温病与中风和伤寒并列,是太阳病证的第三种,特点是自汗,感觉身重嗜睡,呼吸重,说话困难。这个更接近流感?

病在体表,不在阳明(脉浮),所以不能用下法,否则病人两眼发直,小便失禁。风温属于热邪,误用火法,则雪上加霜,病人脸色蜡黄,严重的出现身体痉挛,口眼歪斜。一次犯错也许可以活几天,一错再错就是催命了。

7.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太阳病如果发热恶寒,一般疗程七天;如果不发热但恶寒,一般疗程六天。这是非常仔细的临床观察。发于阳,指卫阳;发于阴,指营阴。

8.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己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的头痛有的在第七天可以自愈,因为已传遍六经。如果外邪有再侵阳明的趋势,可以针灸足阳明经的穴位,釜底抽薪,可能就会自愈。这里是对某些太阳病自愈的解释。

9. 太阳病欲解时,从己至未上。

太阳病将外解的时刻,是从上午九点至下午三时。一般太阳病会在下午至晚间加重,如果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没事,基本就是病好了。

10.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风邪引起的外感病,如前面提到的中风,解表以后,如果身体依然感到不舒畅,可以需要十二天才痊愈。

 

中医中药群组:http://www.wenxuecity.com/groups/index.php?act=groupview&gid=260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